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先生1928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 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1928年1 月24日生于陈家沟。他7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 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 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 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 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实,先 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 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
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 脆、威猛。当时,曾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 大,体重逾百公斤。一次练习推手,先生命其捉住双臂,使全力 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其人巳被原地弹起数尺跌坐在 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帮被其砸断,可见先生功夫之精深。后 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 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 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 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 练,聪慧善思,日练拳30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 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型上,精巧、紧凑,柔 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 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 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处女,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 滚,灵活无滞。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 度、强度都很大。20世纪70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 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 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 能继续升学。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 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濡目 染,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本人又受过大都市的文化教 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修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 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自60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 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 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
拳学财富。
1957年起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 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 一大批优秀人才。自70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80年 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1961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 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 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 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 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 立说,发扬陈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 被十年动乱化成了泡影。1980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约拟出版 陈式太极拳新著,可是先生终因多年生活劳累颠簸,积劳成疾, 于1981年5月7日故于河南焦作。令人欣慰的是其徒马虹根据 陈照奎先生的讲授和大量的笔记资料整理出版了《陈氏太极拳体 用全书》一书,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九泉之下可得一慰矣。
1973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家沟、 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 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 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所谓“新架”,先生 尽心传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 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 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 我们对陈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石家庄、上海等地 的弟子先后成立了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为继承先生遗志,推动陈 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瑜口述 侯志扬整理)
-陈照奎太极推手照
余功保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对于练拳许多人也都有自己的见 解。根据您的体会,您觉得学好太极拳应该注意哪几方面的问 题?
马虹
学好太极拳一定要把握住三个基本环节,这是我多年的经 验。
一是规矩。老老实实地练拳,求真务实。了解我的人都知 道,我这个人呢,比较认真、执著,打拳“死心眼”,老师教我 的规矩,一点也不能含糊。前后老师给我改过8次拳,我就是老 老实实按老师的要求去打拳。所以,练拳一定要练赊。
二是明理。中国有句老话:“理明则功进,功进则理更明。”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无论干什么事,若没把理搞清楚,进步 就慢了。所以,一定要强调明理,钻研拳理,要有一股顽强的劲 头,一定要把拳理搞清楚,不能就拳论拳。
三是懂劲。就是要懂得每个式子的用法和劲道。因为这套拳 毕竟本质是武术,必须懂得其内的劲力变化。比方说:劲点在什 么地方?劲力怎么变化?劲源在哪里?力从哪儿来?脚跟蹬地给 力,力源通过哪些环节才能到达力点上去?以及力量结构,都要 搞清楚,并结合推手、功力训练,练胆、练力、练技巧。我这里 所说的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就是规矩、明理、懂劲。
浏览8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