奥运会运动本身并不是政治运动,国际奥运会也不是政治组织,但它与 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幕式上运动员按国别人场、比赛中获奖运动员升 国旗、根据奖牌排列国家名次,所有这些不可避免地将奥运会与国家和民族联 系在一起。奥运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国家形象,跻身奥运、取得优异成 绩,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的文化标识。随着奥运知识的不断丰富、奥运项 目的传人,中国的竞技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宋如海干脆把OLYMPIA翻译 为“我能比呀” 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随着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相继 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理应对奥运有 所贡献。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更是起到了催化剂、加速器的作用。 于是武术加快了变革的步伐,成为奥运会项目是国人的期待、武术人的梦想。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功法、套路、技击三个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始分 化为武术功力比赛、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和武术散打比赛三种样式。与此同时, 养生武术亦逐渐成熟、日趋完善。

一、竞技武术“打练分离”竞赛模式的形成

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竞技武术散打、太极推手、武术功力、 短兵和长寒等几种。它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竞技武术套路的片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一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武术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以及 随后武术界对“唯技击论”批判,加之建国不久的实际情况,“武术是体育竞 赛项目,在目前限于条件,我们只能侧重在表演方面” 。至于武术对抗性项 目的开展则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这些看法比较符 .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中国武术进人到竞技武术套路 的片面发展期。

在1953年武术套路表演采用“有场无线”、(5人)集体评议®的基础上, 1956年武术套路被列为表演项目,决定定期举行竞赛。同年12月在北京举办 了 12省市武术套路比赛,会上试行了 “5条40字”的评分标准,为后来制订 武术竞赛规则奠定了基础。

1957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后,1958年9月中国武术协 会成立,旋即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武 术竞赛规则》,并在1959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和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 上执行了这一规则,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率先步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快车道。大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武术队,业余体校武术班也不断地增加。

(二) 竞技武术散打的逐渐成熟

“文革”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取得共识的前提下,中 国人的思想开始大解放,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一花独放”的深刻检讨,武术 界发展武术散手的思想开始萌动。1979年,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 国家体委决定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


  • 对抗性项目的试点,并最终于1989年成为正式竞赛 项目。这标志着竞技武术“打练分离”竞赛模式的形成。


作为中西文化融合产物的竞技武术,让运动员平等比赛是该项目的不懈 追求。这一点可以从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的演化中得以体现: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演进情况表®





























拳术 器械 对练集体项目套路总体
20





50



套路内容以难度 低、动作多的技 巧型动作为主; 动作结构简单, 内容朴实
20





60



较多地吸收体 操、舞蹈动作; 跳跃动作技术 得到发展,开 始出现侧手翻 等动作武术动作重视 功架、功力、方 法;持器械的难 度动作开始出 现,如腾空跳叉 刺剑、持棍小翻 等套路结构布局的 不断更新,运动 负荷大,套路向 着“难度大、质 量高、形象美” 的技术发展方向 发展
20





70



难度技术有所 发展,旋子转 体360°、旋 风脚接劈叉等 创新难度动作 出现注重套路内容、 形式上的创新; 创新难度动作 有了很大发展, 并出现了带器 械的旋子转体 360°踢打摔拿 击刺技术; 体现攻防 技击性定势动作 上造型美 华;跳跃、 翻腾的空 中造型套路动作注重快 速、灵活;武术 难度以跳跃、翻 腾、平衡为主




































































20





80



旋子转体、侧 空翻等跳跃和 翻腾类动作出 现频率及完成 人数增多动作技术加强 功力和攻防意 识;技术水平有 大幅度提局踢打摔拿 击刺技术; 追求艺术 效果追求速度、 劲力、快 速、灵活套路动作向难度 大、动作少的素 质型动作转变; 套路以“高难美 新”为新的技术 走向
20器械的抛接与踢打摔拿 击刺技术为表现攻难度动作比例大
动作技术难度跳跃、跌扑动作与跳跃、身防技击方幅度提升,动作
体现在平衡、上相互结合;持法等综合法而在动灵活,变化复杂;
90腿法、跳跃、器械难度动作技术相结作结构和套路难度体现在
跌扑动作上完成人数越来合;艺术意境上进扫转和旋转度数
越多与武术技行创造的不断增加
击相结合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功法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2004年起,武术功力比赛一直处于尝试试验阶段,并一度开展得不错,但可 惜没有持续下来。太极推手、长兵和短兵面临与武术功力相同的发展境遇。这 表明,竞技武术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武术体育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二、养生武术的出现

中国哲学不同于希腊哲学,希腊哲学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为主要 课题(习于外看),而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其主要课题是生命(惯于内求)。 作为人体文化的武术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 地表现在将武术巧妙地与健身和技击融为一体。健身是保养生命,而技击则是 保存生命,两者本来就是统一的,在此角度上可以说武术是一种如何保养生命

和保存生命的学问。“武术既是竞技,又是健身”“武术生于搏击,用于健身” , 这些观点恰是对此的最好注脚。

1949年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武术问题。1949年10月,政务院批 准筹备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朱德同志在筹备会上指出,“要广泛地采用民 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筹备委员会主任冯文彬指出“要开展武术活动。” 1952 年6月,毛泽东同志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的题词,号召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在此社会大背景下,中国武术水平蒸蒸日上, 为了国民体质的需要,武术的健身功能进一步强化,“练为养”的武术养生思 想日益成熟。

(一)24式太极拳的创编

为开展好群众性武术,国家体委邀请了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 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开始了制订“精简太极拳”的工作。但创编的结 果是该套拳成了综合套路,内容包含各个门派的一些主要动作,结果普遍反映 不好,不利于普及而宣告失败。

1955年,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 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最终《简化太极拳》问世,由于该套 路共24个动作,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为“24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的创编给 当时武术畀的保守思想以无情冲击,曾引起了一些质疑、攻击,但因为它广泛 的适应性、健身性,最终还是赢得了人心、征服了习练者。1959年,周恩来

浏览8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