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创新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创新价值

本研究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在国内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研图片151 图片152 图片153

发和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拳击力量训练多采用一般力量训练 方法和方式进行,相对而言对多关节专项力量训练不够,该器械对于不同技 术躯干和下肢的专项快速力量训练科学化训练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从负荷 重量和动作速度两个方面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能够准确判断运动员在快速 力量训练中动作速度和抗阻重量的变化情况,对平均功率、最大即时功率输 出、移动的距离、平均动作速度、即时最大速度等参数的输出及相应曲线, 能够帮助教练员准确判断运动的训练状态及技术应用情况,从横向角度可以 比较不同时段、不同运动员专项训练情况,而从纵向角度对运动员不同阶段 训练情况,成绩的对比,增加了专项力量训练的系统性。研发的拳击专项力 量训练与监控系统1. 0取得了软件著作权,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90190;拳 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ZL 2012 2 0457045. 8。

二、应用前景

在竞技项目普遍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的大背景下,拳击专项化力量训练对 相应器械的使用和开发提出了要求,本研究前期调研结果显示,包括国家队 在内的省级一二线拳击队使用的力量训练器械以一般抗阻力量训练的杠铃哑 铃,及在一般组合训练器械为主。拳击专项力量训练器械及监控系统的开发, 为高水平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填补了相关领域 的空白。此外监控系统实现了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根据运动员训练状态 调整训练负荷,实现科学训练个体化,使拳击高水平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上能 更好、更快地接受先进的训练理念,提高专项力量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本器 械在批量生产后,可以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第五章 研究(三)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
应用——拳击下肢专项力量训练试验比较研究

第一节引言

根据本研究的前期成果可知,拳击不同技术击打,下肢蹬地发力快速力 量属性特征存在差异,故此全面提高拳击下肢专项力量需要进行系统的复合 式安排训练强度。考虑运动员训练所处的力量训练周期,在常规力量训练基 础上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前手直拳和后手直拳专项力量的发展进行 实验研究,并与常规力量训练组进行对比,本实验研究将最大功率法引入拳 击专项力量训练中,是在拳击专项训练方法手段上的有益尝试。验证所研发 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使用功能及训练效果。研 究拳击运动员利用该器械进行专项力量训练,输出功率的变化对后手直拳出 拳速度以及击打效果的影响,促进本研究前期理论成果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 合,将所研发器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提高研究成果向训练实践的转换效应。

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本实验设计的理论探讨,实验组(采用常规力量训练 与采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进行专项力量训练相结合)和对照组 (常规力量训练与常规专项力量训练相结合)8周训练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 情况,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训练效果的比较,后手直拳蹬转功率变化与 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节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男子拳击队员16名。

表5-1受试运动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年龄(Y)训练年限(Y)身高(m)体重(kg)运动等级
实验组18. 43 + 3. 253. 47 + 3. 581. 65 + 0. 0657. 26 + 5. 32一级2人,2级4人, 三级2人
对照组17. 73 + 3. 673. 87 + 3. 311. 67 + 0. 0754. 82 + 6. 58一级2人,2级4人, 三级2人

、实验方案

(一) 实验时间、地点及分组

本实验安排在2012年5月中旬到7月中旬,共8周,每周训练3次,每 周一、三、五下午,每次课常规力量训练约1小时,专项力量训练约30分 钟。测试时间安排在训练前一周和结束后一周。

实验地点:上海体育学院拳击馆,附属体校力量房。

根据对16名队员在实验前队内相关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及技能成绩等基本 情况,分成运动等级、力量素质、平均体重相对接近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 组各8人。本研究实验对象比赛任务较少,其中实验组中安排即将于2012年 8月参加全国少年比赛的4名运动员。

(二) 实验器材及器械

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测力台(KISTLER)、VICON (100HZ, VICON Motion Analysis Inc, Oxford, UK)系统、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杠 铃架、卧推架、不同重量的杠铃片、哑铃、10公斤杠铃杆、海绵垫、单双 杠等。

