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


四、提手上势时如何做到|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





“坠肘”、“张肘”?



杨公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指出:“坠肘者,肘 往下松坠之意,月寸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 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无论在行拳的动作过程中, 或者在定式时,月寸关节应始终微屈,必须要有下沉之意, 即使是手掌上举至额前上方的动作(如白鹤亮翅、扇通 臂、转身撇身捶、打虎式、双峰贯耳、玉女穿梭等),肘 部仍应有向下的意识;在做起势、搂膝定式时,应做到藏 肘;另外,在做左捆式的右掌斜搠以及左臂左捆、右捆式 的右臂右捆、挤、按、单鞭、十字手、云手的上搠等诸多 动作时,腕应略高于肘,肘尖常垂。如果两肘不松垂,出 现抬(扬或亮)肘现象,将导致耸肩、气血上浮、下盘不 稳和减弱坐腕的作用。正是“肘尖上抬全身空,肘尖下垂 全身松”。



诚然,肘不可悬起,但又不可将大臂紧贴肋部,产生 夹肘现象,因此肘在“松垂之意”的基础上,还应做到自 然松张,称为“张肘”。



兹结合提手上势脚、腰、手的动作过程来讨论“坠 肘”和“张肘”。



承接上式单鞭。



动作1



身法:收沉左胯,右转约25度,身躯朝南偏东。



步法:重心逐渐左移,以左脚跟为轴实脚内扣,其内 扣的角度宜小于45度,以免定式时影响开胯圆裆;右脚 逐渐变虚,脚跟略离地。



手法:两肘微微下坠,右吊手边变成坡掌边随坠肘微 微向里向下沉;左掌也随坠肘微微向里向下沉,两手掌分 别于身躯侧前方,高与乳头齐平,两掌心斜向下,坐腕。



动作2



身法:腰胯继续右转,身躯朝南。



步法:坐实左腿,右脚尖离地,自然斜向下垂。



手法:两手掌继续随坠肘向下(“先下后上,这才叫 提手”)向里,此时好像老鹰的收翅合拢,又好像两肘各 挂着一只瓶往水中沉下去,高与腹平。练这两个动作时, 应由肘部带动两手掌下沉,不宜两手先下带动双肘下沉。



动作3



身法:腰胯左转约45度,身躯朝向东南(不要朝 南),以便符合“含蓄其势,以待对手的变动。对方进, 我就握,或者将右手翻向上,用左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也 可以”。如果身躯朝南,对方从前面攻来,就易撅到自己 身上;反之,如果身躯太斜,则将影响两手掌的合劲。



步法:收沉左胯,坐稳左腿;右脚略提起,向左前方 (南)弧形迈出半步,脚跟轻轻着地成前虚后实的右虚步, 脚尖自然微微翘起(不要翘得太高,以免脚腕紧、膝紧和



I 灯反*争练释疑/



胯紧,影响全身的放松),脚尖朝南,右腿微屈(不可挺 直),两脚跟内侧的横向距离约10厘米。



手法:两手掌边朝里边朝上边朝前同时向3个方向做 合、提、送(不要先向里合,再向上向前提、送;也不要 过早地向前合,而无提、送)。右掌在前,指尖与鼻尖齐, 掌心朝左略偏前;左掌在后,高与心口齐平,掌心朝右略 偏后,遥对右肘。两手掌的前后距离约小臂之长,两手掌 左右距离约小臂之宽,两手掌要合住劲,两肘也要合住 劲,又要有下垂劲。



做提手上势时,不仅要做到“坠肘”和“张肘”,还 应注意“虚腋”、“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所谓“虚 腋”,就是说腋下应有一定的空隙,以利于肩部灵活、气 血畅通。“肘不离肋”是指两肘不应外撑远离身躯,以免 两肋暴露,失去护肋和护腰的作用;两肘外撑,还会影响 松肩和合劲。“肘不贴肋”是指两肘紧贴肋部,以致双肩 不灵活、肘部无回旋余地、胸肌紧张,从而影响动作自 如、攻防灵敏、经络畅通和气血调和。因此,在提手上势 定式时,腋下一般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左肘尖距左肋约 10厘米,右肘尖距右肋约20厘米。



总之,不论是哪一招式,不论在动作过程中还是在定 式时,都应做到坠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且有下垂之意; 同时,要有微微外开之意,腋下应留有约一拳的余地,谓 之虚腋,但是,开意不可过分和不足,太过则成亮肘,不 及则成夹肘。



那么,怎样来检查肘呢?笔者建议可采用外形法、顶



「杨式太极费学练株疑/ 1



力法和测力法来进行检验。



① 外形法。从动作的外形进行检查,如肘是否低于 腕,且要下坠;同时检查是否做到“如意胳膊”,即手臂 应微屈,不可挺直,也不可过屈呈三角形;再检查腋下是 否留有适当的空隙。



② 顶力法。请一位力气与自己相当的拳友,用一只手 (或双手合用)来抬起势下按之右(左)掌,或上抬白鹤 亮翅之左掌,如果练上述二势定式时,做到了藏肘和手臂 自然伸直的话,则我之手不可能被拳友顶起。在检查扇通 臂时,可请人平推我之左掌心,或下压我之右掌缘(小指 侧)。同时,如果对方推不动我之左掌、压不垮我之右手 臂,则说明自己做到了坠肘,反之则为抬肘、夹肘或手臂 过屈。



③ 测力法。将家庭测体重用的磅秤悬挂在墙上,然后 以扇通臂(或单鞭、右搂膝拗步等式)之左掌推压磅秤, 在保持身型、步型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左肘的不同位置, 其中测出公斤数最大值的位置,就是坠肘的正确位置。



通过顶力法和测力法的检验,你将会对拳论中的“差 之毫厘,谬之千里”有进一步的认识。上述两种检验方 法,简单易行,行之有效,读者不妨一试。



/杨式太应*学稣转疑7





浏览4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