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 4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诸人的著作中。
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是采自源远流长的导引术和吐纳 术,因此它的呼吸法和近来采用为临床诊疗的气功疗法的呼 吸法是同出一源的。不过,太极拳是有静有动、内外兼练的整 体性的和内外统一性的拳术,它的姿势复杂多变,全身各部分 的动作“清规戒律”彳艮多,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到好处;气功疗 法是静中求动,姿势单纯,呼吸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太极拳的 腹式呼吸有助于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 代谢,调整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
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的方 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识地引导气体徐徐有下行的感觉,送入 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明代高濂所编《遵生八笺》中引《心 书》云:“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以养神气”,“皆出于
老子(公元前三百多年时人)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虚其心,实 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即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气息要由粗而细,由 细而微,绵绵不断。保持復实胸宽状态。做深呼吸运动和柔软运动,使人精神和身 体柔和,人就能变得类似无欲而又筋节柔软的婴孩。
庄子在《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庄子把“真人”作为“众 人”的对称,“众人”是不练深呼吸运动的人们。“息”就是“气”,就是“呼吸”。庄子 《人间世》说:“气息弗(音勃)然”。一呼一吸,称作一息。
自然,不可……揠苗助长”。跟拳论引用孟子的“气……以直养 而无害”是一致的。
练拳时心平气和,凝神一志,以意运动,要求做到十六个 字:“安神静练,物我两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这就是要消 除杂念,心意入静,只有那着重锻炼的内脏部分在动,外形(四 肢百骸)是随着内脏的缓缓运动而运动着的。
太极拳主张用意识指导动作,调节呼吸,在极为宁静的情 绪下进行适度的锻炼,在“气沉丹田”,“气宜鼓荡”,随着动向 的变换,逐渐达到使呼吸与动作协调,“内气潜转”,“气遍身躯 不稍痴”的要求。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膈膜一上一下,内脏做轻 微的带有浅弧形的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在调节呼吸方面,现代太极拳各流派采用见于我国7世 纪记载的“调息法”,它是一种“悠、匀、细、缓”、“不徐不疾”的 呼吸法,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 若止”。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 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入静。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调息法”,还有一种 “口呼鼻吸”的“迎气法”。这是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 例如陈发科练拳时就用“口呼鼻吸法”;杨澄甫也用这种呼吸 法,他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 口呼鼻吸,任其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17世纪时唐代孙 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气,少微 吐之,不得开口”; “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
练太极拳结合“迎气法”从疗效上来讲,不如用“调息法” 更为柔和,更为对体弱和多病者合适。从武功上讲,“迎气法” 能发挥更大的武技作用。
陈式老架太极拳有窜蹦跳跃动作,有发劲动作,动作有慢
? 111 ?
有快,运动量很大,特别在发劲时须开口吐气发声,以适应发 劲的速度,因此采用了“迎气法”。杨氏虽将陈式老架改为速度 均匀,删去窜蹦跳跃和发劲动作,以适应疗病保健者的需要, 但杨氏本人仍着重技击功夫。杨式拳套如果按照严格的要求, 运动量仍然极大,并且在单操手法时动作快速地发劲,不是绵 绵不断的,因此仍然继承了陈氏的“口呼鼻吸”的呼吸法。
沈家桢同学总结陈发科老师练拳时呼吸发声有四个音: 呵、哂、嘘、吹。兹摘引如下:
1?练“六封四闭”拳式时,双手斜向前下按时,做深呼吸 中带出“呵”音(许个切,去声,念贺)。作“呵”音时把嘴唇撮起, 双手斜向前下按,深呼到底,“呵”音也同时到底。在形于外的 放劲的一瞬间,如“掩手肱捶”当右拳落点尽力一击时,也用 “呵”音(对治心脏病有帮助)。
2?练“白鹤亮翅”拳式时,当右手上举做深吸气中自鼻孔 带进“哂”音(矢忍切,上声,同沈音),?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 下,右手上举掠过头顶时,哂音停止(对治肺脏病有帮助)。
3?逢隐于内的落点放劲时,例如“手挥琵琶”(即“初收”、 “再收”)的左放劲,“倒卷肱”的前手放劲等,在落点放劲的一 瞬间,在深呼气中,由鼻呼气中带有鼻音“嘘”音(休居切,平 声,同虚);嘘时睁开双目,神气外显(对治肝脏病有帮助)。
4?练“单鞭”拳式时,双手分开到左手向左按出时,嘴唇 合拢,在吹气中尽力吹出“吹”音(昌垂切,平声,炊音);左手按 出后意气转换到右手时止,“吹”音也同时停止(对治肾脏病有 帮助)。
“口呼鼻吸”法的缺点在于练拳时(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引 起喉头干燥,不如舌舐上颚,呼吸以鼻的调息法容易口内生 津、润湿喉头的合乎生理。“调息法”还有一个好处,它可减少 ? 112 ?