(三) 训练计划及方法

实验组:除完成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一般力量训练内容外,每次力量训 练准备活动后,开始阶段,利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练习30分钟专 项力量。后手直拳采用最大功率法,前手直拳进行小负荷起动力量训练。训 练方式包括正向练习和反向练习(专项力量训练内容见表5 — 3)。

对照组:训练内容为拳击队正常力量训练计划,包括常规力量训练和专 项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内容见表5 — 2)。图片151 图片152 图片153

图5-1练习形式及实时监控系统

表5-2对照组专项力量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具体安排
手持小哑铃冲拳2kg哑铃,12次,6组(间歇2分钟)
—-弹力带抗阻蹬转冲拳前手直拳、后手直拳6组,12次/组,(间歇2分钟)
双拉机前推30%lRM卧推重量,12次/组,6组(间歇2分钟)
弹力带抗阻蹬转冲拳前手直拳、后手直拳6组,12次/组,(间歇2分钟)
蹲跳冲拳12次/组,6组(间歇2分钟)
弹力带抗阻蹬转冲拳前手直拳、后手直拳6组,12次/组,(间歇2分钟)
  注:上述计划为拳击队常规专项力量训练内容
 表5-3实验组专项力量训练内容安排
使用器械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

后手直拳采用最大功率法,前手直拳采用起动力量训练
前手直拳、后手直拳

续表



























负荷强度1.最大功率对应适宜负荷强度;2.起动力量(30%lRM)
完成速度最快速度
练习组数正向6组反向6组
组间间歇Imin
每组次数12次
每周次数3次

注:恢复手段,力量训练后进行拉长以及整理活动,按摩结合敲击放松。后手直拳软 件监测到的功率变化训练四周后调整力量训练强度,在原有负荷强度基础上增加约5%, 训练量减一组。常规力量训练内容也遵循增加负荷强度,适度减量的趋势。

  • 训练八周前、后测试内容和方法



  1. 后手直拳蹬转1RM测试


1RM测试方法参考第六版的《ACSM的运动测试与处方指导手册》。

  • 准备活动,预测最大力量的40〜60% ,重复5〜10次。

  • 随后休息一分钟,做简单拉伸,然后做预测最大力量的60%〜80%, 3~5 次。

  • 向预测1RM靠近,然后增加负重,尝试去拉动1RM重量,如果成 功,休息3〜5分钟。此后在3~5次极限努力下尝试找到1 RM, 1RM就是最 后能成功拉动的重量。

  • 测试动作:受试者穿着训练器械紧身固定装置,从预备姿势起,拉 动配重片,完成后手直拳击打手靶动作。



  1. 后手直拳最大功率以及适宜负荷、蹬转肩部速度、加速度、最大力量 测试


利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自带软件,受试运动员分别以个人最 大努力最快速度完成后手直拳击打动作,此过程中采集到的躯干扭转速度, 力量及输出功率的数值,负荷重量从6公斤开始,每间隔6公斤作一次测试, 比较每次动作的输出功率,13次练习采集结果进行比较,筛选最大功率记录, 并记录输出时所对应的负重重量,该值除以1RM的数值即为适宜负荷。

  1. 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测试


同研究(一)中测试方法

  1. 前手直拳前脚蹬地最大力量、蹬地快速力量指数、蹬地达到最大力量 所用时间、50毫秒力量值占最大力量峰值的百分比、快速力量指数(算法同 研究一)


(五)实验控制

测试前对每个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确认其自愿参与本实验,能保证8 周内接受训练计划。实验设置采用双盲法,即本实验的目的和研究假设对组 织训练的教练员和参与实验的受试运动员完全保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研究 因素、实验组、对照组的划分均不了解,尽量减少受试者心里干扰,力求增 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所有受试者准备活动完全一样,常规力量训练安排完全相同。为了控制 教练员训练经验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实验期间两组力量训练分别由本文作者 与同-教练员负责。训练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尽可能保证两组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实验。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 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mean + SD)表示。将实验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测试参数分别配对独立样本 T检验(PVO. 05)。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 05)o最大输出功 率增长值与击打效果增加值进行相关分析(PV0. 05)。

