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


一、武当赵堡太极拳概述|武当赵堡太极拳





第一节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然见诸报刊的,多 为陈、杨、吴、武、孙等流派。鲜有介绍武当赵堡拳 者。武当赵堡太极拳是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后其弟子 王宗岳将拳传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蒋发,此拳便落于赵 堡镇。由于旧的思想意识和时代的局限性,数百年来淹 没于世,鲜为人知,仅在赵堡镇世代秘传。习此拳者皆 赵堡镇人,故有拳不出村之说。直到第十代传人、抗曰 战争期间曾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的郑悟清先生 和同为第十代传人的郑伯英、侯春秀老师相继定居西 安,择徒授艺,此拳才在西北盛行。



武当赵堡太极拳最具有武当传统特色。虽然传至今 日已数百年,但仍完整和系统地保留了张三丰袓师所创 拳架、推手、散手三者熔为一炉的特色,并得到了丰富 和发展。蒋发将此拳带到赵堡镇后,传于本镇邢喜槐, 邢喜槐传于张初臣,张初臣传于陈敬伯,陈敬伯传于张



宗禹,张宗禹传于其侄张彦,张彦传于由陈家沟专程迁 居赵堡镇学艺的陈清平。



第七代传人陈清平不负师言,扩大了传授面,并将 拳路加以整理发展为"代理、领落、腾挪〃三种拳架。



"代理〃架传于和兆元,"腾挪〃架传于李景彦,其他弟 子如牛发虎、张应昌、任长春、张纹、张金梅等皆得



"领落"架。



陈清平授徒甚多,以大弟子和兆元武功为最。兆元 得代理架(又称承[成]架或尺寸架)并精研太极八卦 诸说。他总结前人理论,结合自己练拳体会,完善和发 展了该拳的理论体系,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后亲 传于长孙和庆喜。和庆喜根据太极拳"先有开阔后求紧 凑〃之理,又将该拳分为大架、小架。大架传与郑伯 英、郭云、刘世英、郑瑞、李君秀等,小架传与郝玉 潮、郑悟清。此拳溯其源出于武当山,承于赵堡镇,为 和氏所完善,故后来传人称此拳为"武当赵堡和式太极 拳〃,也称为"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或"赵堡 承架太极拳”,简称"赵堡拳"、"和氏拳"。



下边所要介绍的,乃是郑悟清先生所传授的武当赵 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在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中、正、 平、圆、轻、灵、柔、活的体态。以慢生柔,以匀求 活,柔极生刚,达到刚柔相济之目的。其宗旨是:轻摇 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镇头 领气以卫其力,自始至终以意念贯穿。动如抽丝,势断 意不断,藕断丝相连,行似流水,轻若浮云,又如三尺 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随风飘荡,柔顺自然。阴阳转动如 昼夜交替,以外形带动内转,然后由内动去带动外动, 如四季运行,自然而然。拳架练习宛似游龙戏水,上下 起伏,左右翻腾,四面示势,八方转动,缠绵绞转 环扣_环,循环无端,_圈滚_圈,无处不圆。在连续 七十五式的拳架套路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滚动和转动, 才完成了这套太极拳。在拳架练习熟练准确之后,方可 进行推手锻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推手来检 验拳架动作是否准确,以拳架来进一步提高推手、散手 实战的技击水平。推手采用上下步的方法,处处保持太 极图的形式,在你上我下,你下我上无数次圆的运动中 去探索对方的实力和重心。推手过程中,交替运用手八 法——棚、搌、挤、按、采、捌、肘、靠;身八法一 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腿八法——缠、 跪、挑、撩、劈、壁、挂、蹬,用此二十四法去破坏对 方的平衡,稳固自己的重心,做到沾粘连随,不丢不 顶。在随曲就伸,腾闪圆转时要立身中正。在虚实转 换,起落进退中使七十五个拳势得到验证与运用。绳锯 木断,水滴石穿,长期锻炼下去,必见成效,定能达到 "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知,彼微动,己先动, 后发先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妙境。俗话说,百 闻不如_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作为_个太极拳的 爱好者,如果有机会看到别开生面的赵堡三合一承架太 极拳演练,或是亲身搭手作个体验,相信定会使你有耳



目一新的美好感觉。





浏览1,5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