肺脏运动量,对肺弱和肺结核者有利无弊。
因此,我们认为初练陈式老架太极拳时,一般也应采用 “调息法”。
距今百年前,太极拳家还采用“六气呼吸法”。著者收藏有 河北永年人马同文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的《太极拳谱》。谱中 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作于同治六年丁卯(公元1867年),谱 中“撒放条”有“呵(心)嘻(肝)呼(脾)哂(肺)吹(肾)嘘(胆)”字 样。说明当时太极拳家也采用了古代用为疗病的“六气呼吸 法”。 .
“六气呼吸法”收集在明代锤惺(1574?1624年)校阅的 《遵生八笺》卷九中,有“六气诀”和“六气歌诀”两种,意义相 同,都是呼吸疗法。为了提供医疗上的参考研究,这里抄录《六 气歌诀》全文如下。
“六气歌诀,症瘥即止,不可过,过即败气。
“一曰哂:哂法最灵应须秘,外属鼻根内关肺,寒热劳闷及 肤疮,以斯吐纳无不济。
“二曰呵:呵属心王主其舌,口中干涩身烦热,量疾深浅以 呵之,焦腑疾病自消灭。
“三曰呼:呼属脾神主其上,烦热气胀腹如鼓,四肢壅闷气 难通,呼而理之复如故。
“四曰嘘:嘘属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泪如哭,都缘肝热气 上冲,嘘而理病更神速。
“五曰吹漱属肾脏主其耳,腰膝冷多阳道萎,微微纵气以 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
“六曰嘻:嘻属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气,不和之气损 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
在“六气诀”中还说到:“气虽各有所理,但五脏三焦,冷热 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主呵,呵所理,诸疾皆愈,不必六 气也。”
当时太极拳家采用“六气呼吸法”主要是作为“撒放”(即 推手时发劲)时加大发力的用途,而不是作为呼吸疗法的用
途。
撒放的呼吸法在马同文抄本李亦畲《太极拳谱》中还有 “哈、咳、卩乙、卩压”四声;在李亦畲手写本(〈王宗岳太极拳谱》中则 有“打手撒放:挪(上平),业(入声),嘻(上声),咳(入声),呼 (上声),吭,呵,哈”八声。
这种放劲技巧配合呼吸加大发力的方法,由于各人的经 验体会不同,因之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武汇川(1890?1936年)曾说:“杨班侯说,比手时,一哼 一哈,即分输赢”,这证明杨班侯已简约为哼哈二气。杨少侯 (杨澄甫之兄)的太极拳得自伯父杨班侯,故推手时,也用哼哈 二气。
杨澄甫曾说:“推手时练习放劲的方法,向上打,意欲将他 掷上屋顶;向下打,意欲将他击入地中;向远打,意欲将他拍透 墙壁。哼音上打,哈音下打,咳音打远。”这是杨澄甫教授放劲 时应用的“哼、哈、咳”三气。
综合上述前辈太极拳家的呼吸法,练拳架时有三种呼吸 方法。第一种是调息闭唇卷舌,呼吸以鼻,吐唯细细,纳唯 绵绵。第二种是迎气法:口呼鼻吸,任其自然。第三种是迎气 出声法:口呼鼻吸,发劲时吐气出声。可以看出,呼吸是随运动 量的大小而不同的。
推手放劲时的吐气发声,如上所引有六气、八气、四气、二 气、三气的分别,我们认为这是各个太极拳家在技击方法上的 不同经验与体会。练习时应在有经验者的指导下进行。
太极拳周身动作复杂,开始学拳时,一般宜用自然呼吸, 不宜强调配合腹式呼吸运动。应该在拳套熟练后再配合腹式 呼吸运动。如果在练拳前后就单独练习腹式呼吸运动,较易掌 握其呼吸方法;等到拳套练熟,一经指点,就容易把呼吸和动 作结合起来。
练拳前后单练腹式呼吸法(练气)介绍腹式逆呼吸法如 下:
气沉丹田法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 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双手自然下 垂,中指尖轻贴大腿中部;胁下可容一拳地位(肘不贴肋),头 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胸背部的肋肌自然地松沉, 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胸部宽舒,脐下腹部微觉充实。目 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脐下小脐部分),自觉心平气和, 姿势稳当,然后用意识引导腹肌、胸肌缓缓上升(但仍须松垂, 肩不可上耸),脊柱和肋骨有随着上升之意,同时缓缓将双手 向前方举起,肘腕微屈,肘尖下坠,手心向下,以中指领劲上 提,提至手与肩平;同时用鼻缓缓吸气,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 小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 (术语称作“吊挡”或“提肛”),略停一停。这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引导胸肋肌、背肌带动骨节下沉,同时双 手带弧形屈肘内收,缓缓下按于腹前,也是以中指领劲往下轻 按;同时,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使腹部脐上之 气部分呼出;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这是 一呼。
心要静,目光要照顾双手的起落,动作与呼吸要均匀协 调,逐步做到呼吸“悠、匀、细、缓”,动作轻松,速度均勻。
? 115 ?
