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呼吸自然来考察,就可以证明太极 拳是采用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的。开合虚实 与阴阳学说有关联,开合虚实由内动来支配,因此与经络学说 有关联,腹式呼吸则与导引吐纳之术有关联。
(?)腹式呼吸
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通过呼吸来调 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因而要求在练拳 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练拳时,在全身松静、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 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顺逆两 种。腹式顺呼吸的练法如下.?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气体 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许使力硬压。 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 起,胸廓也自然收缩(术语称作“提肛”或“吊裆”);随即缓缓从 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括约肌 自然随着呼气而放松,一呼一吸,毫不勉强。呼吸时肛门括约 肌随着一松一紧(松的时间比较长,紧的时间比较短),有助于 防治内痔、便秘和遗精等病症。通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 横膈膜一上一下,带动内脏做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促使各种 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强体质,对推手
的引劲和发劲技术也有极大关系。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是一开始就采取呼吸与动作自 然结合的。近来,随着太极拳的普遍发展,为便于教学大都采 用在拳套熟练后,再要求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这两 种教学方法,可按具体条件而定。
太极拳动怍轻松、柔和、沉着、灵活,可以使呼吸逐渐 做到有节律地“深、长、细、缓、匀”。动作熟练,呼吸顺遂 后,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为了保证配合身体代谢作 用强弱的需要,就必须使练习者能够进行不同强度的呼吸,使 在动作有快有慢时,呼吸也能适应而没有氧偾,不致因为速 度改变而引起气喘现象。
初练时只要在运动过程中感觉到呼吸畅利,也就够了。等 到动作熟练和正确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拳式变换速度有快 慢,幅度有大小,当然会产生不同强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 中也就自然地产生轻微的声音来辅助。这种辅助的声音,在 陈式、杨式中有“嘘、呵、哂、吹、呼”五音,在武式中有 “棚、业、噫、咳、呼、吭、呵、哈”八音。有了这种辅助声 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结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 由于有这种声音的辅助,使呼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而沉 着,使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灵,从而使肢体的活动 无形中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 发,推手时蓄发相变,蓄得足,便能发得巧。这种呼吸运动, 可以叫做“拳势呼吸”。
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自然。由于姿势和动作的 繁简不同,所以呼吸肌即有不同程度的张缩,从而产生种种 不同强度的自然呼吸。太极拳的练气功夫,就是要在这种不 同的自然呼吸基础上,顺应着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
? 97 ?
强度与深度。但这时如发现有胸闷憋气的现象,这是肢体某 一部分有鼓劲不放松的缘故,或者是有屏气而停止呼吸的毛 病,应即纠正检查。如经过纠正检查而还有此种现象,这是 呼吸运动调节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强度与深度未能顺循呼 吸自然而引起的,还应该从呼吸与动作的速度是否一致上来 检查纠正。
妇女在经期或怀孕期间,应该暂时停止腹式呼吸运动,? 用自然呼吸并降低运动量。
(二)开合虚实
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 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他把开合虚 实提到首要地位,并且说得很全面。
开和合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的
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那 么,不论练拳或推手都会降低其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 技术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统一的拳了。太极拳一直被 称作是“内功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与呼吸 必须配合,也就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练意”、 “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在内 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
