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架与推手


三、步法|杨式太极拳架与推手





步法要求“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渊气 亦即动步要轻、 稳、O






动步要做到轻、稳、灵,首先要两腿分清虚实,但又须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虚实相互渗 透,变化才得灵活。两腿分清虚实的关键,在于两腰隙的抽 换;亦即步法要随身法的变换而变换。将欲迈左步,腰隙先向 右抽换落实,小腹右侧充实,坐实右足,而后左足迈出,反之 亦然。



步法又要与手法相呼应,务求上下相随,使手足有相吸相 系之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 与胯合的外三合必须注意,使上下完整不乱。



动必进步,进必“套插”。套是用前足管住对方前足外侧, 插是用前足插于对方裆步中间。步动身随,套封插逼,足进肩 随,大振大靠之法,即在其中。



套封插逼,是推手时使用跌法的下肢管脚占势的方法。 膝节的内扣和外撇,向上顶和向前顶,或向前方左中右跪压, 起着以弹簧劲打动对方桩步的作用,也起着消化对方以膝节 打动我桩步的作用。跌法在陈式推手中现在仍保持。



两腿的虚实比例要适合动作需要而灵活变换,腿劲缠绕 下沉如深植地中,使能在运化时桩步稳固,不因被逼被引而破 坏身法。粘化还击时,胯微后收下沉,弧形微往上而向前进 逼,与手法螺旋形动作相一致,才能在放劲时更好地利用地面 反力,使劲起脚跟,注于腰间,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推手时神态始终要松静自然,始终用意指挥动作,处处能 意在人先。将欲放劲,步须暗进?(先进后足半脚以占机势,再 进前足半脚而放劲,则我占人势而人感局促,就容易放得出 人)胜在进步,不败在退步。身手步必须上下相随,进手而不 进身,身手进而不进步,不但粘封不成,放劲浮而不沉,不能连 续放劲,而且也容易被对方牵动。放劲时,身、手、步和眼神须 一齐俱到,膝尖、足尖、鼻尖、手尖和眼神,须对准同一方向,使 力点集中。



眼法



各家拳法都重视眼法的训练和运用。发令在脑、传令在 眼,精巧处全凭眼法。




引劲发动的变化,意在领先,目光亦随之变换,身、手、步 随着目光的动向而转换。将欲往上打,必先寓往下之意,目光 也须先微往下视而后往前上直射,那么发劲的动向就正确而 又意远劲长。控制对方劲路以何手为主,则目光须视其处。 目光决不可与动向有偏差。



放得人出,目光仍须前注,可以形成“放劲如入木三分”, “劲断意不断”,“一克如始战”的作用。



眼神则须兼顾周身上下,故目光宜有专注,而眼神决不可 呆视,必须如捕鼠之猫的眼神。有些人以为太极拳精巧处在 触觉灵敏,不重视眼法的运用;有些人甚至在推手时偏头偏 视,不注视对方,表示专在手上听劲,这是误解,哪有竞技时可 以不用目力之理?须知视觉、听觉、触觉,是有机配合在一起 的,不是乖离的。



3 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 一杨式太极奉推手' 一杨式太极奉推手人体一切变化都是在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调节下进行 的。大脑是一个有机体的指挥部,它对来自内外的各种感觉 刺激加以综合分析,作出决定,进行指挥,使人体各器官各组 织协调工作,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推手时的“听劲”、“懂 劲”,即是双方轻轻粘住对方手臂,通过双手的神经末梢测知 对方力量、方向、路线、迟速,立即传达给大脑作出决定怎样对 付。因此,双手是起到情报工作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推手时 双手应该始终粘住对方手臂,沾连粘随,尽量不要离开,以免 情报中断,单凭目测。使对方的动向始终由我掌握,不但双手 要沾连粘随,身法、步法也要有沾连粘随的意思,不先不后,协 同动作。能不丢不顶,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叫做“懂劲”的功 夫。懂劲是由“舍己从人”而得来的,处处能察觉和顺应客观 的变化规律,动作圆转自如,从人仍能主宰在我,不失我之中 正不偏,就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 一杨式太极奉推手



' 一杨式太极奉推手



“不丢”,是人走我随的动作,是转化为进攻的阶梯动作, 凭着自己手臂的触觉去粘对方手臂,一面粘随,一面还要微微 送劲,迫使对方陷入不利或者不稳的形势,这时可以乘机放 劲。但为了要多造成这种机会,熟练这种技巧动作,那就不要 马上乘机放劲,而是继续采用粘逼,使对方东倒西歪,处处被 动,有利于练习处处能够用力较少就能顺势捆住对方,做到 “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的地步。



“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是以触觉灵敏来 化解对方进攻的动作。要练习到他进一分、我退一分,不多也 不少。退的多一点就是“丢”,退的少一点就是“顶七退时也 要走弧形,才能形成“引进落空气对方攻来,如果直线的粘 走,容易形成“引进落实”,使自己受到来力的冲击。走化和粘 逼都要用螺旋式弧形动作,才能化得净,攻得进。才能走化时 不致引进落实,粘逼时能越过防线而控制对方。



运化首先在腰腿,次在胸,又次在手,腰腿微微一转,角 度、力点即已转换,自己的重心也已转换,因此说:“紧要全在 胸中腰间运化气“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 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其中螺旋式弧形动作 的缠绕圆转,是实现“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核心作用。手在粘 着点作轴心运动的旋转,可以从粘化中预知对方虚实,从而使 “不丢不顶”能够完成得恰到好处,当对方进攻时,我方身手粘 着点的挪劲和螺旋作用,配合重心下降,腰裆微转,是“让中不 让”的妙用,粘化中不失我之机势。




杨式太极拳推手杨式太极拳推手推手既要求做到不使对方触及己身,而己能控制对方重 心,又要求能做到敢于使对方贴近己身,达到搭手即有办法, 近身也有办法。“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功夫,在手上,也在 身上。搭手微微一引就发劲是一种方法。搭手引对手近己 身,受而制之,也是一种方法。以身受手,使对方的一手或双 手置于无用之地,而我手尽可活变,是另一种方法。远不怕, 近不怕(指在我双手圈子以内的远近,这是推手者最熟悉擅长 的范围),能远能近,能蓄能发,能柔能刚,则尽到了推手技术 的能事。



杨式太极拳推手



杨式太极拳推手



推手到懂劲阶段,运劲要忽隐忽现,似有实无,似无实有, 虚实刚柔,变化无常。功夫纯粹者,随对方的劲力和动向,能 够粘走丝毫不差。内劲潜移,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但依着何处即依向何处放劲,自然就不拘泥于搠搦挤按,采拥 肘靠等八法,八劲。总的原则是:彼以刚来,我以柔应,柔中寓 刚,令人难防。时时存一片灵机,处处与对手沾连,粘走相生, 意在人先。触之则圆转自如,发之则如矢离弦。








浏览3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