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使大脑松静,以练 拳之念排除生活和工作中的杂念,即所谓的“一念无所 思”,才能平心静气地习拳,也有利于修身养性和改善神 经系统功能。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用意”亦 然。用意应适度,否则物极必反,用意太过或为了表现出 劲力,势必拙力外露、动作僵硬和内劲丢失,难入太极之 门。
肢体放松(特别是松肩和松胯),在松柔的状态 下行拳,日积月累,手指及腹腔内脏开放的毛细管增多,. 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同时,气血运行 感较强,拳味淳厚无比,练拳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日久 天长,僵力自去,才有可能达到意到形到劲到的境界。
外形动作愈缓慢,内在意念作用愈大,也愈长功 力。同时,由于动作缓慢,呼吸则深,有利改善呼吸系统 功能。又因动作缓慢,运动量随之增大,起到增强腿力的 作用。
在平常习拳、表演或比赛时,要有一种“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的意境,把自己置身于花草树木或青山绿 水中,排除周边环境对自己的干扰(如物体的移动、人体 的行动和杂乱的声音等),意想“有人似无人”。在做单人 盘架或拆架练习时,宜强化攻防互蕴的意识,意想“无人 似有人”,对手似在左右前后,在做双人搭手练习时,要 强化意念的穿透作用,意想“有人似无人”,不要受对方 的阻挡,而宜让攻防的意念穿过对方的身体。
「杨式太极拳疝而「7 11
(2) 行拳时所用的力,是一种连绵不断的静动力、延 伸力,而不是一种冲击力、过头力。
如果在“用意不用力”上下功夫,身体的相关部位就 会产生种种良性反应,特别是敏感的指肚会产生胀、麻、 热感,甚至有向外放射气血的感觉,可提高健身效果和练 拳兴趣。如果在“用意不用力”上下功夫,能使动作轻灵 规范和神形兼备,可提高拳架质量。如果在“用意不用 力”上再下功夫,就会产生轻灵而又沉重的内劲,且内劲 逐年增加,永无止境。先辈曾指出,谁能把搬拦捶一势做 .到意到劲到、劲健迅疾,才算把这一势真正学到家、练上 手,有了这一招鲜,与人交手时可随心所欲地应用,心中 就踏实了。
参加第三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比赛后与拳友们合影留念
/房式太极筝^学妹释戏7
二+七、如何区别“按”与“0T?
“揽雀尾中的’按’与如封似闭中的’闭‘,二者的练 法有什么区别?”现谈点一得之愚,供拳友参考。
对初学传统杨式太极拳者来说,套路中有些招式确实 容易混淆,如按与闭、右搠与挤、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 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搬拦捶与撇身捶、栽捶与指裆捶、 右打虎与弯弓射虎等。因此,在演练上述几势时应分清 楚,不要让人看不懂你练的是哪个招式。
1. 按式的练法
(1) 按式是承接挤式。以肘为轴,右掌边内旋边向前 方伸展,至右肩前,掌心朝下略偏左;左掌以肘为轴经右 手背交叉擦过,至左肩前,掌心朝下略偏右,两掌间距窄 于肩宽,左右分化对方来力。
(2) 撑右腿、屈左腿,重心渐渐后移,坐左腿,成左 坐步,臀部略与左脚跟齐平,应做到蓄有后退的余地,为 此,臀部不可超过左脚跟,以免导致重心落在左脚跟而易 被人推倒、动作僵滞和有碍及时前按;腰胯略左转(左转 时不宜超过45度,以免动作散乱、产生分力;也不宜不 转腰胯,以免影响前按时的劲力),身躯朝向西偏南;两
杨式太柢梦学练释疑 肘尖下沉,带动两掌边外旋边收回至胸前,以缓冲对方来 势,两掌间距不宜大于肩宽,以免胸门大开和按劲不能专 注一方,两掌心斜相对(左掌心朝向西北,右掌心朝向西 南),四指斜朝上,略坐腕。
(3)蹬左腿,弓右腿,成右弓步;腰胯略右转,身躯 朝西;两掌微向下做一小圆弧(但不可下降至腹前,以免 胸部暴露挨打,且两掌易被捆住),然后微向上边内旋边 向前带浅弧形按出,使对方后仰倒地。至定式时,两手臂 应微屈,似直非直,使手臂保持圆满,富有弹性,发劲才 能曲蓄有余,收发自如;两掌心宜高与肩平,不宜腕与肩 平,不可腕高于肩,以免打空和减弱按劲;两掌缘略向 前,不宜平掌向前,以免抬肘、僵指和不得力;两掌应在 同一平面上,不宜右掌在前、左掌在后,以免变成单手 按,因此,两掌在前按时,必须蹬左腿、收右胯;两掌稍 窄于肩宽,两拇指间距约一个拳头之隔,如果间距过大, 会使动作落空,劲力不集中,两掌心按逼对方手臂的肘腕 处或胸部,劲点在两掌掌根。按至定式时,宜感觉背后衣 服贴到身上,但决不可故意呈弯腰弓背状,动作到位了, 按劲就充实了,拳论称谓“背圆则力透”、“有前必有后”。
浏览3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