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师公在“动中求静”这条要求中还指出:“练 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债张 之弊。”
慢练是杨式太极拳的一大特征。练拳愈慢,容易入 静,能更好地体会拳理、要诀,可提高意念作用,使动作 柔和、自然、细致、到位;练拳愈慢,使呼吸深长,增加 氧气的摄入量,有利于改善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的经络功 能,又可增大运动量,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下肢力量, 从而提高了健身效果;练拳愈慢,可使人情绪稳定,言行 平和;练拳愈慢,愈能品出拳味,如同品茶、品酒需慢慢 细辨,“慢练出真功”。太极拳慢练,其健身和练功的效果 越佳,但其难度也就越大。记得10年前,请陈铁玲、张 雅君二位师姐来示范表演传统杨式太极拳,并叫二位学生 伴练,陈师姐说:“她们速度恐怕跟不上?”笔者闻之一 愣:“又不是赛跑,怎么跟不上?”但转而一想:“噢,原 来二位师姐练得慢,担心二位拳友跟不上她俩的慢速度。” 那么,练一套传统杨式太极拳到底慢到什么程度?有 15分钟、20分钟、半小时、50分钟……之说。
“练架子愈慢愈好”,这是先辈的不易之论,也是不少
拳师的经验之谈,毋庸置疑。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速度 固然要慢,但是慢练是有前提的,即取决于每个练拳者的 肺活量和腿(功)力,应因人而异,顺其自然,不可勉 强,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去盲目追求慢速度,以免导致 动作停顿、散乱、僵滞、呼吸与动作脱节,下肢虚实不 清,以及产生思想和肌肉上的紧张等不良现象。因此,不 宜笼统地规定,练一套传统杨式太极拳须用多少时间来限 制情况各异的拳友。
对于“练架子愈慢愈好”,再谈4点浅见,与同仁进 行讨论。
(1) 慢不等于停,特别是在每一招式的定式时,动作 务必连绵不断,切莫停顿。
(2) 慢不是僵滞、呆板、松散,动作缓慢必须符合放 松轻柔和神采奕奕的要求,对此笔者在前文中已有论述, 现补充二句话:
其一,慢练则心静,心静则体松。其逆定理亦能成 立,即体松则心静,心静则慢练。
其二,练拳时松到无肩、无手、无脚……的感觉,这 可能是拳论中“人天合一”和“虚静”的上乘境界,是我 们努力的方向。
(3) 如前所述,练拳的速度应根据每人肺活量和腿力 的具体情况,尽量缓慢,而不像跳舞那样,必须跟着音乐 的节拍运动。何况练拳时一听音乐,心难静,意难专,练 拳效果必受影响。如果练拳者真的已经达到“听而不闻” 的境界,那么播放的音乐给谁听?!岂不多此一举。所以,
愚以为在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宜音乐伴奏。
(4)日前,南京黄明山老师光临寒舍,传经送宝—— 《杨式太极拳黄氏教学法》(付梓稿),并指出笔者拳架中 存在的问题。他在谈拳论道时指出:“练传统杨式太极拳 虽然动作缓慢,拳式重复,花时较多,但正因为如此,才 能把水烧开。而那种5、6分钟打一套的简化拳,水只能 烧到30摄氏度。”笔者十分欣赏这个深入浅出而又非常形 象的论点。
“你几分钟打一套传统杨式太极拳?”下面回答读者提 出的这个问题,供参考。目前,我们每天晨练时,当听到 闵行中学钟楼传来的6下钟声,就开始起势,连续不停地 练到第二遍85式太极拳收势前后,又闻“当、当……” 地钟声;每天傍晚6:30练拳时(笔者一般站在最后一排 的东头或西头),也是30分钟左右打一套拳;如果笔者独 自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一套拳约需35分钟。
行拳的快与慢,取决于每人的肺活量,当斜单鞭接做 右野马分鬃,两手掌上下相合呈抱球状时,如果练拳者的 肺活量大,吸气深长,则行拳的速度就缓慢,反之则快。 当两手掌分开(右小臂前搠、横拥,左掌下采),如果吸 气多,呼气缓,则行拳的速度慢,反之则快。走架的快与 慢,还取决于每位拳友的腿力,如果腿力不济,斜单鞭右 脚内扣后,难以坐实坐稳,则上右步较快;如果腿力不 够,又追求低架子,迈步势必既快又重。反之,如果腿力 较好,则前迈之脚才有可能做到缓、匀、轻,练拳的速度 也就比腿力差者要慢。
说到太极拳的一个慢字,除了做到静心慢练外,还应 做到认真慢学,从严慢教。杨公在《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张鸿达笔录)中告诫后人:“急求速效,忽 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会,虽然依样 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 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 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 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以致自误 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
笔者不幸被杨公言中,其教训是十分沉痛的——想当 年每一次参加杨式太极拳学习班,第一课就学到单鞭,一 个月结束后,就闭门造车,独自在体育场的一角打了 13 年拳,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拳友的指点,从而养成了肩 胯不松、虚实不清、立身不正、方向不准和手型不对等许 多毛病,正是“行拳堕入野狐禅,心力虚抛十几年。”后 来虽受恩师亲炙,仅仅一个搂膝拗步就指出笔者15个错 误,自己也化了一点工夫,沿着体育场的跑道单练左右搂 膝拗步3圈。奈因陋习难改,更甚笔者天资愚拙,要改正 又何其难呵!结果是“事倍功微小,乃因拳病顽”,“拳练 廿年未入室,再习廿载难出门”。
接受了这个深刻的教训,当笔者(包括弟子)在教拳 时,本着第一口奶十分重要的认识,我们采用了慢速度, 弟子王俊、王铀在教拳时,单单一式左搠就教了 4个早 晨。现在,我们教初学班,一般为期3个月,对其中谦逊 好学者,笔者乘热再从头教,从严从高教,每个回合又约
需3个月,一般经过3、4个回合一年左右的不断苛求, 这些学员的拳架可以达到基本规范,为日后深造和教拳,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点滴教训和经验,供初习乍教的同道参考。
与妻子在第43期太极拳学习班结业典礼上
?168?
浏览6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