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英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 “松”字,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讲求 松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谈太极拳“刚紧 与松柔定律另篇论文),做不到“松”就没有柔 的出现,没有松柔就称不上太极拳。“松”所 以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做到了“松”才能使头 脑清静,气就自然下沉,精神更会提得起,就 更加在松静练拳架时默识到哪部分是松,哪 部分是紧,从而使血气流畅全身,以气运身, 达于外与内四稍,起到调和阴阳强身养命的 作用,在高度上,当手臂与对方接触时四大节 得“松”下来,听对方的力点在何处?双眼神 同时要审查对方的身形变化便能得知已知 彼,得机得势,才能由柔化致刚发,通过不断 磨炼增长功力,才能承受对方的来劲,并实现 化、引、掌、发的功效。
由于“松”至关重要,所以有的教太极拳 者一开始便强调初学者要做到松,还要求他
们大松大软。这是值得其斟酌的。因为“松”说到底是太极拳的内 在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让他们知道松的重要性,并初步接触到 一些关于松的基本道理是可以的,但要求他们一开始就做到松是 不切实际的,要做到“松”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必须以拳 架的正确熟练为前提。一个初学者必须先把拳架学好,掌握要领, 做到拳架基本准确,演练纯熟,那时才能谈得上寻求真正的松柔。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如何才能做到松呢?
所谓“松”在外形上就是在拳架熟练的基础上,把整个身法调 整好,头要用意虚虚领起,胸要松,背微紧,头、身、脚即三大节要做 到整体配合,眼睛要平视,内视(不受外物影响)指心与意合,筋与 骨合、气与力合,即内三合。
两肩要松沉自然,肘要下坠,使内气能通过全身节节贯穿,达 于两臂、两腿、两掌指、两脚趾,即到达稍节,腰要正直,两股要微微 向前托起,有点意到以,即所谓并裆,胯耍落、膝要微松,使身躯形 成一个具有弹性的运动实体,使血气劲力能通过正确的外形畅通 无阻地周流全身,并且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
“松”不是丢懈。松是在外形正确的前提下使筋络、劲络全面 打通,使血气、劲力节节贯穿,没有任何阻滞,而且往返不断。道家 的“七道九还”中,丢则是动作不到位,外形支撑不起,连块豆腐都 剩不起,就打不通筋络和劲络,以致血气、劲力处处受阻,松必须有 内气贯通其间,上势结束至下势开始必须有内气贯穿连接,亦即所 谓势断意不断,藕断丝相连,不然就会出现丢势。又从何谈得上练 太极拳内功呢!
松与紧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人讲松就一直强调“松”不 讲求紧,这是片面的。只有“松”没有紧就违背了拳论讲的刚柔相 济的原理。正如郑悟清祖师指出的,练太极拳者如此走上阴柔之 路,导致损身损寿的恶果。其实松与紧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行拳当中,形体松柔,但内 132
气腾然,内气不能松懈。再者,全套拳几十个架式,每个式都有松 有紧,有虚实,柔刚变化,“松”即是虚、柔,紧即为实、刚,每势以至 每个动作都有松紧,虚实和刚柔。整套拳在运行中,就是要使每个 式都循着走弧、转圆、滚动的路线来达到松紧交替,虚实易位,刚柔 相济的效果。例如赵堡太极拳中的金刚之大对一式就有期、捋、 挤、按四个不同方向的刚柔劲的变化。而且硼、捋、挤,按每个动 作本身都可柔可刚,因敌之来势而变化。就硼式而言,它即可松, 亦可紧,既可化,亦可打。松到尽头,到了成势位定之时就不能再 松,此时筋骨一合,意气齐到,松紧即互相易位,虚实、柔刚即互相 转化,拳论讲,要“似松非松”亦只有要做到松紧适度,才能取得刚 柔相济的效果。所以,只知有松而不知有紧是违背太极拳之道的。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轻里求 轻,松里求松,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道理。 初学者所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讲求松沉,逐渐 去掉一些僵劲和撼力。随着功夫的熟练,松的要求就会由局部进 入到整体,由形体的松进入到内在的松。松的程度越高,你的功夫 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功夫 没有穷尽,人是有极限,我们能做到人体的极限,已经不简单了,所 以对松的要求也是没有止境的。
以上是我跟随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师刘瑞先生学拳十六年的粗 浅体会,不当之处,请方豪指正。
浏览3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