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讲,竞技体育应该包含职业体育。但在中国,通常把围绕奥 运会和全运会组织起来的“专业体育”作为竞技体育。我国的竞技体育 发展规划被直接称作“奥运争光计划”,而且1995—2010年的两期《奥 运争光计划纲要》中均未提及职业体育,在《2011—2020奥运争光计划 刚要》中也只是略提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道路”;在 我国,衡量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时通常把奥运会成绩作为唯一指 标,并不考虑职业体育水平;在一些重要的体育理论教材(周西宽, 2004; [1]熊晓正,2008121)中的竞技体育部分并未提及职业体育。根据我 国对竞技体育的惯常认识,更是基于我国的“专业体育”——通俗意义 上的竞技体育与职业体育运行机制不同(前者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后者 依存于市场),本研究在讨论发展导向带来的影响时将对通俗意义上的 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分开进行。
从既往发展历程看,中国的竞技体育可称为“争光”体育,而竞技 金牌导向则是实现竞技体育“争光”目标的利益导向机制。竞技金牌导 向较好地实现了 “为国争光”的目标,但也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局限 在“争光”体育的偏狭范围内。
(1)竞技金牌导向可赶超式实现“为国争光”的目标
中国人心目中“为国争光”的需求,客观上源于我们近代那段屈 辱的历史,“抗美援朝”后西方国家对于我们封锁,以及其后苏联的背 弃;主观上则与我国过去的“国本主义”(强调整体形式的国家利益, 而忽视个体利益与需求)一脉相承。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重返 奥运,于是有了为国争光的平台,于是在以奥运为终极目标的国际大赛 争金夺银,成为中国体育界的重要目标,竞技金牌导向则反映了其运行 机制。
竞技金牌导向与我国的“争光”式竞技体育本就是高度一致的,确 实也是实现“为国争光”需求的有效手段。其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将体 育系统的努力聚焦于在国际大赛中的争金夺银,保障了竞技体育的充足 资源投入;该导向必然导致集中优势、突出重点的项目发展策略,尽管 “重点项目布局”借鉴于罗马尼亚,但这是竞技金牌导向下的必然的理
⑴周西宽体育基础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性选择,可集中优势资源在国际竞争薄弱的项目中竞争获胜;该导向也 促成现有的精英训练体系,可集中资源对极少数的运动“天才”进行早 期专项训练,从而为有效获取金牌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从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看,它曾在国家实力、体育基础较弱的时 候,有效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赶超式发展。从1984年(洛杉矶)到2008年 (北京),中国运动员在7届夏季奥运会总共拿到163枚奥运金牌,自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奥运金牌的逐届递增,更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 取得51枚金牌——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应该说,竞技金牌导向较好的 实现了“为国争光”的目标。
就散打项目发展而言,随着1989年正式设立全国锦标赛,竞技散打 便开始在国内迅速发展。在为地区争光的驱使下,竞技散打得到各级体 育部门的重视,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尽管散打比赛主要在 国内开展,但在为数不多的散打国际比赛——散打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 中,中国选手不仅在中小级别优势明显,在欧美人占有先天体格优势的 中大级别,我国选手也具有优势。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为国争光”的 需求〇
(2)竞技金牌导向使体育发展局限于“争光”,而与人们不断增 长的体育需求渐行渐远
竞技金牌导向在高效生产金牌上的突出优势也注定了其局限性,在 竞技体育领域内,竞技金牌导向也使体育的发展集中在“争光”这一偏 狭范围内,逐渐疏离人们的需求。
竞技金牌导向将中国体育界的目标集中在金牌数量上,金牌的质量 则相对次要,于是在其它国家非主流的运动项目(尤其女子项目)成为 我国竞技体育的重点,至于群众喜欢、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三大球项目和 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却始终上不去。从项目结构来看,我国在历届奥 运会获得的163块金牌中,在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和羽毛 球这6个传统优势项目所获金牌占到七成以上。tl]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竞技金牌导向不改,上述情况无法解决。其 一,竞技金牌导向不改,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无法得到真正重视。竞技 金牌导向关注的是金牌数量,那些人们喜爱的项目往往竞争激烈,偏重 发展这些项目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其二,与竞技金牌导向相适应的精英
[1]杨明中国体育金牌崇拜已异化为政绩工程[N]人民日报,2012-01-19
训练体系也难以发展主流运动项目。从国际经验看,人们喜爱的运动项 目往往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高水平比赛还有大量的商业性投入,而 仅靠少数精英的训练体系在这些主流运动项目上无能为力。
