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人成拳的练法
(1) 扇通臂定式时,成左弓步,身躯朝向东南,左掌 前推,右掌上托于右额侧前上方。
(2) 接上式扇通臂,微收左胯根,腰胯右转,身躯转 身正南;左脚尖随之尽量里扣(里扣角度宜大于90度, 否则向西方迈右腿时,开裆过大,会造成左腿支撑不稳, 右脚落地的方向又不易控制,以致动作别扭),左腿逐渐 坐实,右脚变虚;左掌弧形上举至左额前上方,掌心向 外,掌根微撑,小指在上;随着转身,右肘下沉,右掌自 右额旁边外旋边弧形下盖,竖落横臂于腹前,不宜练成向 右下抡一个圆圈。因为这种兜圈子的练法,势必在胸前出 现空档,“中看不中用”。在下盖时,右掌以中指尖带领四 指缓缓卷屈,以指尖贴着掌心为度,然后拇指指肚依次压 于食指中段、贴于中指中段上,握掌成盖拳,拳心朝下偏 里,略坐腕(但不可坐过头呈塌腕状,以免腕部僵滞), 劲点在拳缘(近尺骨端部),盖住击我心窝之来拳,此时 意想略压在拳心中的小气球,为实拳(下同)。
/ 1
(3) 腰胯继续右转,身躯朝向南偏西;坐实左腿,右 脚提起;左掌边外旋边弧形下落至左胸前,掌心斜朝右; 同时,右拳向上略向前撇,高与鼻齐,拳心随小臂外旋斜 朝东偏南,拇指指肚缓缓离开中指中段,贴住食指中段, 此时意想松握掌心中的小汽球,为虚掌(下同)。
(4) 腰胯继续右转,身躯朝向西南;右脚向前落下, 脚尖朝西;左掌边内旋边弧形下压至左肋旁,掌心朝下偏 右,略坐腕,以助右撇拳;右拳拇指指肚渐渐贴于中指中 段、压于食指中段,为实拳,随小臂继续外旋向前下方弧 形自右肩前继续环转撇出(以肩关节为圆心,以手臂为半 径,“像摸大榔头那样撇出”),高与肩平,拳心朝上,劲 点在拳背,以仰拳与对手之手相交,或击人肩部、头部。
(5) 收沉右胯,腰胯继续右转,身躯朝向正西;蹬左 腿,弓右腿,成右弓步;左掌边内旋边弧形经左胸前向前 推出,掌心朝右前方,坐腕,劲点在掌缘,击对方胸部或 脸部;同时,右拳边内旋边弧形向后向下抽沉,收于右腰 右前方,大小臂的夹角约100度,拳心朝上偏左,成藏 拳,伺机而出,为虚拳,以助左掌前击,或以右肘击人。
(6) 接上式撇身捶,腰胯微左转,身躯转向西略偏 南;重心渐渐后移,至两脚中间(一瞬间);左肘随之下 沉,小臂外旋使掌心斜朝上,对准右肘尖,起护肘作用, 并为左摧做准备;右小臂内旋,右拳边内旋向左前方经左 掌上方冲出,斜冲拳时切莫抬肘!拳背与小臂应齐平,拳 心斜朝下,劲点在拳面,斜击对方胸部或头部,为实拳。
(7) 腰胯继续左转,身躯朝向西南;重心继续后移,
成左坐步;右拳略坐腕,与左掌随转体左搠,右拳为虚。
(8) 下接搬拦捶的动作过程,前面已有论述,现仅简 述右拳的虚和实。当右拳(拳心朝下)自左肋向右向前略 向上搬至胸前,拳眼朝上,劲点在拳背,此时为实拳,搬 开对方来拳,或击打对手。做拦式时,右拳继续外旋,收 至右腰侧前方,拳心朝上,为虚拳,以增左掌前拦之劲, 或以右肘击身后之敌。做捶式时,右拳边内旋边向前略向 左平冲,置于心口前方,拳背与小臂齐平,劲点在拳面, 平冲对方心窝,为实拳。
1. 对“着人成拳”的四点浅见
(1) 掌有虚掌、实掌之分,同样,拳也有虚拳、实拳 之别。在握拳时,四指端与手心轻轻相贴为度,但不可分 离成空心拳,拇指指肚贴在食指中段上(不可伸直盖在拳 眼上,呈无团聚感、半握拳状态的“老太婆拳头”),此时 在意念上松握拳中小气球,为虚拳。当拇指指肚压于食指 中段和贴于中指中段时,在意念上略压拳中的小气球,但 不可用力紧握,以免导致手臂甚至全身紧张,影响动作轻 灵和违反用意不用拙力的原则,此时劲贯着力点为实拳。
(2) 虚拳与实拳互相转换时应缓慢,同理,由掌变拳 和由拳变掌时,也应缓慢地转换。另外,由掌变实拳时, 须经虚拳再成实拳,意想将小气球吸入内劳宫穴(握拳时 位于中指尖下),然后缓缓地、轻轻地将其握住;当由实 拳变掌时,也须经虚拳这一过程,意想将小气球从拳心中 缓缓松放出。
(3) 至于拳背与小臂的关系,窃以为宜根据不同的拳 法分别对待。练冲拳时,拳面指向被击目标,拳背必须与 小臂齐平,不可有内拗或外突,以免击人不得力和自己腕 部扭伤。练盖拳时,宜略坐腕,拳背与小臂外侧的夹角略 小于180度,以增沉劲,但不可互弯成塌腕状,以致形成 腕部紧张和影响气血运行等弊病。练搬拳和撇拳时,腕背 宜饱满,拳背与小臂外侧的夹角略大于180度,以使动作 轻柔、有力,但不可呈鼓腕状,以致产生劲力难达拳背和 气血难以畅通之虞。
(4) 着人成拳,也宜根据拳势的具体情况作以下两种 理解一一在练翻身撇身捶的盖拳、栽捶和指裆捶的冲拳、 双风贯耳的贯拳时,当打着对方时才握成实拳,随即呈虚 拳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在连续运拳时(如撇身捶的下盖 拳、撇拳和收拳,搬拦捶的斜冲拳、搬拳、藏拳和平冲 拳),在运行的过程中为虚拳,当打着对方的胸、臂或头 等部位(至定式)时,才握成实拳,随即又成虚拳。
浏览4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