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太极拳流行于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好的医疗 健身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1956年,国家体委经 过调查研究,根据内容简明、易学、易练、先易后难的原则,编写出版了 “简化太极拳”,为全国广大爱好者初学太极拳提供了方便,有力地推动了太 极拳的广泛开展。现在,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太极拳 活动已经遍及我国城乡,成为深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和保健医疗手段。人民要 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四十八式太极拳正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这一要 求而编写的。
“四十八式太极拳”在锻炼要领上与“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一致的。它们 都较好地发扬了传统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体现 了心静体松、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基本要求。然而,四十八式太极拳作为 “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增加了技术内容,加大了难度和运动量,风格 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它仍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同时也吸取了其他流派太 极拳的一些特点和练法,从而形成了舒展圆活、均衡全面、生动简练的拳路风 格。
概括起来,四十八式太极拳具有下述特点:
(一)内容充实
整个拳套共有四十八个姿势动作,比“二十四式太极拳”增加了一倍。其 中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步、虚步、仆步、歇步、丁步、半马步、独 立步、开立步、横裆步九种步型;分脚、蹬脚、拍脚、摆莲脚四种腿法以及多 种多样的手法、步法。这些动作既体现了太极拳的主要内容,又减少了传统套 路中存在的动作重复,一般左式右式各出现一次。
(二)动作圆活
四十八式太极拳的动作不仅采用了杨式太极拳的立圆转换,而且多次运用 吴式、孙式等传统套路的平圆手法。如单鞭、捋挤势中的云转和穿抹;进步栽
第二聿 太做皋的秋木向客 A 杰*介稔第二聿 太做皋的秋木向客 A 杰*介稔6363
第二聿 太做皋的秋木向客 A 杰*介稔
第二聿 太做皋的秋木向客 A 杰*介稔
63
63
捶、左右穿梭、右蹬脚等动作的平圆、立圆变换衔接,使动作更加圆活协调, 富于变化。在步法上,四十八式在稳定轻灵的基础上,吸取了武式、孙式等流 派的撤步、跟步练法,增加了步法的灵活性。在姿势造型上,四十八式力求做 到舒展大方,气势完整。如斜身靠、独立跨虎、白蛇吐芯、转身大捋等拳势, 既表现了武术特点,又有很好的艺术造型。
(三)均衡全面
四十八式太极拳注重了锻炼的全面性,动作左右匀称。一些典型动作,如 单鞭、云手、搬拦捶等,在左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称的右式,这就克服了某些 传统套路偏于一侧,左右不均的“一头沉”现象。再从两腿负荷上看,全套弓 步共出现二十九次,其中左弓步十五次,右弓步十四次;虚步共出现十二次, 其中左虚步七次,右虚步五次;仆步、独立步共出现六次,其中左右腿各负重 三次,这样,基本上做到了两腿负荷平衡,锻炼全面。此外,在手法运用上还 注意加大了拳法比重,各种拳法约占全部动作的三分之一,大大突破了传统套 路中所谓“太极五捶”的局限。
(四)编排合理
整个拳套分为六段,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段包括七个式子,着重于基本手 型、手法、步型、步法的练习,重点动作是捋挤势。第二段包括第八式~第十 三式,增加了步法、身法的灵活转换,重点动作是转身推掌。第三段包括第十 四式~第十九式,是拳套的第一次高潮,动作起伏转折较大,重点动作是拍脚 伏虎。第四段包括第二十式~第二十八式,重点动作是左、右蹬脚。第五段包 括第二十九式~第三十六式,重点动作是左右穿梭。四、五两段侧重了平衡、 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如分脚、蹬脚、云手、穿梭等动作,都对有关素质和身体 机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第六段是整个拳套的最后高潮,包括最后十二个式子, 其中有三种手型、七种步型、一种外摆腿法以及多种手法、步法和身法的顺逆 直横、起伏转换,重点是转身大捋、转身摆莲两个旋转性动作。整套拳以“白 鹤亮翅”为开门势,经过三个往返,两次高潮,最后以“搠捋挤按” “十字 手”趋于和缓而收势。在编排上层层相迭,疏密相间,一气呵成。
(五)易于开展
四十八式太极拳在内容上、风格上都力求与“简化太极拳”衔接适应。 “简化太极拳”的全部动作,都被“四十八式”直接采用或稍做变化后采用。
I
这就使广大群众学会“简化太极拳”以后,可以比较容易地继续学习四十八式 太极拳。实践证明,一般人在掌握“简化太极拳”的基础上,用十几个学时就 可学会。在选材上,四十八式太极拳尽量选择群众熟悉喜爱、开展较广的姿势 动作。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发劲动作,如拍脚伏虎、掩手撩拳等,都规 定了不同的练法和幅度,以适应不同体质、不同爱好的群众特点,为四十八式 太极拳的普及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浏览8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