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式】
口诀:
身体右转变阴仪,松肩垂肘气贴脊。
拇指对正在中线,精神含蓄神要聚。
周身举动须沉静,呼吸平缓莫促急。
动中求静静中动,形随意变意催气。
1-左掌在下、右掌在上,身体转向西南.重心在右腿。图13— 10,左抱球。
2.提左腿向东南方上进,足跟着地。然后两掌分开划弧, 左掌由下至上扇面形向东南方捆出,变仰掌,指尖斜向前上方, 高不过头。低不过肩,肘略低于左肩。肘尖下垂。同时,右掌 由上至下向右斜扇面形划弧下落,捋向右侧,约与右胯平,俯 掌,指向西南。分掌时,身体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腿,左脚掌 随之落实地面,右腿蹬直、呈斜弓步,全身外捆膨胀有力,重心平 稳,支撑八面。两臂掘开&寸,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两掌分开时 拉气,意在掌指掌沿。裆要圆,腰、胯、胸、腹部都要舒展开,神 要安舒。身向南方,眼视右掌沿(见图13-11揽雀尾之一膨
胀)。
【捋式】
口诀:
松肩垂肘采捋劲, 转移力量求平衡, 刚柔取舍伺机变. 挤进采退拗旋转,
重心移动拔根起。 着法巧妙不费力。 屈伸开合法自然。 难以脱出太极圈。
1.身向东南方转,由斜弓步变成左弓步,眼睛随右掌由下至 上划弧向东南。意想右掌向地下深处发气,掌心外吐,向上提时 掌心内吸采地气(先放后收)。都在划弧中完成。左右两掌变侧掌, 呈左琵琶式(见图13—12揽雀尾捋式蓄合)。
注:琵琶式、侧掌、掌心相对、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前掌 大拇指对准鼻尖.高不过眉?后掌低不过腹。目视前方(后面琵 琶式不再详细说明)。
2.身体后坐,重心移向右腿.碾左脚跟、磨右脚。随腰胯转 动两掌向右胯根下捋.然后左抱球,面向正南方,右弓步,眼视 前方转向西南(见图13-13左抱球蓄收缩)。
图13—13左抱球、蓄、收缩图13—13左抱球、蓄、收缩图13-12揽雀尾、捋式、蓄合图13-12揽雀尾、捋式、蓄合
图13—13左抱球、蓄、收缩
图13—13左抱球、蓄、收缩
图13-12揽雀尾、捋式、蓄合
图13-12揽雀尾、捋式、蓄合
【挤式】
「I决:
右转平旋为棚拥。 纵横平圆随意转。 升降沉浮任自然。 奥妙在于缠丝劲。右转平旋为棚拥。 纵横平圆随意转。 升降沉浮任自然。 奥妙在于缠丝劲。弓腿向前劲为挤, 动作形成胸前圈, 上旋下转徐进退, 太极拳法用不尽,
右转平旋为棚拥。 纵横平圆随意转。 升降沉浮任自然。 奥妙在于缠丝劲。
右转平旋为棚拥。 纵横平圆随意转。 升降沉浮任自然。 奥妙在于缠丝劲。
1- 挤式合;图13-15揽雀尾挤挤式合;图13-15揽雀尾挤两掌由竖抱球转腕成横抱球,从西南转向正南。两脚磨地 身体继续向左转,重心由右腿移向左腿,两掌随腰胯一齐向前推 挤。要求左臂环抱如弯弓,弓背向前.左掌侧掌,掌心向内,高 不过胸,低不过腹。右掌立掌,掌指走弧线慢慢按向左腕,左似 弓,右似搭在弓上之箭,两眼视左手拇指尖,腿呈右弓步,面 东南(见图13—14揽雀尾 式合与开转换处)。
挤式合;图13-15揽雀尾挤
挤式合;图13-15揽雀尾挤
【按式】
口诀:
蓄劲待发推按前。 发掌如矢打在面。 手扶车把腿划圆。 沾粘连随不丢顶。 阴阳虚实拥贯穿。蓄劲待发推按前。 发掌如矢打在面。 手扶车把腿划圆。 沾粘连随不丢顶。 阴阳虚实拥贯穿。左右回旋迎面掌, 似发未放劲未展, 按劲好似踩单车, 棚捋挤按须认清, 六个动作绕螺旋,
蓄劲待发推按前。 发掌如矢打在面。 手扶车把腿划圆。 沾粘连随不丢顶。 阴阳虚实拥贯穿。
蓄劲待发推按前。 发掌如矢打在面。 手扶车把腿划圆。 沾粘连随不丢顶。 阴阳虚实拥贯穿。
1-身向右旋转,两脚磨向西南,两掌向右弧形转动,眼 从左掌大拇指尖移向右手中指’右掌以中指领气从左腕穿出 后向右,按中带抹向前抹转.掌指向前,立掌,指尖斜向上, 按出后,意与眼神从中指移向掌沿。同时左手掌紧随右掌旋 腕转动,在旋转过程中左掌变仰掌,掌指尖贴在右腕下(称 阴阳手),右掌中指尖在转动时,对准鼻尖.上下一齐转动。 高不过眉,低不过腹。右掌前按为实,左掌捋为虚。面向西 南方,呈右弓步,眼视右掌中指尖,右掌按向前方,掌心向 前,呈立掌,此称迎面掌(见图13-16 揽雀尾按开 (发))。
转换处
浏览5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