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运动本身并不是政治运动,国际奥运会也不是政治组织,但它与 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幕式上运动员按国别人场、比赛中获奖运动员升 国旗、根据奖牌排列国家名次,所有这些不可避免地将奥运会与国家和民族联 系在一起。奥运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国家形象,跻身奥运、取得优异成 绩,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的文化标识。随着奥运知识的不断丰富、奥运项 目的传人,中国的竞技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宋如海干脆把OLYMPIA翻译 为“我能比呀” 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随着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相继 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理应对奥运有 所贡献。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更是起到了催化剂、加速器的作用。 于是武术加快了变革的步伐,成为奥运会项目是国人的期待、武术人的梦想。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功法、套路、技击三个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始分 化为武术功力比赛、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和武术散打比赛三种样式。与此同时, 养生武术亦逐渐成熟、日趋完善。
一、竞技武术“打练分离”竞赛模式的形成
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竞技武术散打、太极推手、武术功力、 短兵和长寒等几种。它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竞技武术套路的片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一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武术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以及 随后武术界对“唯技击论”批判,加之建国不久的实际情况,“武术是体育竞 赛项目,在目前限于条件,我们只能侧重在表演方面” 。至于武术对抗性项 目的开展则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这些看法比较符 .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中国武术进人到竞技武术套路 的片面发展期。
在1953年武术套路表演采用“有场无线”、(5人)集体评议®的基础上, 1956年武术套路被列为表演项目,决定定期举行竞赛。同年12月在北京举办 了 12省市武术套路比赛,会上试行了 “5条40字”的评分标准,为后来制订 武术竞赛规则奠定了基础。
1957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后,1958年9月中国武术协 会成立,旋即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武 术竞赛规则》,并在1959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和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 上执行了这一规则,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率先步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快车道。大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武术队,业余体校武术班也不断地增加。
(二) 竞技武术散打的逐渐成熟
“文革”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取得共识的前提下,中 国人的思想开始大解放,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一花独放”的深刻检讨,武术 界发展武术散手的思想开始萌动。1979年,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 国家体委决定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
拳术 器械 对练 | 集体项目 | 套路总体 | |||
20 世 纪 50 年 代 | 套路内容以难度 低、动作多的技 巧型动作为主; 动作结构简单, 内容朴实 | ||||
20 世 纪 60 年 代 | 较多地吸收体 操、舞蹈动作; 跳跃动作技术 得到发展,开 始出现侧手翻 等动作 | 武术动作重视 功架、功力、方 法;持器械的难 度动作开始出 现,如腾空跳叉 刺剑、持棍小翻 等 | 套路结构布局的 不断更新,运动 负荷大,套路向 着“难度大、质 量高、形象美” 的技术发展方向 发展 | ||
20 世 纪 70 年 代 | 难度技术有所 发展,旋子转 体360°、旋 风脚接劈叉等 创新难度动作 出现 | 注重套路内容、 形式上的创新; 创新难度动作 有了很大发展, 并出现了带器 械的旋子转体 360° | 踢打摔拿 击刺技术; 体现攻防 技击性 | 定势动作 上造型美 华;跳跃、 翻腾的空 中造型 | 套路动作注重快 速、灵活;武术 难度以跳跃、翻 腾、平衡为主 |
20 世 纪 80 年 代 | 旋子转体、侧 空翻等跳跃和 翻腾类动作出 现频率及完成 人数增多 | 动作技术加强 功力和攻防意 识;技术水平有 大幅度提局 | 踢打摔拿 击刺技术; 追求艺术 效果 | 追求速度、 劲力、快 速、灵活 | 套路动作向难度 大、动作少的素 质型动作转变; 套路以“高难美 新”为新的技术 走向 |
20 | 器械的抛接与 | 踢打摔拿 击刺技术 | 为表现攻 | 难度动作比例大 | |
世 | 动作技术难度 | 跳跃、跌扑动作 | 与跳跃、身 | 防技击方 | 幅度提升,动作 |
纪 | 体现在平衡、 | 上相互结合;持 | 法等综合 | 法而在动 | 灵活,变化复杂; |
90 | 腿法、跳跃、 | 器械难度动作 | 技术相结 | 作结构和 | 套路难度体现在 |
年 | 跌扑动作上 | 完成人数越来 | 合;艺术 | 意境上进 | 扫转和旋转度数 |
代 | 越多 | 与武术技 | 行创造 | 的不断增加 | |
击相结合 |
浏览8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