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每见初学太极拳者,动作不舒展,乃是缺少基础动 作之故。体育尚有准备活动,太极拳同样也需要。小练 形针对性强,能很快地调整某一经脉,适于初学者的抻 筋拔骨、分经流注的需要,为练好太极拳打下基础。
玉环粧即是混元四手,作为推进循经太极拳的基 础,从二仪呈象判化阴阳而始至金顶沉锋,身中之元气 随行功而升至真顶,复由真顶降下随之而动。予注中元 乃收敛元气而入于丹庭,以周身之气统收之纳人气海, 而行归元之法。水撞金轮于行功中气纳丹田而后肾水充 足,随之两手上提之际,坎宫真水随手而动,复随之上 升。复随骊龙含珠、玉虚呈华,以气机外注,随行功之 自然有气机吞吐开合、往来劳宫之处。其人手就是通过 动作身形的反复升降、开合、吞吐来推进身中元气的运 22
太极(人身)背胸
阴(督)
少 阴 太阴手足tv)" pa.y7厥 厥阴|阴人身与易的对照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
太极(人身)
背
胸
阴(督)
少
阴
太阴
手足
tv)" pa.y7
厥 厥
阴|阴
人身与易的对照
手
少
阴
足
少
阴
手
太
阴
足
太
阴
化,使元气不断地熏蒸着脏腑,直至润化着身上的每一 根毛发。
故《神慧应真图》云:“玉环桩、九龙环:尽行血 推脉之专操,先以色身为基,以求寿永,身心坚固而神 气自充,由练身转人练神。神气相依,武道医泛真普 化,浅操修为,远尽人天,大道须弥,历持人天。”作 为循经太极拳的循经内练而言,以玉环粧以推进循经, 推进气血在身中的运化,有事半功倍之效。
经过以上的操修,身体上得到了改善,还只是一介 武夫而已。对于太极拳的循经而言,只是有了初步的认 识,而同循经太极拳的要求——“循经之法度如日月之 经天,达到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还有 一定的距离,因而需要从学识上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并 应用于练拳的实践中去,以使知识变为真知内得。
“掌握精准的循经法度和原则,以人体的气脉循经 为依据,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经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 练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这是循经太极拳的要 领,它是建立在对循经太极拳谱文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循经太极拳有《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操演谱文》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内脉循经谱文》《中国循经太 极拳二十四式武学概谱》《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全 体大用篇谱文》四个谱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叙述循经 太极拳的要领和内涵。谱文之内容,不仅能看宗风脉传 的关系,看宗传名称及其发展之来源,来探讨太极拳之 动作、风格、发展过程,以及太极学识之渊源关系,并 能从诸方面之观察得到对太极拳的学术思想分析。
《话说谱文》云:“稍有一些常识的人,都会理解武 林脉系的传承,是通过口传心授与密本所刊、秘而不宣
的口诀相结合而传世的,尤其是绝代秘不示人的功夫更 是如此。常见的一些传说故事和历史上的真实记载都是 这样。无疑,‘功谱’是横跨于口传与不宣两者间的真 凭实据。” “谱文属‘三昧真参法’中‘以文观意’的范 畴。纵观当今社会上流传的谱文,多属今人所为,无论 是声律、词句、文理,都少有风采,更谈不上内隐传真 的神韵了。好的谱文在持颂过程中可领略其神采,并潜 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冶化。‘九脉合真’留下的‘一脉真 谕’是以谱文传世的。过去的传承,绝少有书籍记叙, 都以律诗这种文体流传,文卷中洋溢着历代仁真、先师 法祖高深绝妙的神髓绚彩。先人曾将诸类文卷、谱文誉 为经卷,,供奉堂室丛林,这些内容在历代被称之为珍 宝,世代相传,演为宗风,延源已久。”循经太极拳的 谱文是循经太极拳的内操之衡准。
浏览9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