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坐于床边(要用硬板床,不用钢丝床),两脚悬空如大式粧,但意 念仍像踏在地上,步法及身法位置与大式桩要求一样。两手可环抱如浑元 桩,以后可逐步换用其它式桩法的手势练习,要求亦同原粧。
在健身粧部分介绍过摇法和旋法,以求不动之动的整体之动。此练习 也适用于技击桩的训练。技击桩唯步法与健身桩有异。应按技击粧丁八步 步法去做“摇”与“旋”的练习。摇摆的速度和幅度也要较前逐步放开。
总之内在的东西要越来越丰富,外形变化亦能看出身上、手上有没有功 夫,有没有东西。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摇”与“旋”的练习 特别重要,他贯穿技击训练的始终,在此以后的试力、发力等训练中,
“摇”和“旋”都有他不可替代的基础功夫。
下西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技击桩有这么多的形式?粧法有无髙低之 分?有许多参加技击训练的人,总以为别人站的桩比自己站的桩高级,因 而心猿意马,不知道站什么好其实,站粧形式(主要是手的变化形式) 的不同,是板据其在技击上的意义和作用不同面相应改变手法的。如浑元 桩是技击的预备姿势,即准备向前发力的准备状态。手心向内,形如抱 物,撑三抱七,是技击蓄力阶段。平抱桩手心向K,是由浑无粧向前发 力,手与前臂拧滚面出时所形成的过渡姿势。推托桩手向前上方,是正面 发力最后落成的姿势。这就是说将这三个桩法联系起来看正好是一部完整 的正发力技术的动画片。所以桩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顺序上的不同?开 始练习应从站浑元粧打基础,摸到浑元力,然后练平抱桩、推托粧并不用 多费亊。如果一上来搞错了顺序,那肯定要老老实实地返工。浑元桩是所
I有桩法的基础。大式桩步子大,重心低是为了应付技击中的特殊情况,是 1技击桩的特殊演变。经过这种练习,在步子大、姿势低的情况下,也能灵 站活有力。坐式练习两脚悬空,周身不易得力,但在周身不得力的情况下, ^也要做到舒适得力,使身法、步法既有力而不呆板,力量因之灵活多变。
这是练技击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据意拳第二代名师卜恩富 . 先生叙述:当初他第一次见到芗老时,芗老就是坐在沙发上把他摔飞出去 的。这位旧中国全国摔跤冠军、大名鼎鼎的卜六爷到老也说不清是怎么飞
起来的。
综上所述,通过技击桩的基本功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乃至强化拳 劲儿即浑元力,使上下、左右、前后平衡均整,为练习技击打好基础。大 家一定要注意,技击桩站得好不好不在子它的外形,而在于他丰富的内 容。也不在子站的时间长短,全凭一意之支配。意拳,至少应解释为用脑 子去练拳。用意与不用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总之要神意足,不求形 骸似^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文在拳学述要中有关“争力”一词的一段话:技 击桩是学习技击的基本功,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 “争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相互交替,可使精 神和肢体、肢体与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 身体的能量。争力就是用意念引导全身(重点在子大、小关节处)上下、 左右、前后互相牵引共争一个中心所产生的弹黄般的力。具有这种争力以 后,再经过试力、发力等步骤练习,才能达到发挥整体力的目的。练习争 力先由二争力人手,所谓二争力就是关节相对部位相反方向的矛盾力。比 如,两手在发拳时的前后之争:两手之间如同有一皮条相连接,前手在往 前出拳发力的时候,不单纯有靠向前伸胳膊的力量,还有因后手猛拉断这 根皮条将前拳弹射出去的力,自然力量就非常饱满挥厚有力,即所谓“前 手打人后手发力”。这是前后两个方向的二争力。以此类推上下、左右、 正斜线只要构成二个不同方向而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均可争之。芗老在 论述争力的时候说:“争力是无所不争,四肢百骸,大小关节无处不争。 虚虚实实、松松紧紧还是争力,不争就使不出力气来。宇宙间无处不争, 自己与自己的四肢百骸争,总之要全体浑元一争”。
下而来介绍一下意拳二争力的具体综法。采用技击桩浑元桩姿势站 好,设想前手腕曲折处用弹性的绳子拴好,再将绳子的另一端拴在前而的 一棵大树上(注意全是假借,不可真实去做);另外还有一段绳子,一端
系在自己脖颈后面风府穴的位置上,另一端拴在手腕口。然后颈部用意略_ 微上挺并向前手方向一侧微拧,意欲将拴在脖子到手腕、手腕到前方大树昼 的这一根无形的绳子预先拉直,再往后用意支配整个身躯后靠,后胯微下站 坐。意念是用身体带动颈部拉前手,面通过前手再去拉前方的大树。此时 要设想脖子拉手腕与树拉手腕的相争力量对称抵消面手腕不为所动。要求 是一拉即止、一止再拉,有一点意思就够了,外形上不一定有所表现。随$ 着练功时间的增加,功夫越深者,其外形越着不出来。此为练二争力,即 前后的争力的方法。继续做下去就是求整体的争力了。这种训练方法是姚 宗勋先生所采用的“沌绳儿”训练。我们接着往下说,脖子拉手腕、手腕 连大树的同时,后手好像抱着一个有弹性的球,当身体去拉手时,后手用 意去抱球,用意用力的程度与前手相呼应,松松紧紧,如此这般。这样练 习稍久,自会摸到松松紧紧的争力感觉。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髙,我们可以 逐渐加强想像中弹性绳索的强度有所改变以及时间上的久暂变换。也就是 说,可以缓拉、可以快拉,也可以猝然间猛拉。但都最好不要见子形式, 即“勿过正”,恰到好处。
经过一段练习,摸到了二争力并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就可以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练习整体的争力整体争力的练法也是从浑元桩开始:前手依旧 去微前面讲述的二争之法。设想头顶上有一条带弹性的绳子与两脚间的中 心点相联接,做上下相争的意念,与此同时,要想着前手与后手左右争, 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做斜线争,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的斜线争, 肩与胯也要争……总之,浑元一争。这样想来想去,人就动不了啦。到后 来感觉周身毛发飞胀,与外界互相联系互相牵引,身体不能动转而又处处 都含微动以待其触微爆炸状。练习时可以简化注意三处争力:(一)头颈 与两脚中心,(二)颈与前手,(三)两手左右之争。练功中要用意不用 力,实际意念一到就有轻微的力,形曲力直、八面出锋而共争一 “中'
这一 “中”指的就是头顶与两脚中心这一垂线,这就是前辈所云:“松紧 之枢纽在子上下”,也是“意拳在十字中求生活”的意思所在。
在整体争力求得以后,还要通过桩法提高神经的反应速度,解决在突 然受到袭击时来不及思索即可发力和变化以应付技击自卫的问题。
在有了整体争力以后,周身都像与弹簧联系,也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 大弹簧。此时设想有人轻轻来抱或击某处,迎击的意念一动,桩击打之处 就有力迅速弹出。设想力量来自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攻击 的部位也不一定是哪儿,伹是,迎击的意念一动,自身之力就从一中心异
I向发出。做法也不要见形。以后可以逐步设想来拳或掌之快慢、强弱决定 1己身随之的反应,做到一触即发、…发即止。进而能够设想力向一方或变 S6方向连续发出,即拳家所谓“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m 还有一种提高反应速度的练习是设想自己站在一块漂浮在水面的小木
浏览6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