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四本拳经进行反复比较、分析,可以肯定,乾隆钞本 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拳经资料。理由如下:
其姜氏得《乾》本,字句皆留原样,传抄之误,依稀可 见。并非文人新撰。
? 244 .
其二,从内容上看,《乾》本拳经,有歌有解。而《杨》、 《武》二本,皆少其歌而未越其解,当为后人传之遗漏C
其三,《赵》本拳经,与《乾》本来源不同,但无论在形式 和内容方面.皆可见其同出一辙。故可作为《乾》本早期存在之 有力证据「
其四,从技术上分析,由《乾》本传抄遗漏而成《杨》本, 非常自然“《武》本《打手要言》,必由《杨》本整理而来(待后 分析)。若由《杨》、《武》.二本要纂改编辑为完整的《乾》本, 几乎无法实现.
其五,最关键、最重要者,《乾》本的解释文字,是针对歌 诀而言,与歌诀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由此断定歌诀与解 释并非同一作者(待后分析)。正因为《杨》、《武》二本只有释 文没有歌诀,故而显得文字不够连贯完整。并且存在一些难解之 谜。例如:
笔者在未见到《乾》本之时,读王宗岳太极拳论,总感其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这个“察”字和“句”字,必然另有文 章。“四两拨千斤”,乃太极习语。论文当用“语曰”、“谚曰”、 常言曰”等等,为何偏用“察……之句”?显然是针对某文之一 句而言。联系《乾》本歌诀,真相大白。原来歌诀四中有“四两 拨千运化良” 一句,此段正是歌诀四的解释内容.所“察”之 “句”,便有了下落。
另一典型例子,是《杨》本拳论中“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 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与其后文的“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有何联系?应作何理解?在《杨》本中,“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是另一段的开头。但是“皆然”二字从语法上必指上文而非指下 文。首句用“皆然”,显然不通。陈微明、姜容樵都把“皆然” 只得与上段之“腰腿”联系起来,解释成上下前后左右,皆须动 腰腿c顾留馨整理《武》本时.干脆在“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后 面点为逗号,紧接“皆然”句(见《太极拳术》)言若联系《乾》 本歌诀,则使人恍然大悟。原来“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是对歌诀 二中第四句“意上寓下后天还”的解释,与前文之“腰腿”无 关。歌要精,言不易尽。只写“意上寓下”,还应包括“意下寓 上”、“意左寓右”、意前寓后”等等L、故其释文首句,当为“上 下前后左右皆然”。《杨》本将它作为一段的开头,正是保留了 《乾》本释文之原貌。顾留馨显然是点错J] “皆然”句下面的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 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当然包括意要向前即寓后意. 意要向左即寓右意等),是对“意上寓下后天还”的进一步解释。 若无这句歌诀,“凡此皆是意”也讲不通“凡”的什么“此” ? 只有把解释与歌诀联系起来,对应起来,才真正显得完整连贯, 易于理解了。所以,《乾》本歌诀的发现,实为太极拳研究中的 一个突破性进展。它解决了拳论方面的一桩无头案°《乾》本作 为迄今最为完整的太极拳论,是毫无疑问的
浏览4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