开合着重在内部的变动,而不在于外部动作形态。内动 的开合,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运劲似抽丝”的作用,就 是所谓“劲由内换”或所谓“内气潜转”。开为伸展、放大, 合为缩敛、收小。太极拳的开合,由于动作螺旋,有沾连粘 随之意,故能开时不顶撞,合时不躲闪,尤能合我之力,分 彼之力。通过推手的长期训练,即能充分发挥“以轻制重”、 “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乘人之势,借人之力”的特 殊的技击方法。练习内外统一的开合时,应该揣摩“内不动, 外不发”这两句话。每一动作,都要求“始而意动,继而内 动,然后外动”。
动作开时内外??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串,周 身完整,浑然无间,转接要一气呵成,劲力集中到一点,并 能随时灵活变换。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在一开一合之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开中有合,合中有 开”,“开中有开,合中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乃是 “运劲似抽丝”的中心作用。太极拳的行气运劲,由腰脊主宰, 运用缠丝的螺旋形动作向着四梢去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 丹田的叫做“合”。试举手臂旋转动作来加以说明。太极拳以 外棚为开,内撮为合。棚劲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 地向前展伸或敛缩,搌劲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地 向后、向左或向右地粘化。捆劲是搌劲的反面。因此说外棚 为开,内摁为合。棚为顺缠,?嫖?娌??澳妗贝印八场倍?矗 相反相成。由于“运劲似抽丝”,胳膊合时由于动作的螺旋形, 肘以下已经向着开,等到胳膊开时,肘以下已经转为合。例 如搂膝拗步的定式为开,接做手挥琵琶时,将右手收回为合, 肘以下已经向着开,这是“合中有开”;右手再做半个圈向外 为开,肘以下已经向着合,这是“开中有合”;最后,手挥琵 琶势形成,双手左前右后合抱又成为合,但胸略内含,胸肌 扩大,成为外合内开,这是“合中有开”。“开中再开,合中 再合”,乃是开时继续延展伸长,合时继续收敛缩小,循环往 复,滔滔不绝。“开中再开”,在推手时表现为我愈进而愈长,
彼愈退而愈促,我连步赶进而得机得势。“合中再合”表现为 彼一再弧形进逼,我顺应动向一再粘化,继续弧形地收敛缩 小,我连步跃退而彼不及粘随,我还击的爆发力也越强。“开 中再开,合中再合”是太极拳功深后的高级技巧,它极为柔 活灵巧,螺旋形动作极为细微,“浑身柔软若无骨”而身形中 正不偏,“忽然放出都是手”。
太极拳名家在推手技术上能够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 人”的地步,主要在于运劲似螺旋的“劲由内换”,“内气潜 转”的内动,自己运劲的路线、方向、力点,里边先在变换, 处处跟对方的动作合拍,如胶粘物,但是意劲又处处走在对 方的前面,因此对方不易察觉。因为这种练法细致、高级,所 以不论应用在疗病保健上、增强体质上或提高技术上,效果 都比较好。太极拳所以能引人久练不辍,越练越趣味无穷,欲 罢不能,就在于意趣的一层深一层,没有止境。在太极拳已 经普遍开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太极拳的缎炼效果,现在似应 及时抓提高,首先是应该强调内动与外动结合,特别在拳套 熟练之后,要刻刻注意“内不动,外不发”两句话。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从意念上说,以手为例,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则右 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集中于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为 虚,这是两手的分清虚实。通过一段锻炼时间,在虚实已经 能分清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 以手为例,原来已经分清虚实的手再要求分清虚实,虚的手 要虚中有实,实的手要实中有虚。例如前推的手为实,向前 推出的一面为实,背面为虚。这种实中有虚,是为了把力量 集中于一点,不该用力处都要放松,贯彻处处用力经济的原 则。例如,在武式太极拳中,推出的一面为实,譬喻为刀口,
? 100 ?
背面为虚,譬喻为刀背,意为力点要集中在刀口上。后手为 虚,但是要求也有意念贯注其中。这种虚中有实,是为了平 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力更足。
太极拳每一动作就打一个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是在 变换的。以手为例,如果手划圈时上半圈为虚,那么下半圈 为实;如果内劲上棚为虚,那么下搌为实。这是一圈中的一 虚一实。在一虚一实之中,仍然要包含着“劲似松非松,将 展未展”,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推手中,一圈 之内,随时有无数虚实的灵活变换,阴变阳,阳变阴,似阴 非阴,似阳非阳,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古拳家用“全 身处处都太极”来阐明这种细微的变化。
腿部的分清虚实,不论前虚后实或前实后虚,也不论左 虚右实或左实右虚,都进一步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 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这样,才能使步法的变换灵活 迅速。初练太极拳时,步法要大虚大实地分清虚实,练拳稍 久,功夫纯熟后,由开展而渐趋紧凑时,虚足和实足的比例 要逐步缩小,例如从8比2到7比3、6比4等。虚实的距离 越短,变化就越灵活快速。这也是从大架子练到小架子,从 开展练到紧凑的步骤。古人把开合虚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 合、虚为阴,开、实为阳。阴变阳,阳变阴,“阴极阳生,阳 极阴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阴阳互为其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虚实要互相渗透,潜移默化,而且还要求 “忽现忽藏”,变化非常灵活。为了做到这点,内外上下,前 后左右都要求意气须换得灵。只有意和气变换得灵活,虚实 才能“忽现忽藏”。前辈太极拳家主张每站一势,要求能在 “八面支撑”的同时,也要求能“八面转换”,意念一转,则
