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尚氏形意拳


四、强壮体质,为技击垫底|中国尚氏形意拳





李先生说:“尚氏形意的桩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 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具技击内涵”;尚老先生对桩功进行过精微的剖析,认 为桩功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说明了桩功的重要与作用。从武术的使命意义 上来认识,练形意就是为了健身和技击。健身也是为技击,技击也促进了身体的健康。 脱离了攻防含义,练不出技击水平,就应叫体操了,就不称为武术、武学了。正像兵家 常说的“练为战”的道理一样。不管战不战,战谁不战谁,应该战不应该战,但“战” 必须是习武人所追求的,而且是练武的核心。尚氏形意的五个桩法,就是围绕这条主线 发挥各自的功用的。但其共性的特征是以祖国《内经》、中医学、力学、生理、物理学 和道家“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侨重生万物张”、 《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佛家“顺则人,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非空非有观自在” 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朴素的阴阳五行等唯物的观点为依据,从武术、武学与人体与自 然界、与哲学的关联上,用人体比拟宇宙,遵循“无极生太极”、“太极产一气”、“阴 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耀”及“八卦”等道理,作为它技 击锻炼的规范和掌握它奥秘技法的途径。“无极生太极”,是由古代天文学家提出的 “天地未分”、“混沌状态”,从武学角度讲,是全身放松、自然,一切都“自在”(佛 经中指任其自然存在的意思),而后身体任凭地心吸引力向下垂注,形成胸宽腹实的状 态。“太极产一气”,习练者在上述人体状态下,通过呼吸道与全身汗毛孔将外气吸进 胸中与体内内脏产生的水谷之气相交,形成宗气下沉丹田,与先天之气相融,产生的 “真气”。“阴阳”,虚实,虚为阴,实为阳。“三才”,古人和道教认为是天、地、人之 意,形意拳指人体上中下三节。“四象”,在自然界指春、夏、秋、冬四季,在形意拳 中指24小时中,各个时辰之内自然界对人体的不同影响,气血、经脉的不同变化。“五 行”,是金、木、水、火、土,在拳中指人体的心、肝、脾、肺、肾(表现于外的劲力 为劈、钻、崩、炮、横)。“六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七耀”(七星),在自然界指北斗七星,在拳术 中内含套路的步法进退、闪展摇转,脚踏方位之变化,又指人体头、手、足、肘、肩、 膝、胯七个部位均可施放劲力。“八卦”,在武术上指阴阳参互,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富于变化之意。



桩法之中,“三体桩”(三体式)是第一个桩,也是公开传的。主要功用是固定形 意拳基本动作、姿势身法的雏形,抻筋拔骨,锻炼梢节和末梢神经,协调身体与四肢的 关系,解决腹式呼吸之法,静与动的关系,培养“外三合”的形成,增强各关节功能, 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抻筋拔骨。形意拳锻炼的重点是讲求练气,使内脏坚实、内力充 盈。外家拳则重于练力外壮,肢体肌肉强健。故,从锻炼方法上是不同的。形意拳利用 桩功解决腰腿、韧带、肌肉的锻炼,以弥补训练中的不足。通过站桩姿势和动作在轻松 自然、和谐的原则下的相互制约、相互矛盾,求得整体的统一。拳谱讲:“筋长力大, 肉厚身沉”,把筋(韧带)、肌腱伸开,促使关节的灵活,肌肉均匀伸缩,全方位锻炼才 能增强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桩功中都必须竖项(头往上顶,下颊内收),含胸拔背, 这是对身体上下的抻拔;沉肩坠肘是对肩、肘、手的抻拔;站桩时重心在下盘,两腿都 是弯屈的,这是对下肢的抻拔;腰与胯是拧劲儿的(龙折身),双脚的踝骨就像机械中 的转向轮一样,腿与膝都是扭着劲儿的,这样就形成了对脚趾、脚跟、踝骨、膝、腿、 胯、腰的抻拔,使肢体既沉实又灵活,并增大前趟后蹬的劲力。尤为重要的是三体桩是 解决“动与静”的关系的养练之始,道家“知命养性,性命双修”(性指精神,命指 精、气),古谱所论“性在天边走,命在海底游”,许多人不得其解,实质上本意是上练 精神,下练精气,开发智力,保命延年,已暗示要侧重于练精神、练精气。古拳经中有 “神藏气内丹道成”,“养灵根(丹田)而静心者为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说 明修炼是以静为主的;练武术是为了 “敌将”,是以动为主的。再引申一层来认识,动 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内家拳,讲求内外合一,动静相辅。拳经:“静为本体,动 为作用”,指明子动静一理、体用一源,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统指内功内力);不 真静就谈不到知“性”。静为性,动为意,“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 静中无动等于有形无意,空势无备。动,就是“意”的训练,是内五行、精、气、神等 内功内力的锻炼和培育。“意”动才会形意合一,“妙用则为神”。在此基础上,再经 其它四个桩的锻炼,才能追求到“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无可无不可”的境界。



