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琛-太极拳道诠真


一、第五章拳梁篇|郑琛-太极拳道诠真





第一节盘练拳架的理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个是老子讲的,一个是《易经系辞》上 传讲的,其义都是从无到有逐渐繁衍万物也。从练拳上讲,乃由道桩或无 极桩,再或从浑圆桩开始习拳道,从道始,有一有二有三,道充满万事万 物,万物合而为道。



太极拳道由道始,由站桩开始,一有站桩就为有形,这个形是未动之 形,就是一。道是无形的,无声无息的,大道本无形,因其无形,始称 道。这就是道生一。道生一,即似有又无,开始站无极粧或浑圆桩,这个 无极或浑圆桩就是有形之物,但它还是空空洞洞的,仅有一个静止的形态 而已,仅蕴藏了一个一字而已,也是有了一点真气息,鸿蒙开始浑浑沌 沌。站桩时,应感觉其空虚、圆满,而没着落处。全身上下感觉浑然,仅 有丹田一息所在而已。有了这种浑圆感,就算做到了 “圆融的圆融”或者 说球形圆,圆满无缺,感觉到朦朦胧胧,这就是拳架的开始。



拳法本是道,无可名之。后因道生一,始有空洞浑圆之外形,此外形 即为一字桩功。非一字的一,而是浑圆一气的一。因有一,才可使后人学 而习之。又由于一字粧恐使后人陷于空寂枯燥之境地,又根据一生二即无 极生太极,太极即是两仪加圆圈,两仪即是阴阳,有了阴阳始有动静、虚 实、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即八卦是也,乾、坤、坎、离、艮、 兑、震、巽)等等,即统一体中之矛盾双方,合而为太极,以此名拳,乃 为太极拳。



正是有了太极之两仪之分,才有了虚实之分,太极拳架就应有重心之
虚实变换,上下阴阳之颠倒,左右顾盼之互换,前后进退之呼应,闪展腾 挪之惊炸,叱咤风云之莫测,千变万化而在阴阳变换之中,一动无有不 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就是阴阳、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纵横交错,在这个圆球内 外共同变化而已。用唯物辩证法来说,就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是阴 阳,统一是一圆圈。



故而太极拳道必须遵循一个圆圈加上阴阳在圆圈(指球形)内外的各 种变化,按这个规律去练习,只要符合这一圈加阴阳,就是太极拳道。拳 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太极,万变不离一圈加阴阳,动即是法,动 即是太极,动就是一圈加阴阳。张三丰说:太极拳是修道之基础。只有这 样理解才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道”。因为太极拳是由道 始而通修道的,把道比做一把万能钥匙,这个万能钥匙就是打开太极拳法 大门的总钥匙。不明此理岂能去练太极拳法?更谈不上得太极上乘功夫。






从道开始不知而体验道,在万事万物变化之中,逐渐认识道这也是螺 旋式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不知而知,由知而知之,从先天到后天,由后天 练到先天,此乃悟道之真机。



太极拳道诠真太极拳道诠真太极拳法的训练理法应从无开始,然后小架子、中架子、大架子,使 筋骨层层开展,气血由不通至渐通,到大通,然后再从大架子、中架子、 小架子到无,至此乃为达“道”。



















































第二节学习拳架的原则



拳架,乃太极拳道之功架,太极之功夫源于拳架,拳架盘至何等层次, 推手、散手即到何等层次。谓之:“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拳理一层功。”



学者须先明太极理,乃有遵循之规矩。三丰祖师曰:“传我太极拳 法,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如此,非吾徒也。”



其次明柔者胜刚强之理,乃思维之反向。老子曰?? “天下莫柔弱于



水,而攻坚强者莫能之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 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太极拳道之拳架,要柔弱如水,方可 胜天下之至刚。拳架非至柔不可言功。耄耋老叟能胜强壮力大之人,皆在 于以柔弱不受力之动。“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其三,要明传递之功。三丰祖师拳论曰:“一举动,周身倶要轻灵, 尤须贯力(串“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盘练拳架必须贯 串,贯串之法有二。一者,四肢身躯外形运行之轨迹必须是圆圈,下行时 以手带肘,以肘带肩,以肩带身,以身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脚;上行 时,以脚带膝,以膝带胯,以胯摧身,以身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 上行与下行必须节节传递,方能有效。二者,内气之变化,随外形之往复 而周流不息。其气主宰于丹田,丹田之气随外形而蓄养,外形之动随丹田 之气而流行。久之,意有所指,气有所使。“气遍全身不稍滞”。乃外行 而内运,内运而外行。此谓传递之攻。传递之功为弱胜强,小胜大,四两 拨千斤之本。来劲可下行传递化于无形,发劲可上行迅雷不及掩耳。



其四,内外要顺随,顺随内可养生,外可御敌。顺随,意先要顺,有 顺随之意识,形方可顺随。四肢百骸要顺,不歪七扭八,符合生理。五脏 六腑要顺,排列有序,内强而外壮。浑身上下皆要顺,太极元素阴阳排列 有序化,自能一顺无有不顺,意顺形随,气自顺随,气顺随,气载血行, 周身浇灌,自能强健肌体。由于有意形气之顺随,始而有技击之动能。技 击之能是“示敌变化显神奇”。顺随方可显神奇。



其五,重心变化是虚实变化之本。盘架之时,必须明白重心之变化,重 心变则虚实变,虚实变则重心动。重心在丹田,调整丹田之气乃调整重心 也。重心调整主要在腰、腿。三丰祖师曰:“有不得机得势处,身必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重心调整贵在上下相随,同步调整,整体变化。左脚 动,贝佐手动,然后左脚、左手、左膝、左肘、左跨、左肩、前沿任脉、后 沿督脉,一举动半边身体俱动。右侧亦如此。以身体垂直中轴线为界,左右 虚实宜分清楚。水平轴(横轴、左右轴)为界,上下虚实宜分清楚。额状轴 (纵轴、前后轴)为界,则身体左右上下虚实宜分清楚。细而分之,以丹田 重心点为原点,围绕其转环,总的虚实宜分清楚。拳论曰:“虚实宜分清 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学者当明此意。盘架时,下虚 上则虚,虚则重心变,重心变实再变虚,方能转换自如,不伤肢体。





浏览4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