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


四、懂教法桃李成荫|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





郑悟清在良师益友的教导相助下,经过十年苦练,终于掌握 太极真谛,演拳小巧细腻、速度均匀、柔软灵活,体现了 “以柔 为体,以柔为用,以柔克刚”的拳艺特色;打手则圆小多变,制 人而不伤人,所以人多服其拳艺。



虽已掌握太极真潮的郑悟清,这时还是商人,练太极拳尚属 “玩票”,虽也教人习拳,务是业余性质,真正“下海”成为职业 拳师,则是接近50岁的事。1937年日冠侵华.1939年温县赵堡 镇也遭到日冠抢掠,郑氏全家移居焦作,1942年又避地西安.为 了生计经友人介绍开始了太极拳师的的教学生涯长达46年(到 1981年返回温县原籍止),受教者不计其数,遍及西北数省。因他 所授拳势架高步活,圆小劲捷,速度均匀,人称“和式小架”,为 赵堡和式太极拳流行大西北做出了积极贡献。



郑悟清在带徒方式上,遵循乃师和庆喜的教导,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学生中仕农工学商,遍及各个阶层;岁数大的、年龄小 的、为了养生的、为了练技击的,应有尽有。郑氏则一视同仁,不 厚此簿彼,并都能根据各人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 一丝不苟。如对年老体弱者,教时以养生为主,拳艺次之,防身 技法更次之;如是幼年学者,以拳艺为主,技击次之,养生更次 之;如果青壮年学者,技击、拳艺、养生三者可以全学,要求更 需严格。郑氏认为太极拳拳艺、养生、技击三者密不可分,但教 时要因人不同,教法分出主次,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较大的 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因人施教、区分主次的教学方法,是颇为 可取的。因此,他才教出一大批拳艺超群的弟子,成为当前弘扬 赵堡和式太极的骨干。如郑氏之女弟子纪昌秀,后来移居香港,组 建“香港赵堡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成绩斐然,其弟子许玛丽(泰国华侨)1984年在西安国际太极拳 邀请赛上获第二名;其女张万珠,1988年在杭州国际武术邀请赛 上获女子太极拳冠军,现在澳大利亚教拳。郑氏弟子李随成再传 弟子孙金斗、赵军曾获1984年陕西三个级别的推手冠军。郑氐弟 子宋蕴华筹组“中国长安国际太极赛研究会”,充任泰中工商文化 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并受聘于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 (有限)公司,担任《中国海外华人名人辞典》主编,积极向东南 亚发展和式太极拳。郑氏弟子刘瑞曾三下广州传艺。郑氏不少传 人还著书立说,为弘扬赵堡太极拳而努力。



(四)善养生得享遐龄



1976年,郑悟清年迈思乡,由西安迁P1温县赵堡,1984年去 世,享年九旬。郑悟清以大病之余,苦练太极拳,不仅治好了病, 还得享高龄,他30岁前因病头发脱落,60岁后新发乂生、晚年还 满口皓齿,谈话声如洪钟,灯光下不戴花镜能看书,走路足下生 风,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神效。但太极拳家 未享高龄的也大有人在,何以独在郑氏身上出此奇迹,这还得从 郑,悟清其他方面去探讨,才能较全面的找到郑氏的长寿之道,对 后人也才有更多的启迪。



前文说过,郑氏甲年生活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安定。中年改 业教拳,生活仍算小康,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安然度过,未 被涉及。他家中人H虽多,却很和睦。父亲去世时他才19岁,多 亏母亲治家有方,二子一女都被教养成人。郑悟清的岳父和祖岳 父都是文秀才,所以郑f吾清的夫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辅 夫教子,多有贡献。他的长子郑瑞从小在外学商,助父养家,二 子郑钧忠厚有余,任劳任怨,因此,郑悟清的一生,很少为家务 细事操心。



另外,郑悟清为人豁达,淡薄名利,他在博爱练拳和在西安 教拳期间,所交拳友很多,诸如博爱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晋 省武师荆国柱(精八卦、形意、太极)、西安武师郑子毅、杨文轩、 白玉祥、赵谶以及太极名家北京的崔毅士等,均以交流拳艺为原 则,绝无门户派别之见。这种以武会友的精神,深受同仁之新生。 他生活俭朴,没有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平时除教拳、练拳、谈 拳外,即以读书习字自娱。他举止有方,用他的学生的话来形容: 郑师坐有坐样,站有站样,走有走样,是他太极协底充实的又一 写照。他生除教拳技养生之术外,还教为人之道。他常和学生们 说:“太极拳乃养生健身之法宝,绝非一般技击之术,尔等不可持 技做违祛之事;否则除自食苦果外,我将率众鸣鼓而攻之,不与 之并列斯道之内。”铿锵语言,掷地有声。所以他的弟子没有持强 生事者.他的弟子宋蕴华告诉我,他14岁就在郑悟清老师门下学 拳.课余老师就教他读白话四书和《左传》等书。郑第师的门头 禅是“剑胆琴心”。谈琴棋书画是人生一大乐事,宋蕴华就是在郑 老师的影响下看书习字、吹箫拉琴、自学成才,为他日后步入文 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



郑悟清的高风亮节,深受西北武林朋友和其弟子们的敬仰, 1987年他的众多弟子赶赴赵堡为郑氏敬立纪念碑,碑文中赞许郑 氏“为人轩昂磊落,品格峥赚。西北诸弟子在先生言传身教懿熏 陶之下,各有心得。”足见弟子们对老师的感载之情,“仁者寿”这 大概是郑悟清这位太极名家得享高龄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不认识郑悟清先生,未能一睹风采,亲教诲。但他的为人 和学业深深地感动着我’太极名家历代辈出,而和郑悟清情况相 似者并不太多。请想:有郑氏之技艺者,未必亨有郑氏之长寿;有 郑氏之长寿者,未必有郑氏之技艺;有郑氏之技艺和长寿者,未 必似郑氏以久病之躯,而立之年,始步入太极殿堂,而终获骊珠; “授艺四十余载,从学者遍及各行各业,脱颖者不计其数”(引文 见《郑悟清纪念碑》)。这就是郑悟清的逾人之处,也是奇异所在。



我写这篇短文,旨在供太极拳爱好者多多研究,也许能从郑 悟清的奇异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这对普及太极拳,提高太极拳 艺,甚至对提高整个武术界的思想道德水平、拳艺水平都是有帮 助的。





浏览7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