第三节结果与讨论

一、本研究实验设计理论探讨

(一)拳击力量训练专项化和个体化的要求

专项力量是体能专项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肌肉力 量训练,使运动员相关神经肌肉系统产生专项化适应,而这些适应与抗阻力 练习类型密切相关。力量训练专项性特征涉及很多方面,如练习所动用的肌 肉群、关节活动范围、动作结构、肌肉收缩的类型和动作速度等问题。训练 学界普遍认为,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是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主要竞技能力指 标之一,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与体能类项目一样,技能类项目专项力量训 练的受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初。

本研究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为快速力量,其中前手 直拳下肢快速力量属性特征为起动力量,而后手直拳爆发力特征明显。提示 拳击专项力量训练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在确定负荷强度及训练方法 时应能够满足上述不同快速力量属性发展的需要。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确定训练 任务、内容、手段、方法和训练负荷口陶,力量训练同样遵循该原则。运动员 力量素质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在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时,应满足现实、专项、 个体的实际需要,不能一概而论,需考虑运动员的个体特点以及力量发展水 平、所处训练周期等影响因素,这也是满足个性化科学力量训练的基础。

本实验研究采用所研发的监控系统,通过对运动员个体相关力量参数的 测试以及对训练过程的跟踪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运动员在长期力量训练过 程中的适应特点,以及力量素质、功率输出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制定负荷 强度时,针对个人力量发展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区别对待。

(二)本实验受试所处力量训练周期分析

周期训练理论是基于生物一般适应性理论原理,以使机体达到最佳的竞 技状态及最佳恢复为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量和强度进行调整和执行的过 程口㈤,力量训练分期遵循同样的原理,具有周期性特点。训练分期主要是依 据赛制及项目特征,由基础性训练逐渐向专项化过渡的过程。传统力量训练 周期一般分为大周期(9〜12个月)、中周期(3~4个月)和小周期(1〜4 周)。整个周期过程中,基本遵循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减小运动量的趋势。

力量分期训练负荷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变化。专项力量转化期一般始于准 备末期,止于竞赛初期,大概为期1〜2个月。该训练周期的核心任务是依据 项目专项力量特征,将基础力量转化为专项所需的专项力量素质口观》

表5-4全年单周期力量训练分期结构示意图















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
适应期最大力量 发展期专项转化

期(P、M-E)
专项力量保持期

(爆发力或肌肉耐力)
恢复期

(补偿性训练)

源自李山的研究口煎

我国国内拳击项目比赛较少,赛制特征决定了拳击运动员训练周期性特 征非常明显,遵循传统的单周期或双周期训练安排是现阶段国内各拳击队训 练安排的主流。根据本研究对象全年比赛任务及训练计划,将8月份全国少 年拳击锦标赛作为任务目标,将赛前两个月的训练期作为实验时段,根据力 量训练分期理论,将此阶段确定为专项力量转化期,并根据力量转化期的特 征及具体要求对训练计划、方法以及负荷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

(三)专项快速力量转化期训练任务、负荷特征

专项快速力量转化期的核心任务是将所获得的基础性一般力量转化为与 专项技术密切结合的专项力量,进而提高专项能力口知’转化期的力量训练是 连接一般力量与专项技术的桥梁,然而转化期内,并非全部力量训练内容安 排专项力量训练,应同时进行维持性基础性力量训练。

对于快速力量项目来讲,一般认为,以接近专项技术的练习手段进行训 练时,安排最大重量的30%〜50%口舟。专项快速力量训练一般安排2〜4次/ 周,每次训练课安排20〜30分钟,选择2〜5个训练手段,每个练习重复3〜 5组,每组完成10-16次,动作要求尽自己最大速度完成。

