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传授和钻研太极拳者,都很重视身法,而“立 身中正”可谓身法的主要技术条件。古往今来,关于“立 身中正”的论述也比较多,兹简述三点学习体会,供初学 者参考;另外,对众说纷纭的身躯前倾问题,谈谈自己的 一得之见。
1. 关于“立身中正”的三点认识
(1) “立身中正”,我理解为,行拳时身体站立应端正 平稳。
身躯(人体除去头部、四肢所余下的部分)应端正。 不可前后弯曲,呈弯腰驼背和挺胸突肚状;不可后仰,以 失平衡;不可左右歪斜,以免摇晃;也不可扭曲呈麻花 状,影响肩胯相合。
行拳时要做到姿势安稳,应符合以下5个技术条件:
① 呼吸自然舒畅,气沉丹田。
② 凝神静气,稳身先稳心。
③ 松腰沉胯,两脚有力,稳如泰山。
④ 松肩垂肘,下盘稳固。
II/—纭疝反靠译幕甄"
II
⑤ 重心平稳转移,不可出现颠簸性转移,也不能出现 间断性中止,并努力捕捉重心集中点在脚底不同位置时的 不同感觉。
(2) 大椎骨(第七节颈椎)略有上提之意,尾椎骨自 然下沉,即在意念上略为拉长呈“S”形(颈椎向前、胸 椎向后、腰椎向前弯曲)的脊柱,以减小其弯曲度;同 时,命门穴(位于脐正后方的第二腰椎棘突下)有饱满之 感(人称命门微后撑),以减少腰椎的前屈度并与百会穴 (后发际正中直上七寸)、会阴穴(阴部与肛门中间)成一 直线,利于气血畅通。注意,这条要求是意念上的,而非 外形上的,否则练拳时易进入上身僵硬、弓背和两腿双重 的误区。
(3) 在讨论“立身中正”时,不可回避拳谱中尽人皆 知的“尾闾中正”。对这4个字,我的浅见是:尾椎骨自 然下垂,与鼻尖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不宜向前或向后偏, 因为一偏,则造成运气受阻和在身形上易出现挺胯或突臀 之虞。
2. 行拳走架时身躯是否可以前倾?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且均有一定 的道理,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身躯是否可以前倾?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古今 有关的“立身中正”、“中正不偏”、“中正之偏”、“偏中有 正”(“斜中寓正”)等的论述,请教了朱廉方、张哲清、 傅清泉等明师,并结合自己的身体力行,谈点浅见。
. 126 ?
是否允许前倾?窃以为对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即 对不同的拳式应有不同的要求。兹对整套85式分成3类, 第一类诸如起势、左捆、白鹤亮翅、云手、分脚……收势 等大多数拳式,要求身躯垂直于地平面,不准前倾;第二 类是两手同时朝前的如右捆、挤、按等式,一手朝前、一 手朝左(或右)以及拗步的式子,如搂膝拗步、斜飞式、 野马分鬃、搬拦捶等式,身躯宜略前倾;第三类是手掌 (拳)朝下的如海底针、栽捶、指裆捶等式,身躯应前倾。 下面结合左云手、按和海底针3式的练法进行探讨。
(1) 在做左云手时,身躯犹如一根立轴,来回转动约 90度,应始终垂直于地面,不可前倾。当坐实右腿(重 心全部移至右脚)、身躯朝向西南、左脚提起向左横跨半 步时,身躯不可前倾、突臀和右斜。当左脚跟着地、右脚 跟同时离地、身躯转身正南时,左肩切莫耸起,也不要挺 胸或后仰。当坐实左腿、右脚提起向左横收半步、身躯转 向东南时,在身法上又容易出现这样两个弊病:一个是左 肩低于右肩,身躯向左倾斜,身体易出现摇晃,立身不稳 和僵劲随之产生;二是身躯扭曲,即双肩已转向东南,而 双胯仍朝向正南(或南偏东),因此,身躯在向东南转动 时,要做到收沉左胯,逐渐使下腹左侧与左大腿内侧贴 近,这样才能保证肩胯相合,从而避免身躯扭曲之弊。
(2) 在做按式时,有两掌向前平推,也有向前上方 推;有两掌边合边推,也有平行前推;有两掌边内旋边前 推,也有两掌成一平面向前推;有不转腰胯前推,也有边 转腰胯(转动角度大至50-60度,小至约20度)边前
推;有边弓腿边推,也有弓后再推,等等。对于上述按式 不同的练法且不予讨论,仅浅析其定式时在身法上出现的 3种状态,即身躯略前倾、前倾过多和垂直。
① 按式定式时的架子,必须以杨式太极拳定型者杨澄 甫祖师47岁时拳照(见《太极拳体用全书》)为准,身躯 自然前倾约20度(侧视背部与垂线之间的夹角),其鼻 尖、膝尖与右脚尖三点成一直线,与垂线的倾斜夹角约 10度,如果把这条直线与背、左腿、左脚尖连成的直线, 再加上地平线,就组成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其二底角 分别为70度和80度左右),符合三角形稳定的原理。这 种标准拳架,既保证了自身重心的稳定,又符合拳论“按 手用着似倾倒”,“双手按出,急步向对方的裆中冲进,同 时用身子倾扑的式子来加倍摧力”,确保了劲力。
② 如前文所述,为使重心稳定、立身平衡,右膝尖不 应超过右脚尖。同理,如果身躯前倾过多,鼻尖超过膝 尖,则拳势不稳,失去平衡,易被人牵制。
③ 如果身躯垂直于地面,那么,从力学角度分析,自 脚而腿而腰及背至手的力将大为分散,以致劲力不足。身 躯垂直,易出现右膝盖前弓不足(侧视其右膝盖落后于右 脚跟),从而两腿形成双重。身躯垂直,又易出现手掌落 于右脚尖之后的架式,不利于双手向前齐推对方胸部或肘 腕。
总之,按式定式时,身躯的后背(脊柱)宜略前倾 20度左右,拳论谓之“中正之偏”,但切不可前倾过度, 使鼻尖超过右膝尖,也不宜身躯垂直于地面。
?128.
(3) 海底针的身躯应前倾。在作左搂膝拗步时,如果 右腕被人握住,则右手随腰胯右转、臂外旋收回,以求解 脱;假使对手仍未放手,则右手略上提(不宜提至耳旁, 甚至超过头顶,这种练法形似潇洒,实际上岂能单手拎起 对方,何况自己的重心往上往后,大门又敞开,很容易被 人乘虚推倒)做半个小立圆,随即往前下方劈掌做下半个 小立圆,“好像火车轮子的转动,咔嚓一声做一个小立 圆”;然后折腰和腰胯左转往前下方插掌,以挣脱其手。 此时,对方的重心随之不稳,其根被拔起,我便可乘机攻 击。因此,按照上述用法,折腰、身躯前倾是海底针的特 点,由前辈的拳照表明,身躯前倾达45?60度。海底针 定式时身躯前倾较多,但仍要求背部与颈后部保持一直 线,不可出现低头、抬头、驼背和突臀等现象,这就是拳 论中所谓的“偏中有正”。
浏览4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