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理论研究


一、劲的连环,是随着意和气的运行而运行的|形意拳理论研究





也就是意到气 到、气到力至的道理。但从身体(主要是上肢)的外形体现来 讲,两手在劈拳中,前手走的是一个大圆,后手走的是一个小 圆,大圆为阳,小圆为阴,相连无端,不离不散,自始至终都要 保持圆的运动,所以称之为“连环



气在劈拳中的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条件 所限,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就老师谈到的经验和我个人的粗浅 体会概述如下,供学者参考及共同商讨。



劈拳时,真气主要是在任督二脉上的循环运行:从呼吸之 气来讲,是回手、吞身时吸气,出手、吐身时呼气。例如,由三 体势变劈拳时,在前手抓领回来的运行中要吸气,吸气要以意 导引深纳于下丹田气海之中。当两拳相抱于脐前时,两拳要 攥实抱紧,丹田气同样要相抱成实。当向前起钻出拳时,拳宜 松而肘宜沉,丹田气要向后逼肾,以增大腰部(以命门穴为主) 的劲力。当后手起脸至胸前,并与前手臂相接相磨时,腰部之 劲气应上提至脊(胸椎)。当后足踏进,后手向前劈出时,脊背 中的劲气,应突透前胸而发,但必须是胸出而闭、腰挺而塌,使 整个身躯发出“身如弩手”的弹抖绝劲(注:当劲气上提至脊背 时,两肋要随之尽量向横向开扩。劲力发出后,肺要缩,肋要 合,腰要塌)。劈拳从上肢来讲,气血主要是贯通手少阴心经 和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自腋下极泉出,经青灵、少海、神 门、少府,而止于小指内侧尖端的少冲穴;手太阳小肠经,主要 是将脊背中的劲气,通过肩胛骨和腋下经络的转换,接入手太 阳经,通过肩中俞、肩外俞、瑞俞、肩贞、小海、腕骨、后谿,而达 于小指外侧尖端的少泽)。



所谓一气,在这里指的是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就是 说在练习劈拳中,从前手的抓领,上钻至后手的劈出,在这三 个运动过程中,应该以一息为准。同时在一呼一吸之中,劲气 应循环任督二脉一周(谓之小周天的运行),所以叫做“阴阳连 环一气之起落运动”。



附古传劈拳歌:



“任督循环意降升,劈随息用手磨胫,杀气凌然储肺臆,动 静起落自分明



2.劈拳的劲节



劲节在拳术之中,不仅于攻防技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而且对强身健体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学者 在练习形意拳的全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明确在劈拳中 所要追求和培养的基本劲节(不包括在用法中的多种变化), 同时还应该明确每一种劲节的来源、特性和它运用的范围,才 能在练习时有意识地去培养它、运用它,从而更好地适应在技 击搏斗中对不同劲节的变换需要。



第一,劲节在劈拳的练习中,有明劲、暗劲、化劲三种不同 的基本劲节和练法。



明劲,也叫刚劲,是形意拳三步功夫中的初步功夫,主要 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全身的合劲,使头、手、足、意、气、劲(力)等 相合为一,发出全身的整劲,这也就是拳经中所讲“壮基筑体” 的功夫。



明劲在形意拳中,既是最基本的劲节,也是运用时不可缺 少的劲节。且在技击攻防中,明劲的作用主于攻击,所以它是 不可不求的。



明劲虽然与暗劲、化劲都是来源于气,但又不能脱离开 意、体的配合作用,所以说明劲之来源,是来自意、气、体的合、 整二字之中的。明劲不整则难以成刚,但明劲不合又难以成 为内外相合之整劲,故明劲贵在合而整。



明劲的特点是:刚猛清脆、干净利落、坚韧有力、弹抖颤 绝,毫无一点拖泥带水之象,在发放时要犹如电闪雷鸣、斩钉 截铁般地干脆。但是,明劲在学者初练时,一是不容易一时掌 握(即相合之意),二是即使掌握了也还仅仅是限于尺劲之功, 尚难掌握寸劲。明劲中的寸劲,非功力深厚,内气充盈,运用 得法,练习有素而不能有其体会。



明劲中也有僵直呆滞之明劲和刚柔相济之明劲的区别。 僵直之刚,主要是表现在:一无爆发劲力;二无抖绝之劲;三无 弹韧之劲;四无突发寸劲。而刚柔相济之明劲,正好与此相 反。僵直之刚的缺点,正是刚柔之劲的优点。



明劲在技击中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适用于梢节, 而且也适用于中节、根节,所以是周身十四处打法中绝对不可 缺少的劲节。况明劲在形意拳的运用上,主要是猝击敌人,是 突然爆发在寸距离之中的劲,这也就是明劲的运用范围和尺 寸。



学者在初步掌握了明劲的阶段,因多限于僵直呆滞,而且 所发之劲力的距离多是在尺间,所以在运用上主要限于“硬打 硬碰无遮拦”的范围。正象古拳经中讲的那样:“起钻落翻,往 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锋,手 落如钩竿。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坠字。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 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便 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算 似箭钻。淮手不畦,学有住茶之y,此是初步明劲”的功夫。



暗劲;是'在?掌‘握媒而互喜而上的进一步练法,也是由明劲 转入暗劲的换劲功夫。练习形意拳,换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功夫和步骤。当明劲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已经完全掌握了 发放全体合一的整劲以后,就一定要转换成以暗劲为主的练 法,否则就会在天长日久的锻炼中,因过刚而积劳成疾。



暗劲的练法是:梢节手宜松,中节肘宜沉,其劲气主要暗 藏于肘节,故名之为暗劲。从下肢来讲,前足在明劲发放之 时,要有踏劲,到练习暗劲之时,则要犹如狸猫潜行,轻起轻 落。暗劲练习时久,不但可以使肘部增大内劲,而且可以使明 劲中的僵直之劲得到改变,成为比较灵活的劲。



假如久练明劲不转换暗劲,天长日久持续下去,就难免图 益不得反受其害。过去有少数功夫深厚的形意拳前辈,年逾 花甲时,发生两腿不灵、行走不便,甚至手不离杖的现象,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练拳时,为了体现出全身的整劲,便 用足跟生硬地触地,每次落足时都发生咚咚的声音,结果使腿 部的经脉和神经系统,因长期经受超负荷的震荡而积劳成疾。 其实,尽管在发放爆发劲力时需要有一定力量的足踏如巨石




击水的触地声,但也决不是短一进步时都要发出击地的声音。 二是吃功过大,下功过久、过重,使膝关节长时间承受着超负 荷的重力,而且在练功之后,又不注意进行恢复运动,所以久 而久之,使关节、粘膜、神经、血脉、经筋等,均因疲劳过度而缩 短寿命。因此说,练功贵在坚持,长日日之功,“过力不长功, 过力必伤身晨 如果急于求成,狠下大功,一次站三体势就死 命地站上一两个小时,必然会出现两腿麻木和疼痛之感,这就 是因为气血在下肢的周流已经受到了压抑的结果。这样长期 练下去,岂有不坏腿的道理呢。






所以,任何运动,都必须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适应 和加大运动量,而且一定要注重功后的放松活动,方不致于反 受其害。



转入暗劲的练法以后,并不是说再也不可以练习明劲了, 而是要求以练习暗劲为主,以练习明劲为辅。即使是发放明 劲,足在着地时,也必须注重在全脚掌的踏落,不可注重于震





浏览4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