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武术界对武术性质问题进行的正常理论探究和辩论,但随后在“反 右运动”中,吴高明和张轸等人的观点遭到批判。至此,毛伯浩、蔡龙云等人 关于武术的观点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见。
综观20世纪50年代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武术是 体育”“武术是技击” “武术是舞蹈”“武术是技击是舞蹈是体育”等四种意 见,但“武术属于体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武术性质的讨论,实际上关系到今后武术技术的发展。当时尽管大家有 不同的意见,但武术包括“舞”和“击”两个方面还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这些认识成果为以后“打练分离”“击舞分家”为特点的武术运动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混乱,人们通常把“散手” “散打”连用,认为“散 手俗称散打” “散手,俗称散打” “关于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名称,在漫 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记载于文字流传于民间的叫法不少。……现在称之为散打,亦称散手”
鉴于概念使用的混乱局面,“同武术古老而儒雅的文化品位太不协调了”, 2002年马明达曾“真诚希望主管部门尽快加以解决,以消除基本概念上的混 乱给武术形象带来的不良影响” 。
目前,已有相关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马明达认为散手一词“不但 流传有序,而且蕴义较深,更符合中国传统体育所倡导的竞技精神”。相比于“散 手”,“散打”词义直白,意蕴不足。为此他认为叫散手比叫散打好得多气 曾于久、张莉、周梅则认为“ ‘散手’是武术套路的专有名称,‘散打’是武 术对抗性项目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内容与实质完全不同”,“武术散打作为武 术对抗项目的专有名称,不管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是公众的语言习惯都符 合武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为厘清人们对散手、散打的认识,2009年8月13日,在郑州大学体育学 院召开的“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论坛”专场进行了 “统一武术散打和散 手名称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散手、散打连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 现了,只不过与现在的意思不一样;现代语境中的散手是传统武术的术语,散 打是散手体育化的一个运动项目。至于散打在试验阶段称为散手,是散打运动 不成熟的表现,是散打运动的一个过渡阶段。
这次论坛,不但对散打发展的历史、未来及散打运动的发展战略等进行 了研讨,而且统一了术语,为未来在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散打运动的健康、可
武术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更是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还有专门 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系,招收学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还有相应的博 士后流动站,武术界出现了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群体,武术成学更是成为时 代的呼唤。
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尽快建立“武术学”的建议。 这一年的12月5日,北京大学武术协会举办了武术科学讨论会,会上北京大 学武术协会的罗卫民用逻辑学的观点对现行的武术定义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 建立武术学的观点。
徐才先生在为“我国第一部武术科学论文专集” 作序时指出“武术科研 的课题是多方面的,而在近期的迫切课题之一是,为创立‘武术学’的科学体 系而群策群力。人们翘盼着‘武术学’的科学著作早问世。这是国人的期待, 也是世界人民的期望” 。
武术成学就要探讨武术的科学体系,为此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不少这方 面的研究文章,对武术的学科结构体系探讨结果,大约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
温力(1993年)研究认为,武术学科的理论体系分为武术的中国哲学 和社会科学基础、武术的生物学和其他学科基础两大分支。
张选惠等人(1994年)在习云泰教授、周西宽院长的指导下研究认为,武术学科由应用理论、技术理论、专业技术和基础理论四个知识群构成。其中 基础理论主要设置武术概论、内功养生学、阴阳五行概论、技击心理学概述、 武术史、武术科研方法论等;专业技术区分为套路技术(徒手和器械,器械分 长、短、双、软)、散打技术(进攻和防守技术)和功法技术(柔功、内功、 硬功、轻功)三类;技术理论主要有拳理学原理、功法学原理和技术流派概论; 应用理论包括武术教学法、武术训练法、武术竞赛学和组织管理学等。
蔡宝忠等人(1996年)研究认为,武术学包括武术理论体系和武术技 术体系两部分,其中武术理论知识群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三个 知识群。武冬(19%年)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对武术技术体系的结构 进行了研究。刘宏伟等(19%年)把武术理论体系则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 论两部分。
终于,1996年“由国内十数位武术界、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对武术 理论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联袂编写”的《武术学概论》由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标志着“武术学”的确立,但我们“对‘武术学’的研究尚处初创阶段, 对武术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人和系统”气武术成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武术多重本质论的出现
“武术”作为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万变不离其宗,长期 以来武术的内涵是“技击”并没有受到挑战。
“武术文明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多元价值追求” ,面对多种多样的 武术样式,何谓武术武术应当如何表述成为研究者不得不回答的一个理论问 题。20世纪80年代鉴于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学术界对武术概念进行了重新 界定,将其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 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该概念虽把武术的“临近的属概念”限定 为“体育项目”,但并没有撼动武术“技击性”的内在规定性。应当说该概念 解决了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周伟良认为 该定义犯了定义过窄的毛病,没有把“武术功法”包含在内。李印东认为武术 属于个人军事的范畴,与体育风马牛不相及。在武术运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 们不得不思索竞技武术、养生武术、武术散打等是否属于武术?武术的本质是 技击,那么竞技武术套路、养生武术对技击性是如何体现的?这涉及对武术本 质的讨论问题。
郭志禹在对“技击”的实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武术的历史就是‘文’ 化的历史”“武术发展到今天,它的概念就不能停留在‘古代军事技击术’的 解释上了” “仅断定‘武术是技击术’,那就不是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 待武术了”“严格地讲,‘技击’是指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现象,现代武术以‘技 击’为唯一本质是不合适的,即便武术中的对抗性项目,‘技击’也不是其唯 一的本质”。就武术套路而言,“技击是武术套路运动的本质,但不是唯一的
本质。套路运动的本质是多层次的” 。
洪浩则根据列宁、毛泽东、胡塞尔等对本质问题的有关论述,对“武术 本质的层次性”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将武术的本质划分为一般本质 与特殊本质两个层次,并指出“ 一般本质是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 具有的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而特殊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的技击本质”,就竞技武术而言,“健身本质、民族文化本质和技击本质” 是它的一般本质,“而竞技本质是其特殊本质”。“从武术的角度来讲,技击 是武术的一般本质,竞技是竞技武术的特殊本质;而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出发, 竞技是竞技体育的一般本质,技击是竞技武术的特殊本质” 。
武术本质层次性的提出,否定了“技击”作为武术唯一本质的合理性, 是面对当前武术运动发展的纷杂情况进行理论思考的反映。该观点甫出,即受 到了学界的批判,如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武术发展思想迷惘的表现、当代 武术的文化迷失。将武术的本质分为“技击本质”“健身本质”“竞技本质”“艺 术本质”等等,“显然在概念上将事物的本质与功能混为一谈”,并进一步指 出了“当前武术套路运动所谓‘高难美新’口号下的技术异化,就是在这种‘理 论’背景下的产物”
浏览9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