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求静”是《太极拳说十要》之一,杨公澄甫在 文中指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 愈好。”对于这个“静”字,我理解为安定平稳,而不是 静止不动。要做到“动中求静”,宜从重心转换、重心位 置、转轴垂直、速度均匀和静心慢练等5个方面入手,并 结合野马分鬃的练法谈点体会。
1.重心的转换
练太极拳要做到稳健又灵活,必须掌好身体重心的转 换。掌握重心是任何一种层次练拳者都无法避免的基本技 术,但又是一种高级技术,是技巧中的技巧。重心转换的 核心是不露痕迹的渐变,而不是突变。两腿重心的转换, 犹如太极阴阳双鱼图,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转换,先辈 称之谓“脚下阴阳变”。又如两杯水互相倒来倒去时,要 像宾馆服务员倒啤酒那样缓慢而均匀,这样才能提高重心 的稳定能力和自身的平衡能力。
斜单鞭定式时,左右腿重心的分配比例约为7比3, 下接右野马分鬃,左脚以脚跟为支点,实脚里扣90度,
-160 -
If
If
脚尖朝向西南,重心逐渐由70%f80%f90%移至左腿, 当坐实左腿,其重心100%在左腿;同时,右腿的重心相 应地逐渐由30%f20%fl0%,及至零时,右脚离地提 起。坐实左腿,松开右胯,上右步,右脚根先着地,脚 掌、脚趾依次平松着地,然后左蹬右弓成右弓步,重心逐 渐前移,由1 %、10%……直至约70%移到右腿;左腿的 重心由100%逐渐降至约30%o此时,右胯宜收沉,以利 于弓步稳定,肩胯相合,劲力完整,又可防止前膝超过前 脚尖的常见病。
右野马分鬃接左野马分鬃时,右脚以脚跟为支点,实 脚外撇45度,右胯再略收沉(合再合),重心由70%渐至 100%,坐实右腿;反之,左腿的重心逐渐由30%减至零, 左脚提起,松开左胯(开再开),上左步,然后右蹬左弓 成左弓步。
2.重心的位置
当成弓步时,身体的重心位置宜落在前脚跟侧(前脚 跟内侧与两脚跟中心线之间)后方。此时,重心不宜落在 两脚跟的中心线上,以免造成下盘不稳和减弱起于脚的内 劲;重心也不应落在前脚掌外缘,以免导致突臀、扭身、 弓步不稳等弊病,同时,由于身躯向侧前方移动,减弱向 前的劲力。从身型看,臀部不可外撅,超出前脚掌的外 侧。
当单腿支撑时,身体的重心宜落在脚心与踝下之间, 不宜落在独立脚的边缘,成为不稳定平衡状态,稍受外力
-161 ?
/飞系耘费学妹舞疑 7 1
即刻失去平衡,犹如鸡蛋直立时的状态。当然,重心的位 置不可落在独立脚边框线的外面,以免身躯摇摆不稳和迈 步难以做到如猫行。从身型看,独立腿的脚跟与其相应的 胯和肩宜在同一垂线上。
如(图16)所示,斜单鞭定式时,身体重心的位置 在A点附近;当左脚实脚转坐实左腿成独立腿时,重心 宜落在B点;右野马分鬃定式成右弓步时,重心位置移 至C点附近。
图16斜单鞭和右野马分鬃的 重心位置示意图
3 .转轴垂直
对于身躯是否可以前倾这个问题,笔者曾在前面作了 探讨,为了便于讨论,在此重复几句:对不同的拳式应区 别对待,如云手等势,身躯应垂直于地平面,不准前倾; 如野马分鬃等势,身躯宜略前倾;如栽捶等势,身躯应前 倾。但是,在前后两式过渡处,身躯转动时,其转轴(实 -162 .
脚转的脚跟与其相应胯和肩的连线)宜垂直于地平面,不 宜前倾或呈折线状。
当斜单鞭定式时,身躯略前倾;接做右野马分鬃时, 左胯略收沉,随腰胯右转,左脚实转内扣,身躯宜垂直, 这时左脚跟、左胯和左肩犹如一扇门上的3只饺链,身躯 似门板平正地向右开启。同样,当右野马分鬃定式时,身 躯略前倾;下接左野马分鬃时,右脚跟、右胯和右肩宜在 一根垂线上,身躯以此为立轴向右转动,身躯由朝西转向 西北,坐实右腿,左脚提起,两手掌上下相合呈抱球状。
如果这根轴线前倾或呈折线状,身躯转动时易造成重 心前移而不稳,或者即使重心落在独立脚的边框线之内而 身躯不倒,但在迈下一步时易出现落脚快而重,或者重心 快速前移等弊病。另外,转轴不垂直,还会影响两肩平正 和虚领顶劲。
因此,练习拳架时要求转轴垂直于地平面,同时尚需 寻找一种头顶青天,脚入大地的感觉。
4.速度均匀
关于速度均匀,前文已经讨论过,现结合探讨“动中 求静”补充两点见解。
(1) 杨式太极拳定型者杨澄甫宗师在拳术套路的演变 过程中,逐渐取消了跃鹰闪的动作,大大减少了迅猛发 劲的拳式,但在太极刀术审保留了部分跳跃和较多发劲的 招数。因此,我们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务必把拳术套路的风 格与器械套路的特点区别开来。速度均匀是拳术套路的风 格之一,舍此就不成其为传统杨式太极拳了。
(2) 在行拳走架时做到缓慢匀速,犹如河面上随水流 浮动的一只船,虽动犹静;又如芳草地上一座栩栩如生的 雕塑,虽静犹动。
浏览4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