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


一、内家拳《拳桩因果诀》|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





说:“拳以桩为根,桩 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 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地体会到, 腰腿基础功夫的优劣,无疑是竞技胜负的重要因素。 通过站桩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和心静 神清,如是方能在竞技运动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 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纵得宜,身法中正厚 里,借以达到以静御动,克敌制胜的目的。反过来, “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内家拳是通过外形动 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刚柔变化来显示韵律 感。杨家太极拳是广义的内家拳之一,然而自杨禄 禅以下,杨班侯、杨健侯至杨澄甫,乃至傅钟文, 历代的杨家太极拳传人都未见传习桩功。是否杨家 太极拳不里视桩功,抑或根本不知道“桩”为何物 呢?恰恰相反,杨家太极拳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 功夫的锻炼。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 连和以腰为轴“实腿(脚)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 解决了太极拳“拳桩合一”的问题。正如傅(钟文) 沈(寿)两位老师所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 什么要’实腿(脚)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 桩于拳内’,’实腿(脚)转’就相当于桩。所以太 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炼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 足。” “拳桩合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隐桩功于 拳术内,即拳中有桩,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训练 了神经;它又借意念操练拳术,神为主帅,身为驱 使,现意念于桩外,即桩中有拳,又锻炼了肌肉、 筋骨。反复历练,能使精、神、意、志、筋、骨、 劲、气得到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太极拳的特殊力 量,即所谓的内劲。太极拳的慢动作以及实腿(脚) 转这一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训练方法,克服了拳 桩分离的弊病,从而找到了一条“大成修炼”的科 学之路。



从技术上分析,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阐明 单鞭主要用法是应身后攻击法。对方从身后击来,我 即转身挥出一掌,打击其胸部。如先后坐,重心移向 左腿,右腿虚腿(脚)转,重心再移到右腿,复移向 左腿,同时挥出一掌,如此往复转移,浪费时间,早 已坐失机势,为敌所乘。拳谚说“机势并得,服手服 脚;机势皆失,绑手绑脚”,从而造成迟缓失机势, 处处受人制的必然结果。须知应敌制胜,双方交锋, 兔起鹘落,瞬息万变,间不容发,岂容自此延误战



机。更何况敌从后袭来,我若先后坐,犹如将背脊、 后脑等要害部位送给人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于拳 理拳法皆不通。



《各势白话歌》一文有“双手推出拉单鞭” “回 身拉成单鞭势” “扭颈回头拉单鞭” “回头再拉斜单 鞭” “回身又把单鞭拉” “更拉单鞭真巧妙” “转身 复又拉单鞭” “再拉单鞭重:下势”八句。所右关于单 鞭的动作都用一个“拉”宁,说明单鞭是“拉”出来 的。意示前(左)手拂面挥出,后(右)手勾手向石 后钩挂,必须形成对拉之势,足具张力,才能使左丁 拴法,发劲有力。杨家太极拳八f五势中,-个单鞭 就更复“拉” 了十次之多,由此可见单鞭在杨家太极 拳中的显著地位。这是由于它的亲和性,作为套路中 的衔接动作将前后不同的式子自然地衔接起来成为整 体。此外,由于它采用侧弓步的基本功架,定势身型 中正安舒,步型稳固,支撑八面,充分体现了太极拳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山脚而 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发劲特点,加上一单鞭在技 击上简单而实用的价值,从而使它在套路中占了段大 的比重L因多练此式也是加强基本功架和功力的训 练,所以套路中的重:复动作就显得十分自然和必要, 现列表2如下。



第五式提手上势



谱诀:两膊相系如苍龙,心宁胆定静御动; 台抱提搓贵神速,虚实吞吐毕其功。



表2单鞭势之重复



序号



势序



前接势名称



势序



该势名称



势序



后接势名称



1



3



揽雀尾



4



单鞭



5



提手上势



2



26



上步揽雀尾



27



单鞭



28



云手



3



28



云手



29



单鞭



30



高探马



4



47



抱虎归山



48 ,



斜单鞭



49



野马分鬃



5



50



揽雀尾



51



单鞭



52



玉女穿梭



6



53



揽雀尾



54



单鞭



55



云手



7



55



云手



56



单鞭,



57



下势



8



68



揽雀尾



69



单鞭



70



云手



9



70



云手



71



单鞭



72



高探马带穿掌



10



75



上步揽雀尾'



76



单鞭



77



下势



动作过程



1. 左胯根内收,左足尖内扣约45。踏实,坐实 左腿;右足变虚。同时,身体渐右转。右吊手变掌, 两臂沉肩垂肘,微微内合,遥相呼应(图23)。



2. 身体略左转。右腿提起,随势偏右落于左脚 前一步,脚跟着地,脚掌虚悬,膝微屈弓,成右虚 步。同时,两掌边外旋边向胸前合拢搓提,右掌在 前,指尖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指尖高与 胸齐,掌心朝右,合对右肘关节。眼神通过右掌平视 前方(图24、25 )。



图23














浏览4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