传统理论认为,最大力量决定快速力量,采用以发展最大力量的各种训 练手段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快速力量。但从生理机理来讲,最大力量与快速力 量在力的输出以及神经冲动频率存在明显的差别,训练过程中也往往出现最 大力量增长,专项力量却并未增加的现象,冬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故有观 点认为,长期以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快速力量,机体容易形成与最大 力量神经肌肉模式相匹配的适应机制,对专项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有 着负面影响口蝴。在训练的初期,爆发力的提高有赖于最大力量水平的增长, 而当绝对力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力量增长空间变小,此时爆发力的增 长不依赖于最大力量水平的提高。整个训练过程中,一般建议不间断常规大 负荷力量训练,旨在保持绝对力量的水平,在大负荷训练上体现出一定的变 化,如在后期逐渐减少大力量训练的比例等口幻。

对于拳击专项力量转化期训练而言,由于拳击属于多关节的复合运动, 主要发力环节包括下肢蹬伸,躯干扭转,伸臂击打,而利用一般阻力器械只 能完成单关节练习,实现专项技术动作与力量训练结合的方法不多。本研究 拟以常规力量训练结合采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进行下肢蹬伸及躯 干扭转的专项力量训练。

(四)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学分析

快速力量项目发力时长也存在差别,有些项目在几十毫秒内就要达到最 大力值,而有的达到最大力量需要几百毫秒。不同的发力时长对神经肌肉系 统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对快速力量进一步细化,从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 操作层面上对专项快速力量成分作出明确的界定,才能在训练计划安排上做 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本研究前期研究成果表明,拳击属于典型的快速力 量项目,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下肢快速蹬地发力存在着差异,前者双脚起动 力量特征明显,而后手直拳下肢蹬地的专项力量特征表现为爆发力。故拳击 专项力量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的选择应该围绕上述观点展开。

  1. 起动力量训练


起动力量是用力开始后约50毫秒即能达到较高力值的能力,在快速力量 中发力时间最短o本研究(一)结果显示,前手直拳击打下肢蹬地的专 项快速发力特征为起动力量。在本实验的实验设计中,对起动力量的训练, 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的安排上,众所周知,起动力量的发展更加倾向于发力 速度的提高,抗阻力量训练中,安排的负荷强度较小,一般建议为30%〜 50%最大力量逐因为拳击技术动作在击打的过程中,只需要克服部分体重, 基本无需考虑器械抗阻问题,因此选取该强度范围的下限30%最大力量作为 前手直拳专项力量训练的训练强度。

  1. 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是肌肉力量已经开始张力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进一步发挥肌 肉力量的能力。爆发力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快速力量特征外,初始阶段发力 速度低于起动力量,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长于起动力量,如果是下肢蹬 地发力,约在200ms之内达到最大力量峰值口间》研究(一)结果表明,运动 员后手直拳击打下肢快速发力的专项力量特征为爆发力,本实验研究后手直 拳下肢专项力量训练以此为基础,选择最大功率法和助力训练提高其下肢专 项爆发力。

  1. 最大功率法


快速力量具体训练,国外出现了向“速度”训练发展的趋势,这一理念 被广泛接受。功率是力与速度的乘积,最大功率训练法的提出,是考虑了专 项性训练原则,主要针对一些如短跑、跳跃等爆发力项目提出的训练的方法。 注重训练形式,尽量与肌肉工作形式相近。用适宜负荷作为最快速度练习, 认为这种训练强度基本接近人体最大功率负荷口卸。最大功率训练对运动能 力、运动成绩乃至神经肌肉的适应的影响,与传统最大力量的传统训练方法 相比,都体现了自身特异性。增强运动能力进行快速力量训练,该方法可以 单独使用,亦或与最大力量训练法相结合伽L