“卷帘桩”(乾坤桩)的主要功用是通气之法。内家拳讲求练气,但必须有渠道, 有方法。所谓通气,一是要使气顺畅地疏通于周身经络。由丹田下行,“谷道”上提, 气达“命门”后,沿后背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向上行,至颈椎第七节微缓上至“双耳”, 清气还于脑,再向下用鼻子将气排出,再吸气,通鹊桥回归丹田,周而复始,正是逆时 针运行,故称“珍珠倒卷帘”。二是通耳鼻气道,真气补还于脑。按照此桩的姿势,气 行至双耳后,由耳通过鼻子将气向地下45。角方向排出,练者会感到气达脑时,整个头 部均有震动感,脑毛细血管被气一冲,防堵通堵使整脑空明、清晰。三是通四肢。前文 已述,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四肢及周身部位的血管、神经经络类似管道,根据动作需 要,要集中浑身劲力于一个方向一个点,气必须先通,以达到气与力合。同时,使四肢 气力充盈,何时用何时省。因其上通脑、下通双脚涌泉,异于正常人呼吸故此命桩名。



“五五桩”(天王托塔),是尚氏形意的合气之法。研究内家拳的人都知道,人体的 气是散乱的,吸气和呼气并非只有鼻子和嘴,外气的吸进怎样与内在的气汇合于膻中, 如何下行与先天之气相合、融汇于丹田产生真气,必须在一种特定的,利于形成真气的 姿势下才能便于气的相合,这个姿势就是五五桩(天王托塔)。



“省(醒)气桩”(落地三盘),这个桩主要功能是练内劲儿。形意拳最难求的除 “翻浪劲”外,就属“挣崩摘”三个劲儿。拳谱“挣崩摘豆角”,知者甚众,但怎样练出 来的,却少有人知晓。“挣”即人体以脊椎为中线,两侧是对称发劲,既有左右发劲, 还有对称的肢体发劲,就是所谓“前手打人,后手发劲”,也称“拳打一阴反一阳”; “崩”,是意指人身体似一张弓,弓满箭(手、脚)发,主要是前后发劲,尤其值得品味 和重视掌握的是“好似还弓一力精”,就是箭发出后弓还原的速度和劲;“摘”,全身上 下加肋腹计十五处打法之劲,俱不脱丹田之气和长腰、缩腰、抖腰的主宰,又是人体中 盘,就像烈日晒干的豆角,一摘,豆角皮突然炸翻卷,将豆子弹发出壳,丹田聚气蓄 力,腰一动,内力才能突然得发,加之发劲时双足五趾就摘东西一样突然抓地一下,故 视为“摘”。历史上尚老先生,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李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编写高等 院校武术教材时,一个崩拳叫惊四座,在场的体育、武术界权威人士无不拍手称绝。其 技,都得益于此桩。



“推船桩”(行桩)。主要功用正如李先生所论:“悟灵性为至上”。用精气神运化 周身,无微不至,“感至遂通”。达到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和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意而发,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境地。



五种桩法既是分割的,也是统一的。单独练哪个桩都会受益匪浅,但想达到高超妙 境,真正弄懂练会成为形意名家,必须循序渐进,沿着这条路子走,别无捷径。





浏览5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