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要点
郝月如著
(一)太极拳身法主要有:涵胸 拔背 裹塍 护肫
提顶 吊塍 松肩 沉肘 腾挪 闪战 尾闾正中 气沉丹 田 虚实分淸等十三条。
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
合,谓 之涵胸。能铒胸,才能以心行气。
2 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 可低头,谓;拔背。
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
寒,谓之裹塍。
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烕覚松快,谓之
护肫。
提顶。
6 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
7 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宇,谓之
8 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雌常有下 :垂之意 ,谓之沉肘
9 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 身 手 腰 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 劲如敖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饬战。
,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 (小 肢),餺之尾闾正中。
2 能做到尾闾正中 涵胸 护肫 松肩 吊驺,就能 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3 两腿虚实必须分淸。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 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趿相系之意,,否即便成 :伤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 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二)手 眼 身 步 精 气 神
手法须要气势腾挪,有预动之势,无散漫之意。两肩亦 须松开, 不使丝毫之力。手势本无一定,不管抬起垂下,伸 由曲回,总要眘相应之意,何时意动,何时手到。所谓“得 应手”是也。腾挪之势,即“有意”,“运气”,“精神 贯洼”是也。以意运气,久而能精,愈精则神,神而愈 神则灵,领悟此理,当有神明之妙。
神聚于眼,眼是心之苗,意从心中生,我意欲向何处,
则眼种直射何处,周身亦直对何处,二转眼则周身全转,视 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
身法先求“尾间正中”。正中者,即是“脊骨根向前” 也。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竪尾无力,一身便无主宰矣。我意 欲向何处,“脊骨根”?直对何处。转变在两腰服中,左转 则左腰服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微 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则尾闾自然正中。总之,各 条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 全身都乖,所以身法是永不许错的。虽千变万化,总难越出 此身法俱。
所谓步法虚实分淸,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实 非全然占煞,必须精神贯注。腾挪谓之虚,虚中有实;精神 谓之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关虚虚,即此意也。
(三) 起 承 开 合
太极拳走架 每一架式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 (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劫作是“承”(如,左 懒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即是发(如“左 懒扎衣”第三式7),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 蓄的鸾思 (如“左懒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开 中寓开,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合也
(四) 折叠转换
太极拳有折叠之术, 有转换之法。折叠者,是对待的,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 下意,意要向下,即寓上意,前后左右,皆是如此,此即谓
之折叠。转换者,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 换,左腰眼微向上抽, 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换,右 腰眼徽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谓 命意源头 在腰隙”也。
(五)舍己从人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接何处,何处灵活。假便接 手 ,手腕灵活;接肘,肘能灵活;接胸,胸能灵活,周身处 处如此。又接手意在肘,接肘意在肩,接肩意在胸,接胸意 在腹,接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沾连拈随,不丢不进落 ,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浏览1,3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