早在1995年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即意识到“运动项目发 展不平衡,某些优势项目一直未能走出低谷,男子项目仍然是薄弱环节, 篮、排球等重点集体项目队伍萎缩,增加了发展的难度”,《2001— 2010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再次提出“在项目结构上,存在着夺金项目分 布面窄,优势项目不多,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薄弱,篮球、足球、排 球等球类集体项目出现滑坡,冬季项目仅有少数小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在《2011—2020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仍然指出“在项目结构上 发展不均衡……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和群众喜爱、社会影响广泛的三 大球以及冬季项目水平仍然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乒乓球和羽毛球是我国少有的具有群众基础的优势运动项目,但从 世界范围看,它们并非主流运动项目;而且我国为了金牌数量而利用政 府投入优势在这两个项目国际比赛中垄断性发展,正在降低其他国家的 参与热情,从而危及到两个运动项目的国际推广甚至其在奥运会中的席 位,有竭泽而渔之忧。
应该看到,中国人对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需求正在下降。为 国争光曾经是中国人对于体育的主要需求,竞技金牌导向与当时客观条 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体育基础也是相符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出于健康、教育和娱乐的需求,群众体育已成为 重要需求,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系统提出了 “全民健身计划”;人 们欣赏精彩比赛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应该说大众参与体育和欣赏精彩比 赛的需求更符合体育的本质——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也正逐渐成 为人们对于体育的主流需求,而“为国争光”在体育领域内部的地位下 降。另外,中国在经济、科技(如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国人更 加自信,对于体育“为国争光”需求下降。从2011年至2012年初,国内 两大门户网站——搜狐和新浪的网友反馈来看,竞技体育在人们心目中 的重要性正在下降,“金牌战略”和“唯金牌论”受到压倒性的负面评 价,而对群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需求正成为主流。
与竞技金牌导向难于发展大众喜欢的运动项目相对应,该导向使 得散打难以成为观众喜欢的运动项目,导致正式的散打竞技比赛几乎没 人观看。在国内,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散打比赛和每年的全国散打锦标赛 ( 1989年开始)、散打冠军赛是散打界最重要的比赛,被称为“正式比 赛”。尽管代表了国内散打的最高水平,但这种正式的竞技比赛却观众 稀少,也缺乏必要的媒体传播,与人们对搏击赛事的欣赏需求形成巨大 反差。这一现象主要缘于两方面,一是比赛组织,二是散打自身发展。 首先,在竞技金牌主导下,所谓的正式比赛主要提供参赛队切分金牌的 场合和机会,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近年来有地方承办,但经费主要来 自地方政府,并非真正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比赛组织者缺乏满足观 众欣赏需求的动力,而且这种官方组织者也缺乏这种能力。第二,在竞 技金牌的主导下,散打项目自身发展背离观众欣赏,从而使得比赛不精 彩。与其他源于西方的规则和技术等较为成熟的外来运动项目不同,散 打是一个仅有30多年历史的年轻的运动项目,而它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 我国特殊的竞技金牌导向机制之中,规则和技术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自 我封闭性,只需极少数的项目从业者内部满意即可,因此散打本身缺乏 观赏性也是必然。
从散打项目看,“为国争光”在国人心中尚有一定市场,同时需 要指出的是要当心由此可能带来极端民族主义。国内有一类散打有关的 中外比赛,有中国和外国散打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或中国散打选手与国 外搏击术(泰拳、空手道或自由搏击)选手间的比赛。这类比赛通常 是以商业比赛形式进行,但其核心卖点是中国散打要“为国争光",并 非比赛本身,因此可归为“为国争光”比赛之类。从这类中外比赛成为 当下最受关注的散打相关的比赛,足见“为国争光”仍有市场。但令人 不安的是,有些比赛组织者以“为国争光”为由,肆意挑动和利用国人 的民族情绪,对日本空手道比赛则暗挑中日旧恨,对欧美则暗喻“八 国联军”,对俄罗斯则称“俄国大力士”;对没有历史旧账的泰国,则 声称泰拳要征服中华武林,要挑战少林……总之,要把国际交流与比赛 渲染为民族仇恨与战争。翻开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主页,这样的宣传寻常 易见。在网友的留言中这种不理性的极端民族情绪竟然占了主流。笔者 曾参与过十余场国际比赛的组织,比赛现场充斥的民族情绪让我担忧, 相信这样场景肯定也会让那些参赛的外国友人和参与报道的外国记者震 惊。“为国争光”的过度强调,已违背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 平竞赛” 11]的奥林匹克精神,并可能导致民族主义的泛滥。
浏览2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