从一般力量训练角度分析,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范围很宽泛,从最 大力量的10%〜80%口时土,这也给训练实践带来很多困扰。相对而言,最大功 率法在科学确定训练负荷强度,理论基础较为明确。

本研究所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运动员抗阻力 量训练中,功率、抗阻力量、动作速度、加速度相关参数变化进行实时采集 与分析,为最大功率法应用于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平台,而 采用该训练方法应用于拳击力量训练中,也是将这种训练方法有效移植的一 种新尝试。

  1. 助力法


运动员力量素质达到某一相对高位时,力量水平会出现增长幅度很小或 是停滞不前的现象,很难进一步突破,称作“平台现象”口轲.专项力量训练 同样也存在“平台现象”。该现象的出现,降低了专项力量训练的效率,影响 专项力量向专项能力转化。从方法学角度解决力量平台主要因素包括:重视 肌肉收缩速度的作用,以功率作为训练强度的重要参考,尽可能快速地完成 肌肉收缩发力,提高运动单位的动员量和动员率;再则注意变换负荷强度刺 激,冲击力量平台神经肌肉联系模式,给予神经肌肉系统不习惯的、超负荷 的刺激。从快速力量训练的两个因素:力量与速度分析,负荷强度的变换不 仅体现在高强度刺激上,较低的负荷强度可以促使运动在动作速度上取得发 展,这对于快速力量训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本研究前期成果可知,下肢专项快速力量的发展对出拳速度产生积 极的影响。快速发力的外在表现是在动作速度的快慢,从拳击技术角度分析, 其动作速度主要体现在膝关节蹬伸、髓肩关节扭转及伸臂击打的动作速度。 根据运动素质转移原理,动力性力量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可以转换为速度素质 的提高,力量发展水平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口舞,

速度障碍的概念一般出现在短跑训练领域tl92],从神经肌肉特征考虑,出 拳应同样存在速度障碍的问题。如何突破速度障碍,有效提高出拳速度,是 训练中的核心内容。从方法学角度,解决速度障碍的主要方法有助力训练法、 减阻组合训练法等。

将助力训练方法引入到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中,考虑在正向训练过程中, 出拳击打动作,躯干和下肢所受到阻力,为抗阻过程;而在收拳的过程中, 器械的拉力对于躯干的复位起到助力作用。与之相反在反向练习时出拳动作 器械给予助力,收拳动作器械提供的是阻力。从主动肌和协同肌做功考虑, 本实验设计注重了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

综合以上对力量训练平台现象与速度障碍问题的解决方法,需求其共性 的内容,助力法能够从负荷强度改变以及神经肌肉联系方式两个角度对解决 上述问题提供帮助,从神经肌肉联系的角度,为拳击专项运动员专项快速力 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

  1. 本研究实验组混合式负荷强度特征分析


力量训练的目标乃至训练效果主要是由训练负荷决定的口知。不同的负荷 系统结构对肌肉功能或力量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力量练习的强度和次数组 合直接决定训练适应,训练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神经一肌肉活动方式和供 能系统的改变口泪。

任何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所需要的专项力量不可能是单一的,以拳击为例, 快速力量是其专项力量的核心,而从研究(一)中所得到的结论可知,前手 直拳与后手直拳下肢蹬地的快速力量属性存在差别。具体训练过程中,我们 很难将不同的力量素质单独分别进行训练,这就涉及负荷强度组合问题,而 本实验中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均进行着常规的一般力量训练内容,而一 般力量训练中也是包含了不同类型负荷强度的多样组合。

混合式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一方面专项力量训练要求在 专项能力所要求的特殊肌群、运动方式、动作速度、幅度,包括神经肌肉特 征等方面体现专项性。而专项力量转化期,基础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 肌肉力量发展的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均衡发展, 避免伤病等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实验研究也证明了复合式训练安排的训练效 果更佳5."。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进行拳击下肢专项力量训练过程中,在训练方法上 选择最大功率法来提高爆发力,以较低的负荷强度来提高起动力量。在练习 方式的选择上注意两个相反方向交替使用。负荷强度逐渐增强,在训练计划 安排上遵循上述专项力量转化期,快速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较为科学系统 地安排力量训练计划。