周身全动;意念一动,眼神领先,故又说“一转眼,则周身 全动”。这些都是?虚实实,实实??的妙用。
虚实的变换,跟开合一样,也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 及外动,内外合一的,也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起中心作用。
开合虚实贯彻在太极拳的每一动作之中,随着动作的变 化,总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如果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手或两 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那么虚实的变换应该随着动作的开 合去变换,亦即开时为实,合时为虚。
开合虚实是渐变的,内外协调的
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由实变虚,由虚变实,是渐变的, 不是突变的。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速度等相 适应。这种渐变的练法,近乎静力性运动的练法,最能发展 耐力和力量,不但运动量极大,并且动作可以逐渐做到细腻 熨贴,内劲逐渐增强,柔中寓刚,全身沉着松静。
虚实不能像一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清虚实, 实际上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清虚 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拳论说:“紧要全在胸 中腰间运化”;“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一实”; “劲由内换”;‘‘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如果只有手足的虚 实,没有胸腹背部的虚实,那就没有内动来支配外动,那就 不是整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在技击上也就不可能“内动 不令人知”。另外也不能认为,单是一呼一吸的内动来配合四 肢运动,就算作是内功拳。这还是不全面的,因为呼吸仅利 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还缺乏 有意识地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内脏器官来进行活动, 因此还不能达到“一动内外全动”的要求。只有运劲似抽丝,
? 102 ?
意气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练法,才能使内 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一动无有不动”。
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隙的转换
太极拳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从。究竟以 哪一部位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 各部位的虚实使能纲举目张呢?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 出这个关键性的答案的。佚名氏的《十三势行工歌诀》说: “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武禹襄说:“主宰于 腰”。李亦畲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 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 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这些都清楚地 指出,全身各部分清虚实的总枢纽在于“腰隙”。有些拳书把 古典拳论中的“腰隙”改作“腰际”或“腰间”,这是不对的。 “腰隙”俗称“腰眼”,即左右两肾,中医把肾称作“性命之 原”,“真气之所从出”,认为“肾壮则精足气充”,神清目明。 陈鑫说:“中气何归?归于两肾”。郝月如在遗著里阐发了腰 隙转换虚实的练法,并说全身的总虚实在腰,其次在胸。他 说:“转换者,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左 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右腰眼微向上 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者 是也。”
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 即所谓步随身换。腰隙落实的一边,下边的腿也就落实,另一 边的虚腿也就迈步轻灵。虚腿并与实腿一侧的含胸有相吸相 系之意,虚腿才不致偏浮,所以李亦畲说:“上于两膊相系,下 于两腿相随。”但是腰隙转换的枢纽何在呢?在陈鑫的著作里 指出在于命门。他说:“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 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在佚名氏的《太极平准腰顶解》歌诀中,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形象地说出了腰部在脊柱命门穴 支配下两肾如车轮般地转换。凡手腿前去时,两肾先转换,气 沉丹田,命门穴微往后撑,腰裆劲往下松沉,故久练太极拳者, 带脉(腰部周围一圈)极为充实。
一吸一呼,膈肌升降,对重心稳定有关;腰隙的虚实转换, 对重心的移动有关。
