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不一,历来流传着种种具有神秘 色彩的传说。有人认为是梁时韩拱月、程灵洗所创;也有人说 是唐时许宣平或李道子所传;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位武当丹士 张三丰所创。“……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 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这段话是讲有位在武当山上修炼的丹士,名叫张三丰, 受皇帝召见却在途中受阻,正当困难之时,突然彼间做梦由山 神传授他一种拳法,则以此一个人杀退百余名的强盗,所以就 ,将这段神奇的拳技传下罪,这“绝技”就是太极拳。在这里且 不说一个人能杀退百余人的说法荒诞可笑,就只说张三丰为哪 个朝代人也莫衷一是,籍贯何处也说不清。那为什么张三丰 “夜梦元帝授之拳法”的荒诞说法能以讹传讹、流传甚广呢?这 一就与武术受宗教影响较深有关。尤其是道教,这个在中国土生 土长的宗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继承了先秦的神仙传说 与导引养生方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群众基础。张三丰 "夜梦”授拳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滋生与传播的。
从现有比较确切的资料看,太极拳的鼻祖是明末清初河南 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当然也有人认为太极拳应是陈 氏一世陈卜所创,陈卜精通拳械,历世相传,但其间人物事迹
均缺乏文字记载,有关拳术也无著述。而到了陈氏九世陈王廷 晚年才开始造拳,并使之系统化。
陈王廷,字奏庭(约公元1600-1680年),晚年他参考了 《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方法,结合并吸收了戚继光所著的 《纪效新书?拳经之十二势》,参以阴阳开合之理,将祖传的太极 拳改编成五套太极拳拳架和一套炮捶,还创编了太极刀、太极 枪等器械套路,同时创造了沾连粘随的太极推手和太极粘枪。 这些了不起的整理与创新,使陈氏太极拳发展成一个体系,也 初步形成了当时比较完整的太极运动体系。以上可以说是陈氏 太极拳的起源,也可以说是整个太极拳运动的起源。
太极拳在世代的相传中,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改革,形成了 不少风格独特的流派。如得陈长兴之传,杨露禅杨氏太极拳; 得杨露禅之传,吴全佑创吴氏太极拳;得陈有本新架之传,陈 清萍创赵堡架太极拳;得杨露禅、陈清萍之传,武禹襄创武式 太极拳;得武派之传,李亦畲创李式太极拳;得李派之传,郝 为渍创郝氏太极拳;得郝派之传,孙禄堂创孙氏太极拳。诸如 此类。新中国成立之后,还创编了以杨氏为基础、综合多式特 点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和四 十二式太极拳等,以及三十二式太极剑、四十二式太极剑,还 有推手项目,以及杨、陈、吴、孙、武五式竞赛套路等,为太 极拳运动更好地普及和提高创造了技术条件。
杨式太极拳:为杨露禅所创。他在陈式老架的基础上,删 掉原有的纵跳、发劲与震脚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创编成舒展大 方的杨式太极拳,形成如今“舒展朴实,大方端庄,饱满圆撑, 沉稳浑厚”的独特风格。
陈式太极拳:自陈卜创拳以来,由陈式九世陈王廷创编成 独立体系,形成如今"'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 互变”的古朴太极的风貌。该式在推手方面有独到之处,以缠 绕粘随为主,讲究“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包括 运用折叠擒拿,以制服对手。
吴式太极拳:为满族人全佑所创。在创拳中突出轻柔、细 腻、连绵的风格,强调斜中寓正和川字步型,自成一体,形成 了如今“轻柔细腻、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的特有风格。
孙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孙式太极拳 逐步形成如今“小巧灵活、开合相接、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的风格特点。故也有人将孙式太极拳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所创。该拳的特点是“起承开合、 简捷紧凑、立身中正、步小架高”;手法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超 过脚尖,收手不紧贴于身,左右臂各管半个身体而互不逾越, 这些特点惟武式所独有。
浏览1,1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