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顺抹,整理之意。《太极拳体用全书》 曰:“捋者,连着彼之肘与腕,不抗不采,因彼伸 臂袭我,我顺其势而取之,是收回意谓之捋。”说明 捋手(劲)是利用摩擦力,由拧身转腰就势黏化而 产生的,其常见之手法为“捋在掌中”和“捋在尺 中”。前者的优点是手掌的触觉灵敏,能随捋进招; 而后者的好处是随着功夫加深,其前臂部位的触觉 灵敏度就能相对地提高,在推手、散手时,既有利 于近身用招,乂能腾出手部备用。同日寸,由捋化挤 发劲时,也特别沉着有劲;若要转换为其他手法, 如由捋变闪、变肘(沉肘、撅肘、顶肘等)、变采、 变按等等,可变的路数很多。故传统的杨式太极拳 拳架和推手的捋手均主张使用前臂的尺骨,即主张 “捋在尺中”。
“捋在掌中”,用手掌捋不是不可以,而是欠安 当,在移位时易为人察觉,在变手换招时乂易犯瘪丢 的毛病,反之用尺骨捋更好,既利*近身用招、易于 变招,又可腾出手部备用,有托架滚搓、拴推探扑和
缠绕勾抹等技击意义。傅钟文和沈寿曾有生动的比 喻:捋在掌中好比长枪、大炮锯断枪管、炮筒作短 枪、短程火炮用,威力也就大减了。所以“捋手”动 作前手用尺骨,后手使挪劲用腕骨,挪捋相配,捋化 时两手距离保持不变,并与腰胯的动作相协调,做到 两膊相系、上下相随。
捋手是利用摩擦力就势黏化,把对方来劲引向我 之身躯外侧使之落空,借力得手,使对方向前倾跌。 四正手中挪、挤、按手一般都使人向后倾跌,惟捋手 能引人前仆,且最难掌握,因为捋手是引化的一种形 式,捋得太重,宜为对方觉察而变化走脱;捋得太 轻,往往不起黏化牵引作用,易被对方侵袭内门。所 以捋手须捋抱顺且韧,圆活柔顺,顺势而取,挪劲不 丢,轻重快慢操纵得宜。捋化时身体始终正直转体, 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不滞不疾,不先不后,上下相 随,以免腰手脱节。
捋手还须挪捋相通,在手法应用及外形上,挪为 开、捋为合,挪往捋来仅方向相反而已,所以“捋之 为引”全赖转腰。捋化必须坐腰落胯,做到肩胯、肘 膝、手足相合,侧身闪赚,身法要圆润和顺,步法要 稳固厚重。如意欲向后施以捋手,则应先外挪诱出对 方之力,然后顺势向内、向一侧捋去,就易于得力, 使之引进落空,此谓牵动四两拨千斤。即便捋来而未 致对方跌仆,其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且必向后挣 力,也可乘势补以挤、挪、按手,无不“其根自断” 而腾空跌出,此谓“引进落空合即出”。“屈伸自由 之功”由于捋手的衔接,使四正手达到“引(捋)之 使来,不得不来,挥(搠、挤、按)之使去,不得不 去”的神化境界。
捋手之方向,由于坐实后腿,看起来似有向下捋 之趋向,其实这是虚象,正确的动作应该是利用外搠 诱出对方之力,然后利用转腰闪赚势弧形捋进,向胸 前一侧平行捋去,使之引进落空。而向下和向侧下或 内捋,直向自己的胸前引进或身前捋到底,这就变成 “引进落实” 了。也不能一开始就使两臂往外捋,变 顺捋为外拨,逆势用捋,易犯顶抗硬拨的毛病,自己 也不得力,当然也就无捋劲可言了。捋手避势而不失 机,让身而不让势,得其机,顺其势,顺势而为,伺 机而捋,才能无住而不利。
捋手两臂应随腰胯圆转顺势捋,两掌不能偏离过 开,两腕间距一尺骨,两臂不可“脱肘”(即“恐 肘” “扬肘”),也不可夹紧贴肋。从健身、技击的要 求出发,用捋很重:要的一点是近身之手要符合沉肩垂 肘、腕不贴胸及肘不贴肋、肘不离肋的技术规范。沉 肩垂肘,使捋抱顺且韧;腕不贴胸,不使其瘪;肘不 贴肋,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 余地,以免把自己的身体困住;肘不离肋,就是在保 证肘有回旋活动余地的情况下,肘尽量靠近,不离并 肋部,便于保护两肋和两腰要害部位。此外,肘部举 扬,肩、肘、腕等关节自然就难以松沉,使气血阻 塞、劲力滞涩、劲不能由脊发,亦不能贯于手指,造 成攻不能放人致远,守不能搠劲不丢及引进落空。所 谓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通常在腋窝留有一拳宽的空 隙。沈寿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腋下如放置鸡 蛋,“肘不贴肋,不致使其压碎;肘不离肋,不致使 其跌碎”。高人妙言。
谭孟贤《八手歌》咏之:“捋劲义何解?引导使 之前。顺其来势力,引之使长延〔周本无此五字〕,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周本此处多’丢击任自 然’五学〕,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浏览3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