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里有句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也。” “阴阳互根,万象乃生。”这套拳处处讲虚实互根,有虚有 实。这套拳从起式启动到收式结束,两条腿都是一虚一实,绝不 能两腿都是半斤八两似的。陈式太极拳的两腿绝对不能都一样平 均站在那儿,要不就是偏左,要不就是偏右,不是偏右就是偏 左,要虚实互根。这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一个是锻炼腿 的耐力,还有一个就是灵活性。比如说,你在前面走路时,不小 心遇到一个坑。若是不练拳的人,由于向前的惯性作用来不及倒 换重心,失去身体平衡就会跌倒;而练过拳的人,遇到这种情况 马上就灵活地倒换重心,使前面迈出去的腿变成虚步,让重心转 移到后面的腿上,避免因身体失衡跌倒。无论前面的腿迈出多 远,由于人体重心偏移后腿,前腿成了虚步,都不会摔到前面 去,这一点很重要。美国的医生在做研究时得出一个结论:练太 极拳能防止跌跤。这就是中国太极拳独有的魅力。太极拳有句拳 谚“迈步如猫行”,就是一只腿慢慢提起,顺逆缠丝摆脚,同时 另一只腿松胯下沉,就是为了加强锻炼支撑腿的耐力。外摆出去 的腿越慢,那支撑的腿就越吃劲、费力。两腿互相倒换重心,一 虚一实,再加上裆走下弧,不断地交替锻炼两条腿的耐力。一旦 遇到危急情况,马上就通过两腿重心的迅捷倒换,避开危险,体 现其灵活性。比如,对方挤推我右胸部时,我通过倒换步法,使 重心移至左腿,同时右腿后撤,以避其锋;若再推我左胸部,我 又倒换重心到右腿,同时左腿后撤,再避开之。总之,经常锻炼 重心的虚实互换并养成习惯,会培养自己灵敏快速的反应能力。 所以,虚实互根体现在每一个式子、每一个动作都分虚实,处处 有一虚实。比如:左前穿掌时,其腕部位是松柔灵活的;肘部横 向击打时,其腕部到手掌都是放松的。若都用力的话,身体就变 得僵硬,整体击打的力量就会减弱。太极拳经常强调放松,讲究 放松,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来打击敌人。就像 “掩手肱捶”,只有上身都放松下来,才能借助下肢腿部的力量, 经过胸腰的螺旋,节节贯串,打出拳的弹抖劲来,这比单用上肢 去冲拳击打对方的力量要大得多。所以,阴阳互根非常重要,重 点锻炼腿部虚实的互换,处处讲究阴阳虚实。
余功保 '
根在下,根深才能叶茂。根既要稳固,还不能死,能适应, 随处生长,时时生长,这样就不能单阴或单阳,否则一遇大力就 会折断。只有阴阳互为其根,则能应对千变万化。
马虹
第五方面,阴阳变化折叠有序,把握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变化有什么顺序呢?就是欲阴先阳,欲阳先阴。“往复 有折叠” “无往不复”。这套拳讲究“折叠劲”,就像天气越来越 热时,则预示快要变凉了;大气越来越冷时,则预示快要暖和些 To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一正一反相互转化。就像老子 《道德经》里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所谓“万物正反相生”,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要从反面去入手。像大家走路迈步一样,若没 有后脚蹬地的反作用力,前脚就迈不出去,而两脚同时蹬就没法 走路了。因此,所有向前迈步的动作,必有一个向后蹬的动作。 在这套拳里面,同样一个道理,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比如“掩手肱捶”接“大六封四闭”,右拳抖出去后,若想 把拳收回来,直接收是不行的,必须再旋转到腕背朝前加一个搠 劲,才能慢慢收回来,“欲收先放”。
比如“旋风脚”接“右蹬脚”,当两手向两侧下搠时,直接 合上两掌交叉是不行的,必须两掌两臂再向两侧挪开一次,然后 合掌交叉握拳才行。
“掩手肱捶”中,若向前出右拳击打,就得先向右后侧开胸, 逆顺缠旋右臂,沉肩,坠肘,上、前臂合住,再向左旋腰转脊, 含胸塌腰,松胯、握右拳,沉肩,坠肘,下合右腹前,再向左旋- 腰转脊,开左胸出右拳,螺旋弹抖出去。
“单鞭”接“金刚捣碓”,若向左边发劲,先向右边搠、按,
然后再向左边发劲打出去。这些都体现了拳理中的“欲要先给, 欲给先要,借力打力”的奥妙之处,不能左右横击,直来直去。 所以,向右发劲,先往左边回旋一下;往左发劲,先向右边回 旋。“金鸡独立”也是如此,双手握拳先双逆缠下按、下采,然 后再右拳变掌往前上方托举,同时左拳变掌向左侧下采,这就是 “欲上先下” “欲开先合”。
又比如“裹鞭炮”,想要让两臂向外两侧撑开,必须让交叉 的双臂再向里合一下,合之再合,然后通过胸腰的螺旋弹抖使两 臂向外两侧撑开。以上这些都是陈式太极拳的“折叠劲”。太极 拳有句拳谚:“不懂叠法枉徒劳。”这说明了打拳要懂得折叠的 重要性。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 击中首尾相应” “避实而无虚”。这就是所说的“欲左先右,欲 右先左”。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借力打力” “声东击西”就是 如此,说明这套拳是“拳走圆弧,绝无直来直去。无往不复,往 复有折叠”。
前招后招前招后招闪通背闪通背
前招后招
前招后招
闪通背
闪通背
其好 B""
还有“前招、后招”,先向右侧击打,如果对方顶劲,再向 左侧方向击打;若还推不动,再向正西方向推出去,“一波三 折”,一个式子变化折叠三次,这都体现了陈式太极拳的折叠性。 像“闪通背”,若向前右侧上方撩他,先要开胸两臂对称左右横 向挪开,再向右前侧上方撩去,即“欲纵先横”。
余功保
阴阳的变化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平行或对应形 态。折叠是阴阳互动在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个生动例证。
马虹
浏览3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