胸的虚实转换是:锁骨往下松沉,用意来固定它,胸微内 含,逢腰隙下抽落实的一面时,上边的胸肌随着弧形松沉,外 往前合(武禹襄《身法十要》内称作“护腌”)。这样,随着腰隙转 换的分清虚实,左右胸肌在划弧松沉中也就分清了虚实。
腰隙和胸肌的分清虚实,仍然要贯彻“虚中有实,实中有 虚”的原则,虚的一面,有腾挪之意,不使偏浮;实的一面,以意 贯注,不使偏沉。胸的虚实管着两手,锁骨固定,左右胸肌交替 虚实(也是内部的折迭),就能支配两手的虚实变换(两手的变 换虚实也称作“折迭”,是由内动来支配的)。
①《扁鹊心书》云:“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原,本牢则不死。”中医经络 学说以正对脐后两肾中间腰椎处为命门穴,也有人把左右两肾称作命门,以为真 气从此出入。陈鑫《任脉督脉》论云:“打拳也是运其任督二脉,使之顺遂往来,循 环无间,也是调养血气。一呼一吸,任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 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水中火发,雪里开 花,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气功由肾而生t至静归于肾,一呼一 吸,真气出入,皆本于此。……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阳气一静一 周身;即心之一念动,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阴气一周身。所谓运气者即此,但使无 间断而已。……志藏于肾,而机先发于心,心机一动,志即帅命门之真阳从之。至 干动极生静,心气一降,志即帅气归于丹田。……气必归于丹田者,盖丹田生气之 原,不归于此,则下势之动,气必渐竭而运动无力矣。故必归之于此”;又说“命脉 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 二气变易亦无定”;“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
1.开合虚实与呼吸的自然结合
练太级拳和推手一样,都是合和虚是蓄、吸,开和实是发、 呼。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一开一合,就 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 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就是由实 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 进、俯、落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实上讲,就是由虚逐渐变为 实时,也应该呼气。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乃 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才主 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快速动作。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 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 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负于俄顷。所以,王宗岳主张“动急 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陈鑫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迅”。古典 太极拳论是从来没有主张过速度绝对均?虻亩土斗椒ǖ摹!霸 劲似抽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刚速的 一面,原来是极为辩证的。老架太极拳套路中有缓慢柔和的套 路,也有快速刚脆的套路,主要为适应技击性的发展。但初学 时,练拳速度要?颍?撇≌吡肥币?阂?龋?橇硗庖换厥隆
试举杨式“搬拦捶”动作后面的“如封似闭”这一式子,来 说明动作和呼吸的结合。第一动当右捶回收变掌、身渐后坐、 两掌左右分开斜上举时,从形态上说,这个动作通常叫做合、 屈或退,从虚实上说,乃是由实逐渐变虚^这时应该吸气,小腹 内收,这是“蓄势”。第二动当两掌随身前坐而前按时,通常叫 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诙呼气,
内部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似乎经小腹两角折向前 而斜上射出,配合上肢的弧形交叉集中于一点,劲往前微向斜 上发出。小腹外突,这是“发劲”。这就是一合一开,一虚一实, 一蓄一发,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第一动是合、虚、蓄、吸,第二 动是开、实、发、呼。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也就是胸部大小 肌的“折迭”(配合外部的动作)。
腰部的转换(详见前章)与形态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 步法转换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讲解 “折迭”和“转换”,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也就 不是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太极拳的棚劲最为重要,它是富于韧性和弹性的一种劲, 螺旋式的伸缩进退,决不可丢失棚劲。凡屈退的动作,弧形旋 转走化,棚劲也决不可?G失,否则成为软弱无力的虚弱,光知 道“虚”而不懂得“虚中有实”。没有挪劲的走化动作,推手时容 易被对方压扁而破坏身法。拳论所说的“松开我劲弗使屈”、 “劲似松非松”,就是虚中有实的妙用。凡伸进的动作,即使看 似直线而去,而内劲也是螺旋式地前进,极为缠绵曲折,不柔 不刚,若有若无,“将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 这是实中有虚的妙用。久久练去,自然能够轻灵沉着兼而有 之,外似棉花,内似钢条,变化非常灵活迅速。