二、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手直拳8周训练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1.前手直拳前脚最大力量峰值变化分析

表5-5实验组、对照组前手直拳前脚最大力量峰值/体重变化































组别实验前实验后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1. 793 + 0. 4011. 954 + 0. 433*P<0. 058. 13 + 3. 74
8对照组1 745 + 0. 3821. 801 + 0. 414P>0. 054. 40 + 2. 30#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0. 05,井表示组间比较P<0.05

拳击下肢蹬伸虽未直接参与伸臂击打,从力量传递角度分析,很大程度 上为最后出拳击打提供了起动力量和支撑。研究(一)结果显示,前手直拳 前腿最大力量峰值与击打效果、出拳速度之间均存在明显直线关系,呈显著 正相关,明确了积极蹬地发力阶段,下肢专项力量最大值对击打效果及出拳 速度的积极影响。

评价专项快速力量最大值的提高幅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测试条件控 制较为容易,或者是采用一些常规基本测试项目来表明相应运动素质的增长, 如对下肢爆发力评价的指标一般采用立定跳远或是采用测力台对蹲跳、反向 跳等动作形式起跳过程中蹬地力量,发力速度,起跳高度的测试38J。本研究 采用测力台对8周训练前后专项蹬地发力过程最大力量峰值进行对照分析, 能够较为直观地观察经过系统训练后,前手直拳前脚专项最大力量的变化 情况。

本研究测试结果显示,在8周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脚最大力量峰 值相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该指标大致处于同一水平。而8周 训练以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前手直拳前脚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均出 现了增长,组内训练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存 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增加率组间比较分析,实 验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实验 组、对照组专项力量训练对前手直拳前脚最大蹬地力量均具有促进作用,而 实验组在该指标的增长值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可认为是附加采用研发器械训 练所带来的训练效益比常规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更为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训练计划促进专项力量的提高。对照组专项力 量训练采用的弹力带等进行训练为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方式,对于提高前手 直拳下肢最大蹬地力量具有积极意义,但与实验组的训练效果相比较,从提 高幅度来看,与实验组相比还具有显著性差异,也说明了采用研发器械进行 专项力量训练对于提高前脚蹬地最大力量影响的特异性更明显,但对于专项 力量训练中起动力量训练成分对前手直拳前脚蹬地最大专项力量提高的特异 性不能完全确定,因实验分组的原因,并不能完全说明该训练方法是直接影 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1. 前手直拳前脚50毫秒发力变化分析


表5-6实验组、对照组50毫秒的时力量值占最大力量峰值的百分比对比

组别 实验前(%) 实验后(%) 配对样本t检验 增加率(%)

实验组 85. 35±& 17 93 + 9. 917* P<0. 05 10. 01±4 73

续表

对照组 83. 11 + & 56 85. 45±9. 01# P>0. 05 3. 28+1. 79#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 P>0. 05 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 <0. 05,甘表示组间比较P<0. 05 起动力量是指神经肌肉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尽量高的力量能力,在 用力开始后约50ms就能达到相对较大的力量值,在快速力量中收缩时间最 短。有观点认为起动力量是50毫秒发力时的力量值大小,是一个绝对值匚⑶。 如果将起动力量看作一种早期发力的能力,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本研究以 50毫秒时发力的力量值占最大力量百分比作为起动力量的评价标准,主要从 发力起始阶段的力量发展变化率变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由于起动力量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少有涉及,相关训练学实验研究 也很少。周亚辉口逆以普通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最大力量训练,快速 力量训练和在上述两种方法相组合的三种方法,对三组受试者进行了 8周力 量训练。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受试者起动力量的增长幅度分别为:最大力 量组增长了 8%,快速力量训练组增长9%,混合训练组起动力量的增加幅度 为12%。该实验研究将起动力量定义为50毫秒时达到的力量值的大小,且该 研究主要针对一般力量的训练,与本研究专项力量训练存在一定的差别。