这样反复练习数卜下。
这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与气功疗法的逆呼吸相同,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架式。在陈家沟老架、新架和赵堡新 架太极拳的发劲动作中,仅在单掌双掌或单拳前击时才配合 呼气,使横膈膜下降,腹内轻轻做下沉动作;而在整套动作过 程中,主要是当一呼一吸时,腹内轻轻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弧 形动作,来配合臂、腿左或右大小不等的缠丝劲。这种腹式呼 吸法我们可以称作丹田内转法。当每势定式时,腹内才轻轻做 下沉动作。因此,陈式太极拳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转”法与 “气沉丹田”法交互运用的。
后来从陈架发展的各种太极拳架式,都是臂、腿只做环形 或弧形,不做螺旋形,腹式呼吸仅为“气沉丹田”法,不与“丹田 内转”法相结合(腿法或步法上没有走弧形的仅为吴式,吴式 仅摆莲腿有弧形,这是便利学习者的一种改革)。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练法,肌肉骨节做弧形的旋转,外形 上臂、腿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动作,并根据学拳者功夫 的加深而逐步加圈,是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臂、腿只做弧形或 环形较为复杂难练。陈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 转”法与“气沉丹田”法相结合,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只采取 “气沉丹田”法,又是复杂难练的。
复杂难练,运动量当然大得多,不宜于患病者练。这也是 近五十年来杨式、吴式太极拳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 人、妇女以及体弱多病者爱好的理由所在。
陈式太极拳适于年轻力壮者练。为了继承陈式太极拳呼 吸法的特点,凡是初学陈式老架或新架太极拳的,在练拳前 后,应该还要练习“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
下面就简单介绍这种腹式呼吸的练法。
? 116 ?
“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结合的练法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 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头部虚领顶 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又要虚虚对准,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 地松沉。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轻贴于 左掌心之上,左大指轻贴于右拳虎口处,余四指轻贴于右腕骨 背之下,双手停于心口前,距离约4寸许;肘不贴肋,沉肩坠 肘,胸部宽舒,腹部放松而又微觉充实;两肩骨节微向前卷,使 背部的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头部虚领 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 足掌轻轻沉住;目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自觉心平气 和,姿势稳当。然后两腿分清虚实,把重心移在左腿,用意识引 导腹部内脏从左腰隙起轻轻做弧形向左上方旋转而上,双手 随着微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仍停于心口;同时配合缓缓吸气, 追随内脏的弧形动作,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 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如忍住粪便状,使气 聚于下丹田(在脐下中极穴),略停一停。这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将腹部内脏轻轻下沉,双手亦于胸前心 口下沉于脐前轻轻沉住;重心仍落于两腿,同时,肛门括约肌 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部分气体从鼻孔流出,部分气体似 感下沉于下丹田;部分气体似感流行于中丹田(脐部神阙穴); 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地外凸。这是一呼。
心要静,眼神要照顾双手的起落;身形要端正,不可摇摆 俯仰;呼吸要“悠、匀、细、缓”,呼吸与动作要协调。
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向右方内转下沉的方法用同 样的姿势,仅是方向相反。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数十下。全身 骨节和肌肉都参加活动,完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这种“以意调息”的腹式深呼吸法,有人称作“内练一口 气”,也称作“气功”或“内功”。通过横膈膜的不断起伏,内脏做 轻微的旋转和“按摩”运动,能够活泼内脏机制,加强气血循 环,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家、医学家在 实践中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疗病、延年的一种方法,也是极其 合乎科学的。
附带要提出的,肛门括约肌一紧一松(紧的时间短,松的 时间长),有助于治愈内痔,并能连带地作用于泌尿系统而防 治遗精病、便秘、小便频数。
拳套练熟后,可以按照“起吸落呼,合吸开呼”的拳式呼吸 的原则,使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如果感觉胸闷憋气, 必然是姿势有不正确的地方,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松,或是呼 吸跟动作不能配合均匀,必须加以调节。如仍调节得不舒服, 应该恢复自然呼吸,切勿勉强,以免发生流弊。
练习深呼吸运动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地产生“腹鸣”的 现象,特别在练拳套每一姿势到定式时和由定式变转时由于 腰胯的松沉和旋转,最易产生“腹鸣”。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 象,是练习内功拳到一定程度后的初步的内体感觉,是“以意 导气”、“气沉丹田’’的结果。练气功时产生腹鸣现象,要比练太 极拳来得早,这是练气功在一开始就“以意调息”的原故。腹鸣 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以意导气,增强了内肠蠕动,使腹内气体 相摩相荡所发出的声音,对内脏只会有好的作用。练太极拳时 有“腹鸣”应不以为奇,没有“腹鸣”也不要故意追求,要听其自 然。当然,因病而发生腹鸣,另当别论。
浏览8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