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的划分部位不同(见图2 - 35),所要求的任务和 练习目的也不同,明了三节,是太极拳的基础。
上节要明: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中节要明:含胸拔背,空心实腹。
下节要明:劈、辟、挂、蹬、缠、跪、撩、绕。
赵堡太极拳《九要论》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 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起伏不定」三节在变化应 用最多的是三角劲。
三节之间是有机的整体,练拳架是从外三节,即手指 到上肢三节,进而入身躯的中焦。脚指到下肢三节,进而
人身躯的下焦。以上焦统领中、下焦。练拳架是从外到 内。内气的运动是从上、中、下焦开始向外发送,通过上、 下肢体三节,传送到指三节,达及梢节。
掌握了三节,还要把关节再往细分。人分阴阳,左边 清气升为阳,右边浊气降为阴。三阴三阳,和阴阳二数共 是八数,二八一十六,练拳要知十六关要。即: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神通于背,流行于气,
行之于腿,蹬之于足,
运之于掌,透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息之于鼻,
往来于腹,纵之于膝,
浑噩一身,发之于毛。
再往细分,三八二十四,二十四节气合扣于一身。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肺的功能前,先从 天地的高度讲到「五日为一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 时,四时谓之岁。”三候是15天,刚好是一个节气。中医 说“肺主气”,包裹肺的肋骨每一边是12根,两边是24根。 恰与24节气相合,肋骨属于阴24节气。背后的脊椎骨的 总数是26节,去太阴、太阳2节,余24节,也与24节气相 合。脊柱属于阳24节气。人体的四肢关节每个有3个关 节,共有12节,每个关节是由2个关节面组成的,共有24 节,都与24节气相合。每一肢有6个关节面,正好对应 “六气为一时“,四肢应四时,四时应四季,四季合一岁。八 八合于六十四卦,亦在其身:左右手足四指皆3节,惟有大 指是2节,上28节,下28节,共56节,加大臂、小臂、大腿、 小腿八节是64节,六十四卦具备一身。太极拳全身每一关 节都要练到,即太极拳论讲的“节节贯串”的含意。
3 .三节的应用
三节是所有肢体运动的高度概括。在运动中,气之 发动,皆要由梢节起,中节随之,根节催之,以内丹鼓荡五 脏三焦。以五脏三焦鼓荡、催动四肢,带动中节、稍节达 到四肢百骸,全身浑圆一气,此时上下才知相会,左右才 知相随。太极拳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最 后达到“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总之,先从粗到 细,再由细到周身。
武当赵堡太极拳又称尺寸架,在练拳架中,对关节分 得很细,在推手中更是讲究看关定节。看关定节很重要, 它决定着拳架双手在运动中的相互关系,也决定着推手
中如何应用自己的三节。赵堡太极口诀:“明了三节,不贪 不欠,起落进退多变」更重要的是通过三节了解自己的 运动规律进而掌握他人的三节运动规律。程泌云:
世人不知自己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O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受我偏独灵。
明了三节,细分毫厘,在用法上才能发挥出节膜,拿 脉,抓筋,闭穴。吴鉴泉先生专门写了《太极节拿抓闭尺 寸分毫解》,其中有:“对待之功即得尺寸分毫于手则可量 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 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节不量由按而得膜。 拿不量由摩而得脉。抓不量由推而得筋。闭不量而得 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所谓不量就是明白三节关系,熟知尺寸毫厘,只有这 样才能做到搭手即是。这种方法对其他流派太极拳影响 很大,我们来看一些拳架的双手关系。
太极拳的发劲须如放箭,曲中求直,当完全吐出,毋 需停留于手臂中。发劲不畅者,或发劲遇阻者,劲力易停 阻在三停。就上肢而言,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 于掌根。就下肢而言,一停于脾,二停于膝,三停于踝。 就中部而言,一停于胸,二停于腹,三停于丹田。这内劲 容易沉滞的地方也是三节所划分的地方。
杨澄浦先生演示的杨氏太极拳架的“揽雀尾”(见图2 - 36,2 - 37),一个是挤劲,一个是捋劲。这两个劲路中的 手形虽有不同,但都保持了肘手距离。是吴鉴泉先生演
图2-36揽雀尾(挤劲)图2-36揽雀尾(挤劲)图2-37揽雀尾(捋劲)图2-37揽雀尾(捋劲)
图2-36揽雀尾(挤劲)
图2-36揽雀尾(挤劲)
图2-37揽雀尾(捋劲)
图2-37揽雀尾(捋劲)
示的吴氏太极拳架(见图2 - 38,2 - 39),左图是“闪通 臂”,右图是“海底针”。这两个拳式不一样,但手形还是
肘手距离。
图2-38 闪通臂图2-38 闪通臂图2-39 海底针图2-39 海底针
图2-38 闪通臂
图2-38 闪通臂
图2-39 海底针
图2-39 海底针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的双手间的关系的重 要性。从赵堡太极拳有尺寸架的称谓,也可见太极拳对 双手之间的关系要求之严格。
浏览6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