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


三、第六动右手前搠|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





右掌食指引导,循内弧线向左前上方舒伸;至左脚前时,右脚逐渐落 平,随之屈膝略蹲,左腿舒直,成右弓步;右掌继向右前方移动,至右臂伸 直,身随之转向正西,掌心向上,指尖朝前;左掌心向下,中指尖扶在右腕 脉门处。眼看右掌食指尖(图15 )。



【意念】



图15图15吴 式 太 极 拳真吴 式 太 极 拳真在两手翻转后,意想左阳掌 对右脚趾一面,指、趾相对。小 指肚对脚大趾甲,无名指对脚二 趾,依次对完五指、趾。想一下 就得。左手的指、掌都往右脚 (解溪穴)上按。这时右脚会放 平,还有虚起之意。






图15



图15



吴 式 太 极 拳







吴 式 太 极 拳







继想左肘(曲池)找右膝 (阴陵泉)。从腿内侧绕到外侧 (从右阴陵到右阳陵),腰也随 转。再想左肩(肩井)经身背后找右胯(环跳),把右手送出,身转向西南 角,再转到正西。重心转到右腿。



意想右肩与左胯一合,在身前合完就开,开就是放松。这叫肩打靠,是 意动。然后想右肘、左膝在身前合,合一下就开,叫肘打。



再想右手与左脚合,右手心要托起左脚心,脚有起意手也起,往外打。 起是意念,有一种感觉就得。手往外展开,到右手与右脚小趾垂直为度。继 续起,右手拇指指甲贴地,食指指甲贴地,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贴地。 左脚真正有离地之意。



第七动右掌后搠



右肘松力,右掌以食指引导走外弧线,向右后方移动;左掌仍以中指尖
扶右腕脉门随动;身随臂转,至右掌转到右耳侧,面向东北角;同时左膝松 力,重心渐后移到左腿;右腿随之舒直,脚跟着地,脚尖翘起,成左坐步。 眼注视右食指尖(图16)。



【意念】



图16图16想右手,小指肚托天,感到 左脚大趾着地。想无名指肚托天, 感觉左脚二趾着地。想中指托天, 感到脚三趾着地。想食指托天, 脚四趾着地。想拇指托天,脚小 趾着地。想右手心托天,左脚心 着地。想掌根托天,左脚跟着地。






图16



图16



继想右手心正中间有根棍儿, 通接到天空,把身体带起来。左 脚心下面也有根棍儿,通到地下, 也要把身体托起来。



吴式太极拳诠真吴式太极拳诠真右肘找左膝。想右肘(曲池穴)经右膝外侧(右阳陵穴)过膝弯到内侧 (右阴陵穴),再到左膝内侧(左阴陵穴),过膝盖到外侧(左阳陵穴),是S 形曲线。随着意念腰向右后转,左膝感到稍弯,身往后坐。



吴式太极拳诠真



吴式太极拳诠真



再想,右臂弯(曲泽穴)有根棍儿通接天空,往上带右臂,左腿窝(委 中穴)有根棍儿入地,托着腿。



右肩找左胯,右肩井穴经身背后斜下找左环跳穴,右脚尖自然翘起。



想右肩井有根棍儿接天空,往上提右肩。左环跳也有根棍儿入地,托着大腿。



身已渐向右后转,眼神随右掌食指转向东北角。右手拇指尖、中指尖和 右眼眼角成一直线,食指与眉平,眼神注食指肚。这时收一下小腹,眼珠从 眼角转到正中。



左臂的手、肘、肩各有一棍往天空提,右腿的脚、膝、胯各有一棍触 地,往上托。天上有三根线往上带,地下有三根线往上托,有轻飘悬起之 意。这时“天、地、人”合一。



第八动右掌前按



腰微松,右肘尖微向前下松垂;右脚尖向左转,朝正南;同时,右掌顺 右脚尖转向正南,掌心向外,指尖向上;左掌中指、无名指仍扶右脉门;俟 右脚落平时,右掌以拇指引导,向右前(西南角)按出;右膝前弓,重心转
到右脚,左腿舒直,脚不动,成丁 八步。眼看右食指尖(图17 )。



图17图17【意念】






图17



图17



从右肩传递到左肩。想左肩由 身前找右胯,右掌自然下落,到拇 指尖与嘴角相平为度。坠左肘,意 想左曲池穴到少海穴划一弧,右脚 尖向里扣。同时,左掌心向上翻 转,想掌心要托起右脚。左掌被右 脚踏住,踏实。左掌越托,右膝渐 屈,右胯越沉。这时右掌按劲才出 来。



右脚落地踏实,身体有被反弹后倚之意。右掌虎口撑开,拇指稍往右前 上方移动,掌心平对西南角。右拇指与右脚小趾同在一条垂直线上。尾骸骨 (尾闾)对正右脚跟,微下坐,脊背后倚成右坐丁八步。



吴 式 太 极 拳 诠 真吴 式 太 极 拳 诠 真【注解】



吴 式 太 极 拳 诠 真



吴 式 太 极 拳 诠 真



1. 揽雀尾八动,表现了太极拳基本手法。见于形的棚、捋、挤、按四正 法,含于意的采、捌、肘、靠四隅法。学练时需细心体察这技击八法。



2. 步法要求分清虚实,每一动都有虚实变化,虚脚不浮,有腾挪感,实 脚不滞,精神贯注。不仅是技击需要步法转换,而且能提高支撑能力,锻炼 阴阳脉,增强平衡稳定能力。经常练可使老年人步履轻捷。



3. 七星,指的是头、肩、肘、手(合于七星的斗魁四星)、胯、膝、足 (合于七星的斗柄三星)七个步位,寓天人合一之意。技击上是看势,健身 上可促进手足动作协调。



4. 拳法要求腰为主宰,以腰为轴。由于老年人腰部不灵活,又不时常练 桩功,故在意念中多是外动影响内动,臂、腿动影响腰动。熟练拳架之后, 务求以腰带动全身,做到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





浏览3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