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所说的大圆与小圆、公转与自转以外,练拳时还 应遵循四时气候之变化,按照春发、夏放、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决定 劲力发放的大小及三节部位的运用。另外,练功时也应遵循春天面向东 《东为木,属肝3夏天面向南(南为火,属心3秋天面向西(西为金,属 肺),冬天面向北(北为水,属肾),长夏为中、为土、属脾之理。这些都属 顺乎自然之范畴。
因此,在拳经中讲:“拳之大意,重在阴阳”,也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的互易和变化,实质上讲的就是一个圆或圆弧的运 动。例如在出拳攻击对方时,要把手心向上的阳拳转为手心 向下的阴拳,或是拳眼向上的半阴半阳拳(立拳)都必须是通 过前臂和腕部拧转一百八十度或九十度才能完成。拧转的距 离越长,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所以用同样的转速,一百 八十度的转动,就不如九十度的转动到得快。假如把尺椀二 骨拧转九十度的圆,再缩小一半,那么就变成了四十五度的圆 (如拳在脐腰间时,拳心为向内下方的四十五度,打出后拧转 四十五度成立拳),而四十五度的运转时间,又比九十度圆的 运转时间缩短了一半,所以四十五度到达终点的时间,就比九 十度到达终点的时间也就快了一倍。因此,在内家拳中的圆 的运动(包括公转的大圆和自转的小圆),就必须是从求大圆 开始,逐步把运动中的圆缩小到中圆、小圆。
所谓活,就是说在练习或运用时,不论是体内体外,都要 没有一点僵滞之劲气、没有一点呆板之迹象,内气要随身而洋 洋流动,内劲要应势而转移变迁,身要随机而应变,步要随势 而进退,内外相合如一。气如浮云不断移动,劲(力)如流水不 断变化,身如车轴不断转动,手如车轮不断运转,步如狸猫进 退敏捷等等,总要上下内外,无圆不有,无活不有,就象江河大 浪,起伏因势而自如,运动滔滔而不绝。所以说阴阳互易之圆 的运动,不象动画片那样见棱见角,才谓之活。如果能够练到 “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的境界,也就进入了炉火纯青的上 乘功夫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就必须逐步求得:气 动如游云,连绵不断;劲动如弹簧,有柔有刚;身动如车轴,迅 速中正J手动如车轮,圆而无角;足动如猫行,轻灵敏捷;体动 如翻浪,不停不息。但是,不论是求其身活、手活还是步活,都 是从阴阳的互易变化中求得的,都是从圆或圆弧的运动中求 得的,没有阴阳的互易也就没有圆的产生,没有圆的运动也就 谈不上活,没有活也就不会有灵,没有灵,巧也就不存在了,所 以说:活从圆中来,灵从活中得,巧从灵中出,互相间是有着密 切关联的。
所谓灵,就是说在练习或运用中,手眼身法步,意气劲力 功,变化要敏捷,动转要迅速,闪展要快,腾挪要轻。但是,这 里所说的灵,绝无丝毫飘浮空虚之意,而是圆中之灵,实中之 灵,柔中之灵,刚中之灵。无圆则滞,无实则虚,无柔则僵,无 刚则软。现在有不少初学形意拳的人,在练习中多偏于追求 灵活快速,而忽视了对底功的锻炼和培养,所以从外表上乍一 看,似乎是挺灵便,然而实际上这是虚中之灵、空中之灵,并非 实中之灵。一旦与人搭手,只要对方稍放一点劲,自己就变化 不灵了。这就是说平时只注重了花架子的练习,而缺乏对功 夫的锻炼,因而在运用时,就显得自己“萍草无根”难以抵御 了。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谚语说得非常好,道破 了拳术的根底。所以我们在练拳时,要注重对功夫的锻炼,不 要单纯地追求花架子。“打铁先得本身硬”,要首先把劲夫练 到自己身上①,然后才谈得到运用于人。否则,就象打铁一 样,自己连大锤都抡不起来,又怎么能去打铁呢。所以说求活 必须求圆,求灵必须求实。虚中之灵为之浮灵,实中之灵方为 真灵。
