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基础


十六、《易经》与武术|武术理论基础





《周易》为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据史籍记载.伏羲 作八卦,文王演周易。伏羲为神话传说人物,伏羲画八卦之 说表明《易经》发源于远古。至殷周之际周文王演为六十四 卦,《周易》一书包括两部分,六十四卦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 的爻辞,是占卜的卜词,称为《易经》。解释卦辞与爻辞的 论述称为《易传》。《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 之伯,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事物变化之理。《易经》 哲学思想主要是:以阴阳代表的辩证法观念,以八卦代表的 万物生成的观念以及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易经》哲学对 中国古代文化有极其深广的影响,武术文化也大量渗透着 《易经》的思想,不少杰出的武术家在《易经》中吸取丰富 的思维养料,作为武术理论技法的基本原则。



(一)《易经》阴阳辩证观与武术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的一 思想。《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 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 《说文》解释“易”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 经》就是探讨阴阳变化广泛存在的规律。《易经》指出世界 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由阴阳对 应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 台、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这一系列 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派的武术理论 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 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 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太极是 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 基础。所谓“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出神奇。”因而, 练太极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必须弄懂 “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者俱静,静是合,合中 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有合。”形意拳的整个理论 也建筑在阴阳学说上,“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 藏”意思主要是讲阴阳互易?如肩打时的前后互易,左右互 易,上下互易,都谓之“肩打一阴反一阳”。“鹰熊竞志. 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八卦掌以“易”的变彳匕 为指导,创造出了以“走”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拳种。“走 为百炼之祖”,要求“走”中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合 一,具备刚柔、虚实、显藏等相反相承的技术特色。少林武 术理论也贯穿阴阳变化之观念。“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 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 变化之妙。” “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阴阳之理也。”所 谓“内家拳”多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以达到因敌变化而取 胜的目的。种种阴阳变化之理,在武术各拳派技术理论中都 有所体现。





浏览1,2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