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拖马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须 (3)双拳 (4)拖马 (5)转身拖马 (6)转身拖马(7)双技(8)文武手 收势
2 .单插创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须
(3)单插剑 (4)转身单剑 (5)推 双技(6)煞劲 (7)双技(8)洗脚
(9)文武手收势
3 .双龙抢珠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式 (2)关公拉须
(3)双龙抢珠 (4)转身双龙抢珠 (5)双龙抢珠 (6)双技 (7)煞劲 (8)双技 (9)转身洗脚 (10)文武 手收势
套路特点:该套路主要练习双拳同时攻 击,或假设两手被敌擒住的情况下进行解脱 与反击。
4 .拦扎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演 (3)双拳(4)拦扎(5)左三角马拦 扎 (6)右三角马拦扎 (7)左三角马 拦扎(8)左三角马拦扎(9)左三角马 拦扎(10)转身拦扎(11)接手(12)中 门撞(13)按手 (14)双技(15)煞劲
(16)双技(17)洗脚(18)文武手收势 套路特点:“拦扎即敌进攻时,我在 防守的同时予以反击。要求攻、防转换快, 有似枪术中的拦、拿和扎。
6,龟手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须 (3)双拳 (4)右龟手 (5)左龟手 (6)砍手(7)穿心锤(8)猛虎穿林 (9)左穿花(10)右穿花(11)虎头掌 (12)元帅诀(13)转身左劈挂(14)右 劈挂(15)左拦扎(16)右拦扎(17)中 门撞(18)按掌 (19)双技(20)煞劲 (21)双技 (22)转身洗脚 (23)文武 手收势
套路特点:该套路除直线运动外,常有 左右闪展的斜线运动。
6 .美女掖妆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须 (3)双锤(4)剪手(5)单踢(6)鹰 爪(7)叫声 (8)坠星(9)左日月 (10)右日月锤(11)穿心锤(12)退跳 (13)犀牛挑角(14)摇船摇橹(15) 一 鞭锤 (16)雷公打岩 (17)铁门关锁
(18)文仙采印(19)铁门关锁(20)文 仙采印 (21)叶下掏针 (22)罗汉撞钟
(23)按掌 (24)单连环 (25)左扭手 (26)右扭手(27)右铁打尺(28)左铁 打尺(29)右狮子开口 (30)左狮子开口
(31)铜雷铁雷 (32)转身文武手收势
7 .挑挂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须 (3)双锤(4)挑挂(5)麒麟破虎口 (6)右黄龙出潭 (7)左黄龙出潭 (8)左转身滴水壶 (9)左转身滴水壶
(10)左归锁(11)右归锁(12)穿心锤 (13)按手(14)双技(15)进马(16)双 技 (17)煞劲 (18)双技 (19)转身 洗脚 (20)文武手收势
8 .猛虎吐头
动作名称
(1)文武手起势 (2)关公拉须 (3)双锤 (4)两面鹰爪 (5)左右 猛虎吐头(6)左闩门管(7)左闩门管 (8)左右鹰口 (9)转身左摇缸(10)右 摇缸(11)左冲I1牵羊(11)右冲^牵羊 (13)左车轮掌(14)右车轮掌(15)穿 心锤(16)按掌 (17)双技(18)煞劲 (19)双技 (20)转身洗脚 (21)文武 手收势
注,密技手”即是南拳中的“桥法”,有双技、 单技等技手.
源流
五枚花拳,是将梅花桩功法溶合其它武 技而自成体系的拳种。相传为五枚大师所 创。其门下又分“妙、智、广、华”四大支 门。该拳的流传可追溯到清咸丰年间。有一 游方僧人慧善,在游历东南亚时传授此拳, 后至台湾台中,传孙以欣,孙再传其外甥曹 炳章,曹为谋生计,以教拳为业,并于1924 年9月,来福建厦门传授五枚花拳,致使此 拳在闽南一带流传。
分布
福建闽南一带。
事理
五枚花拳注重阵法(桩法)和步法的 练习。把桩步练习视为套路与技击必不可少 的基础练习内容。而步法又是阵法之源,步 法练习时又必须配合身法,在闪、展、腾、 挪、进、退中处处体现出身步合一的攻防技 法来。
桩法以五子、梅花、七星为主。练拳一 般以“七星拳”入门,要求通晓阴阳变化, 精熟五桩、三盘(主,中、下)连枝、八法 (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归一,小偏为中 (虽正门户,踏中门入,但需扭腰卸肩,以 掩身法),大偏为边(虽直进马,正门户, 但步正形变,拳脚由外打进),三点(手、 眼.胯)合一。主张奇正相生,能吞能吐; 行拳走班,根节勿乱;必争之盘,在于五 桩;必守之势,在于侧撩;必发之招,在于 子午;必进之步,在于低马;必退之步,在 于高马;临阵不乱,在于心沉;遇强不慌, 在于正气。强调穿龙虎啸,应如流星;转化
浏览6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