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原理与练法、定式太极拳、简式太极拳、意气功


一、技击攻守的原理|太极拳原理与练法、定式太极拳、简式太极拳、意气功





古人练拳很重视技击,因为在军事 和防身上都要用到它。现在练拳在军事 上、在和敌人斗争中不是完全用不到, 但最主要的作用还在体育方面。体育有 以角斗竞技来锻炼体力、耐力、速度、 灵敏的,所以体育运动中有搏击、摔 跤、击剑等项目。武术本来有对角的特 点,现在就在它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 动,使适合于体育运动的目的。这是很 容易的事,也很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原 理。拿太极拳来说,它的打手是一种极 好的竞赛运动,这种竞赛并不像搏击、 摔跤那样激烈,而是最能锻炼用力的巧 妙。所以太极拳不仅有体操的性质,也 可作竞赛的项目。练太极拳的竞赛技术 虽然主要是练打手,但练架子却是打手 的基本T夫。这篇就把演习架子与打手 的理论阐明如下。




王里


法原
王里


法太极拳的攻守原理是舍m从人,专 凭借力。必须得间而进,绝不任意乱 动。要做到这一点,乂必须练成自身随 处稳定,运劲极其自由。还须练到稳定 与活变统一,可以一气转换,而不是分 段的变势;是全体互相配合的转变活 动,而不是某一或某些肢体的局部活 动。但即使在架子上练到这种程度,如 果不从实际打手中取得经验,还不可能 有极其敏锐的感觉,也不能使出劲落点 的时间、部位做到合一而准确。所以要 练成太极拳的攻守技巧,不但要严格练 好拳架的姿势,还一定要依法练习打





王里







王里






手。练拳架是练主观能动的功能;练打 手是练掌逞客观规律的经验,两者必须 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技击上的效果。还 必须认清,练拳架的姿势,目的虽然在 练如何运用主观能动的功能,其姿势的 规格也是根据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客观规 律的。所以太极拳的技击术是科学的、 辩证的,而绝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






有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表示怀疑, 以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又不用力,不 可能有技击作用。又有人对太极拳的以 无力胜有力,以不着力缓慢的练法练成 一种内劲,看作一种不可理解的奇术。 这都是只看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它的内 容。按照力学的道理来解剖:第一,是 加力的运用。例如对方用拳向我胸部平 击,我不把它格开或荡开,而在身子一 闪的同时就把他的拳顺势斜向下一拉, 这可以使对方仆倒。又如对方举拳向我 头部打下,当他正把拳向上举,他为了 使举起的拳打得更有力,就要把身体微 向后仰,此时我就上步把他身子向上向 后一推,也可把对方推倒。第二,是切 线的运用。例如对方用右拳向我胸腹之 间冲击,我若用左手把他的右臂挡开, 这种挡法不论是向下或向左、右(向上 不顺,拳术家当然不会用到的),都只 是被动的招架。太极拳的用法,就不是 单纯的挡开,而要使用斜进的切线,其 中还带有由上向下再由下向上的弧线。 这样,在把他的力向下一压(使其不能 到达我身)的同时我的力巳攻到对方的 身上了(压是用臂部,攻是用掌推“所 以两个动作可以同时做到)。不仅如 此,而且当对方的臂被我下压时,其力 突然受到压迫或袭击,想改变力量而决 不定方向,这时神经的犹疑会使他全身 不稳定。正在这样犹疑的空隙(当然只 有一瞬间),我的力已达到他的身上, 正合着他前后动荡不定(在谋支持身体 的稳定)的力(或加在他后仰的力)而 把他发出去了。第三,是转向的运用。 譬如对方以全力双手向我扑来,我一闪 身使其扑空。这时对方受到惰性律的支 配,不能立即稳住。我却从横里把他一 推,我虽用力不多,他必跌出。第四, 是虚实的运用。对方实力进攻之点,我 绝不 与之针锋相对(太 极拳最忌正面相 碰。相碰就是顶,必须避免),而是让 过来力的方向,进袭他空虚不防之处。 如对方猛力一拳向我头部击来,我一低 身,同时上一步用一手轻托他的大臂 (即肱),一手向他腕下轻轻一送,就 可把他推倒或放出。另外一种方法,也 可起腿把他扫倒(太极拳推手,一般很 少用腿,但并非不用。现在还未定出推 手规则,可以把使用腿作为一种方法来 举例。拳架中的“十字摆连”就是扫 腿)。