2.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合乎人体生理规律
拿上述的“如封似闭”例子来说,当第一动右捶回收变掌 时,肢体方面要松屈,意念上是由实逐渐变虚,由于身体逐渐 后坐,小腹内收,胸肋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地徐徐扩张,横 膈膜上升,因此胸腔容积随之增大,这是必然要吸气的。在这 点上说也是合中有开,因为其中有缩小,也有扩大。当第二动 两掌前按时,意念上是由虚逐渐变实,由于肢体逐渐向前伸
张,胸胁腹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地舒缓下沉,横膈膜下沉, 胸腔容积随之减小,这时也就必然要呼气。在这点上说也是开 中有合,因为其中有扩大,也有缩小。拳论指出:“开合原无定, 屈伸势相连。”所以练太极拳时,自始至终每个动作都要与呼 吸有节奏地、自然地结合。
“开呼合吸”与“开吸合呼”
本书说的“?院艉衔?保???莸氖抢钜囝吹摹段遄志鳌分 的“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某些太极拳著作则说成为“开 吸合呼”。看来似乎矛盾,实际上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 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
开呼合吸——是以内动外发为开合的标准。内动为合 (吸),外发为开(呼)。屈、退、仰、起等使内动的动作为合(呼); 反之,伸、进、俯、落等使外发的动作为开(呼)。
开吸合呼——是以胸廓的扩张与否为开合的概念。胸廓 扩张为开,反之为合。使胸廓扩张的如屈、退、仰、起等动作为 ??吸);反之,使胸廓缩小的如伸、进、俯、落等动作为合(呼)。
太极拳与推手相辅而行的,练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 拳。推手时必然是开、实、发为呼气,合、?、蓄为吸气的,因此 本书采用了“开呼合吸”的术语。
开合虚实与呼吸在走架推手上是一致的
练太级拳套路时,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跟双人 推手时是一致的。在推手上“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 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呼吸通灵,周身无间”。推手技 巧熟练到择种地步,搭手时,四面八方,任何角度,都能蓄能 发,“绝不用力,哈之即出”。这是“以意行气”,不是“以力使 气”。推手时如果要牵动对方重心,不论在任何?院系淖耸葡拢 都须用短促的一吸,将对方重心牵动,“若物将掀起”。这是突
? 107 *
然的一合、一蓄,生理上自然地来一个短吸。接着突然放劲时, 全身劲向下沉而澎涨,内劲上翻而弧形地微向上而往前上直 射(“发劲似放箭”),乘对方重心不稳而放劲。这是突然地一 开、一发,生理上自然地来一个短呼。由于速度快,鼻呼吸不够 用,须有声音来帮助〔详见本章第九节(一)〕。
根据上述理论,连同其它的对立名词,可列表如下:
合?屈退起仰来入蓄收化引吸阖柔阴 开实伸进落俯往出发放打击呼辟刚阳传统太极拳套路在编排上呼吸与动作是协调的
合?屈退起仰来入蓄收化引吸阖柔阴 开实伸进落俯往出发放打击呼辟刚阳
太极拳各派的产生,都是前辈太极拳家继承上一代的传 统,经过勤学苦练,融会贯通_之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推 陈出新的,是不断精心冶炼凝铸而逐步形成为别具风格的派 别,都经过学习、消化、吸收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内容、 形式,到创作方法,有它本身一套规律和特点。太极拳运动的 核心是螺旋式、抽丝式的运劲,一动无有不动,意识、呼吸和动 作三者结合。拳式呼吸,亦即在意识指导下呼吸与动作一致, 有助于增强内脏器官机能和发挥技击作用。这是传统太极拳 套路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持点。
根据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的原则来检查各式传 统太极拳套路(如陈、杨、武、吴、孙等架式),整个套路每一动 作都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吸一呼的,证明这些传统太极 拳套路都是经过精心编排,一再修订得没有多余动作而最后 定型的,当然,如果练走了样,或是不懂得每一动作的开合虚 实与呼吸自然结合的道理,任意添加一个吸或呼的动作进去, 那么,这个姿势的整个动作练起来就不可能使呼吸与动作正 常地结合。因为两个呼的或是两个吸的动作连在一起,就要用 一个短呼或一个短吸来加以调节了,结果只好强调呼吸归呼 吸、动作归动作的所谓“自然呼吸”了。从而技击方法上的连续 性也势必被破坏了。动作中加上一些花招(不应有的多余动 作),同样会破坏拳式呼吸。
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 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应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 结合,不应拘泥执著,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 (练习整套拳式从头至尾都要求结合拳势呼吸是不必要的,并 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勉强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 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长、细、?颉⒒海?翘???故胶粑?ǖ闹饕? 容,但都应力求自然,不能故意做作,那才有利而无流弊。
总的来说,开合是姿势上的现象(由内动而形于外),虚实 是内劲的轻和沉的现象,呼吸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三者密切 而自然结合,构成了太极拳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一套完整 的锻炼方法。
浏览8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