所谓巧,就是指变化中的方法和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 我们所讲的“武术”,是由“武”和“术”两个部分组成的。“武”
①所谓功夫,指的是内家之功夫,非僵滞迟纯之笨功夫。 是培养和锻炼功夫,也是为了改变人体素质的,所以武为筑基 壮体之道,并非克敌制胜之法。道经中有句话,叫做“道真窍 不真,修道枉劳神”,拳术中也有一句谚语,叫做“练拳不学艺, 磨破铁鞋白费力”,说明了修道之人不是背会了道经就能够延 年益寿,而必须是得到了真传,知窍、知诀、知妙,才能真正精 通道术。武术也同此理,不但要学会练武,更要明了其“术 术者,技也、艺也、法也。诸如:“天地交合云遮月,二人相战蔽 日光”「上打咽喉下撩阴,妙处就在一塌心”「翻手为云,覆手 为雨”「打人如亲嘴,打人如吃奶”,“一门丢二门进,明暗均在 肋胸心”等等,以及尺寸、角度、劲节、步型、步法、十四打法、十 六练法和擒拿术中的怀中抱月、怀抱鲤鱼、金丝缠腕、白马扣 蹄、手挥琵琶、单手惮花等等,都属于克敌制胜之法,是武术中 的艺术、技巧。
无论采用何种打法或擒拿法,终离不开横、顺、立、斜和四 正四斜之法,而四正和四斜之法,又都脱离不开圆的运动,而 圆的运动又离不开阴阳的互易变化,故阴阳之易乃诸法之母 也。
3.对内劲与外力区别的探讨
关于劲和力,在我们生活的习惯中,似乎并无什么区别, 所以常常把劲当做力来表示,把力也当成劲来使用。但是在 一些地方,劲和力是不能够互换使用的,例如,“马力”、“力 学”“力量”等,就不能把它们叫做“马劲”、“劲学”、“劲量、又 如「劲头”、“干劲”等,也不能把它们叫成“力头”、“干力”。再 如,我们在练习内家拳(尤为太极拳)时,老师总是强调学生不 可用力,但不能说成是不要用劲。形意拳也是如此,是重在意 念、意识,而不可专重其力。我们再深究一下,形意拳之所以 注重意的锻炼,正是为了 “以意领气”,气行则血行,故内劲出
茄记个冲眸」…' W芦一”.卡: 」二J'T予飞;W举学攀誓隔谭学^我嬲麒
I:- 矣。因此形意拳重在意念运动的实质,还是要培养内劲的增 I 大(当然也并不否定对外力的锻炼)。从上述一些简单的例子
f 中可以看出,劲与力是有所区别的。
卜 当然,单纯地从如何叫法上,还并不能完全说明劲和力的
『、 区别,而且也绝不是说劲、力的区别,只限于在叫法上。
I, 内劲与外力,营气和卫气,都是从“气”中所产生出来的一
1. 对李生兄弟,有时是很难分辨清楚的。例如在内家拳术中的
£ 出拳和入掌中,既不可能没有劲,也不可能没有力,那么促使
, 拳、掌出入的究竟是属于劲呢,还是属于力呢?这确实是一个
I" 难以检验和难以分辨清楚的问题。我认为劲与力之间既有着
卜 互相区别的一面,又有着互相关联的一面。
] 所以说劲、力之间,有着互相关联的一面,就是说人在后
1 天的成长发育中;劲和力是从人体中的气血、津液、营养、滋润
[ 中所产生出来的,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共同互为作用的结果。
; 换句话说,每当伸拳出掌时,虽为发劲,但其中也隐I寓着力的
卜? 因素,在发力中,又存有劲的成分,所以很难绝对地划分清哪
卜 个是劲,哪个是力。这种互相交织掺杂、混淆不清,又互为作
「 用的部分,就是劲、力之间互相关联的一面。
; 所以说劲、力之间,又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就是说由于每
I - 个人,在后天的生活、劳动、爱好、实践中,都不尽然相同,所求
I 的劲、力也就不同,因而在追求劲、力的方法上,也就各有所
I 异。如果我们再仔细地探索一下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
I 是向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卫气中发展,一个是向血脉循环的
I 营气中追求。所以我们要区别劲、力,就只有从它们之间混淆
I 不清的这个基点上开始分道扬镰之后,各自所形成的个性方
r 面来加以区别。下面列举五个方面的区别与表现。
f-
浏览6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