分析借力的法则,可以归纳为以上 四点。至于如何掌握这四点,必须熟练 机体反射性的灵活。在这方面又必须熟 练四项活动:第一,形意合一;第二, 粘走合一;第三,时位合一。而这三项 又是相互联结合一的。还有第四项是我 力与他力合一。形意合一,可以先就加






力法来说明。譬如彼屈,我乘势以伸攻 之;彼伸,我顺势以屈牵之,这就是王 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的“随屈就伸”。 熟练屈伸随意,才能灵敏地运用加力 法。要做到屈伸随意,最基本的两点 是:一是练屈伸肌的中等收缩,伸中有 屈,屈中有伸,都是含蓄不尽,霎时可 变。另一是练成神经中枢有高度的调节 功能,各关节统一于目的性的活动达到 自动化。这样就可以练成外形的各关节 与各部分的骨骼肌在每一活动中都能以 复杂细致的操作,作用于一个目标,身 形就能上下相随,出劲就能随意转变。 这就可以达到《十三势歌诀》中的“意 气君来骨肉臣”的造诣。这里面就包含 内劲的作用(意思一动,全身的组织器 官都在统一的目标下动作起来



粘走合一,我做让开来力的动作, 同时也就是向对方进攻的动作。如上面 所说的“转向运用”,“虚实运用”,必 须边让边进。如闪开他正面扑来的劲, 这是走;同时也就是对准他的侧体进 攻,这是粘。这样的动作分别说明是 二,整体说来是一。又如低身是走,同 时上步出手是粘(注意上步与出手必须 一齐动作,单出手不上步,就会发不出 对方)。所以走不是简单地避让,而正 是为粘造成条件。



时位合一。时是发劲的时间,位是 落点的地位。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 引俞大猷《剑经?总歌诀》说:“刚在 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 拍任君斗。”这虽说棍法,与拳法完全
一致。劲必须使用得及时,及时就在紧 紧恰合于他力的已发与未发的间隙。他 的劲已透出,我就以走济粘,这是以柔 济刚。他的劲还未透出,我即控制形 势,先发制人。在发劲未到落点时,总 要柔而不刚,如果在我先出劲未到落点 时,对方的劲忽而透出,仍可顺势转 变,利用第二间隙。落点不但要准对时 间的间隙,也要照准部位(这里包括着 方向)。即落点必须是可以发出对方的 部位。这一部位,必须是能够使对方重 心下倾的一点。再说得具体些,要在把 对方支身的一条中轴线看作一根杆子, 给以一碰的翻转。(这是运用力学翻转 杆杠的原理)。所以出劲的时间先后、 迟早,与落点的应向何方何处(方与处 即是位),必须统一起来才能有效。两 者参差,或致失效,或虽能把对方发 出,也不轻松爽利。



一木板拳一原一强与一练H一木板拳一原一强与一练H我力与他力合一。这必须在打手的 实践中训练出来。专练拳架,即使练到 很熟,很合法,不多经过打手的练习, 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的。根本练法,不 外乎在打手中必须执行正确的姿势,实 现上面所说的两个基本练法——屈伸肌 的中性收缩,神经中枢的高度调节功 能0在运用中要专找对方的劲隙,要善 因对方之势而利用之。工夫练到极精极 纯,就能随意调动对方的劲,像使用自 己的劲一样。这就做到了我力与他力合



一木板拳一原一强与一练H



一木板拳一原一强与一练H



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是如此。至于形 式上的变化,那是说不完的。只要明白



它的道理,就像掌握了一把钥匙,就能 打开它的蕴藏,探索怎样锻炼,从而凭 精勤的实践一打手,来取得很好的成 绩。








浏览3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