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打


一、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散打





散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武术运动的对抗 性形式,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 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 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双方智能、 技能、体能和心理素质综合抗衡,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 激烈的对抗性。



散打,俗称散手。它在我国历代有诸多的称谓,如相 搏、手搏、白打、拆手、相散手和技击等。



现代的散打运动,虽然具有高度的格斗搏击性能,但作 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就必须遵循体育竞技运动的规律和要 求,所以《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得分 部位、禁用方法和可用方法。对传统的实用散打技术进行了 有目的的舍取和整合,使之符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最终使传 统武术散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了 具有体育属性的竞技运动项目。



(一)散打运动的起源和历史



散打运动的历史极其悠久。它的发端可追溯到远古时我 国先民的生产活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除使用木 棒、石头等简陋武器与野兽搏斗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 技能与之进行肉搏战。在云南的沧源原始岩画中,就有人与 野兽搏斗的描绘:两人双臂展开与兽搏斗,另有一人两手各 持短棒似赴援者。在搏斗中,人们自然要本能地做拳打、脚 踢、躲闪、跳跃、摔跌、擒拿等动作以“手格猛兽”。长此 以往,随着搏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也就逐渐获得了使用 武器和徒手格斗的搏击技能。这应该说是武术格斗技法的萌 芽。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搏” 的技能不断发展,从奴隶社会西汉时期的储具园雕《格斗》 上看,就生动地展现了徒手相搏的场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徒手搏斗技术,如“相搏”、“技 击,,、“拳勇”等已较为普遍开展。相搏攻防技术中,除拳 打、脚踢外,摔法、拿法也有了发展。如《公羊传》中记载 的“万怒,搏闵公,绝其近。” “绝其腹”就是擒拿中的锁 喉法。这一时期,搏斗战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荀子? 议兵篇》记载:“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 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从中可以看出徒手相搏,已有惊 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Q



秦汉时期,徒手格斗被称为“手搏”。据有关史料记 载,当时的比赛已较正规,比武较技时有裁判人员主持,使 搏斗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还有理论专著问世, 如《手搏六篇》(载于《汉书?艺文志》,可惜亡佚了。



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倍受重视,发展较快,比赛 几乎形成制度。在正月十五及七月十五中元节多有手搏、角 抵比赛。《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六 年,来自各地的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 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这一时期的比赛,没有护 具及体重分级,除击打外,主要靠摔倒对手取胜。



两宋时期,手搏与角抵在民间更为流行。当时,民间每 年都要举行“露台争交”的比赛。比赛还有了相应的“规 则”:比赛分三个回合;规定比赛中不准“揪住短儿”、



“拽起倚儿”。可以“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拳 打、脚踢、绊摔都可以。我国较早记载角抵、手搏的武术专 著《角力记》,也在这一时期问世。



到了元代,由于统治者严禁民间持有兵器和习武,并采 用了残酷的镇压手段,因而民间练武活动没有史料记载。但 无数次的起义又推动了民间武术搏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武 艺,主要以家传方式秘密传授。



明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 我国民间武术进入全面成熟的时期。武技在保留技击特点的 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流派林立的套路技术。此时的手搏多称 为“白打”或“搏击”,被列为当时的“十八般武艺”之 中。民间的“打擂台”比武之风很盛。赛前先投擂主,由擂 主安排好高手准备应战。为避免纠纷,凡愿与其较量高低的 人,临场立好“生死文书”,然后上“献台”攻擂。比赛由 “布署”主持裁判,并规定“不许暗算”,先败下台的为 输。



?清代,统治者也是严禁民间练武。但伴随着农民运动及 秘密结社组织,出现了不少练武的“社”、“馆工各馆兄弟“操 练武艺”,经常通过比武较量来发展技艺。武技流派之多达 到了空前的地步,流行的技术风格各异的套路有几百种之 多。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技击大师霍 元甲在上海创立了 “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 立,并于1928年10月28日在南京举行了 “第一届国术国 考”。国考设有散打比赛,不分级别,不带护具,打法不限 流派。比赛中,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 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三局两胜。1933 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了 “第二届国术国考”,设有男、 女散打比赛,以“点到为止”决胜负。



(二)散打运动的发展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 承和发展。1952年,武术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主要将武术 套路运动形式作为表演和竞赛的重点;武术散打也被作为试 点项目列入全国体育院系教材。



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术热”的兴起,为全面继承 和发展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原国家体委决定按照 竞技体育的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 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训练,以取得经验后再全面 推广。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上,试点单位作了首次汇报表演。10月,在第4届全国运动 会上,国家体委又调浙江、北京体院、武汉体院和河北散打 队赴石家庄赛区进行了公开的表演。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 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散打表演的省、市较 前增多,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 为武术散打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年10月, 国家体委又调集散打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定《武术散 打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年5月,在沈阳举行的全 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进行了第一次 公开对抗表演赛。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初稿),并按此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散打) 邀请赛。



自此,散打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每年都举行一 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表演赛°并不断总结经 验,充实和完善规则。1987年的表演赛,首次采用了设台比 武的办法,从而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项目竞 赛形式。1989年,散打被批准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



1991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正式出 版,并实行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1993年第7届全国运 动会把武术散打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1块 金牌。第8届全国运动会将金牌增到3块,并分设大、中、 小三个组别的比赛。第9届全国运动会又将金牌总数增到6 块。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行业体协、解放 军等30多个单位组建了代表队。散打的竞赛规则、教学训 练、科研及裁判等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组织程序和体系,标志 着武术散打运动正健康地向前发展。



为了让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 于1988年10月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节,并在深圳会场首次 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3天7个级别的角逐,我国参赛的5 名运动员分获5个级别的冠军。这是首次向世界展示武术散 打的风姿。1990年正式成立了 “国际武术联合会”,并在北 京举办了 “迅华杯”国际武术散打邀请赛。1991年,国际武 术联合会在北京举办了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被列为 表演项目。在此后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散打都 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1992年在香港举行的第3届亚 洲武术锦标赛上也把散打列为表演项目。在1996年菲律宾举 行的第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8年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13届亚洲运动会上,散打被列 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立了5个级别的金牌。目前,散打运 动正在世界上蓬勃地发展,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 展或准备开展散打项目°通过大量的反馈信息得知,散打项 目现在已越来越受各国人民的接受和喜爱。各洲和各国的武 术组织还通过各种形式经常举办洲际的和本国的武术散打比



赛。所有这些,都为武术散打真正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浏览8,0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