实验结果显示,在8周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该指标无显著性差异。8 周训练结束后,实验组该指标的增长值为10.01%,对照组的增长值为 3.28%,实验组与训练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训练前、后该指标 差异性不显著。提高率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 用的训练方案,对于运动员前手直拳前脚起动力量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 用,而对照组训练对于前手直拳起动力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分析产生的原因, 专项力量训练动作形式,及科学的负荷安排对专项力量增长作用较常规力量 训练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进行小 负荷起动力量训练对于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下肢蹬地的最大力值的增长有明 显的促进作用,起动力量训练可以在拳击下肢力量训练实践中进行应用。

  1. 前脚蹬地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和快速力量指数变化分析


表5-7实验组、对照组前手直拳前脚蹬地到达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

















组别实验前(S)实验后(S)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0. 083 + 0. 0170. 078 + 0. 021P<0. 05-4 78 + 3. 74

续表










































对照组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
0. 085 + 0. 021

P>0. 05
0. 084 + 0. 039#

P<0. 05
P>0. 05-1. 16 + 1. 10#

P<0. 05
表5 — 8实验组、对照组前手直拳前脚蹬地快速力量指数对比
组别实验前(N/S)实验后(N/S)配对样本t检验增加率(%)
实验组21. 601 士 14 2824. 813 + 15. 71*P<0. 0514. 02 + 7. 74
对照组20. 516+11. 3921. 502+13. 62#P<0. 054. 48 + 2. 30#
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P>0. 05P<0. 05 P<0. 05

注:*表示组内比较P<0.05,并表示组间比较P<0.05

到达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表示发力快慢,快速力量指数等于力量除以发 力时间,是快速力量发力速度的评价指标口小叮。研究(一)回归分析结果显 示,快速力量指数与出拳速度、击打效果具有明显的直线关系,到达最大力 量峰值的时间和出拳速度、击打效果一定范围内呈曲线关系,表明下肢蹬地 的发力速度是影响击打效果及出拳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前手直拳专项 下肢力量的训练过程中,发展下肢蹬地的快速力量指数,一定范围内,有效 缩短发力时间对于提高下肢专项力量乃至对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产生良性的影响。

本实验测试结果显示,上述两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8周训练前大致处 于同一水平。经过8周训练后,实验组训练前后比较到达最大力量峰值的时 间降低幅度大,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专项力量训练对于运动员发力 时间的缩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对照组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比训练之 前要短,提高幅度不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对照组力量训练 对于专项快速力量的增长影响不明显,这与传统快速力量训练中发力速度难 于提高的观点一致口"句。组间对照实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实验组训练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训练安排对于前手直拳下肢蹬地的快速力量指 数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结合8周训练前后最大力量的增长、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以及快速 力量指数的变化可知,对于同组受试者来讲,快速力量指数的增长幅度大于 最大力量的增长幅度,快速力量指数的增长是得益于最大力量的增长和发力 时间的缩短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发力时间缩短幅度比最大力 量峰值的增长幅度要小,可以判断快速力量指数的增加更多的依靠最大力量 峰值的增长得以发展,但同时本研究结果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小负荷强度对 于提高爆发力的观点并不冲突,发力速度与发力最大力量值是快速力量追求 的训练效果,只有在这两个参数上均实现了提高,才有意义,尤其是对于拳 击偏向发力速度的快速力量项目来说,前手直拳对于发力时间的要求更为突 出,要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发力效果。本实验最大力量和发力时 间变化结果显示出,通过专项力量训练能够在发力速度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研究结果提示,常规力量训练结合采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进行下 肢专项力量训练对于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击下肢蹬地的发力速度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可以在训练实践中进行推广。

浏览5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