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九、四字密诀|太极拳研究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



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马印书抄本亦有此诀,不言出谁手。廉让堂本据禹襄孙莱绪所撰行 略,言其祖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是此诀乃禹襄所作也。



)0留馨附考:《四字密诀》拳理高妙,境界在亦畲《撒放密诀》之上, 亦畲于1881年写给郝和的《太极拳谱》,备载禹襄拳论,禹襄卒于1880 年,武、李以姻亲而谊属师生,同居一乡,此诀若为禹襄所作,决无不收 之理,故此诀当非禹襄作品。马同文抄谱为亦畲1867年之谱,《五字诀》 后有《一字诀》“敷”一则,其时亦畲详味其意,加以赞叹,若其后亦畲衍 为《四字密诀》,亦无不收入写贻郝和本之理,故此诀亦非亦畲作品。或 系武、李子弟所作。亦畲长弟承纶,字启轩,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拳 技仅亚于亦畲,亦有写作此诀之可能。但亦畲卒于1892年,亦有写作此 诀之可能。特为抉出,以待续考。



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 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 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 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 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 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 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 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O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 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 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 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3 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 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I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 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 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 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叫,便不得力,其病 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 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 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 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日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 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 则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 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日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 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 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 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 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日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 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 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 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 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 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 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 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 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马印书抄本,首题太极小序,末题丁卯端阳日亦畲李氏识。亦畲有 生之年,只逢一丁卯,则此序初稿当作于1867年(同治六年)。初稿首 句,作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武莱绪述其祖禹襄行略,谓太极拳自武当 张三丰,善者代不乏人。徐震《太极拳考信录》辩之曰,莱绪谓(太极拳) 传自张三丰,与李亦畲说显相背驰。李氏先于莱绪数十年,犹闻陈武两 家之传述;莱绪此文作于近年,当杨派太极拳盛行之后,附会神仙复为 人情所乐从。故虽武氏子孙,亦不求其端,不考其实,于流俗盛传之语, 直袭用而不疑矣。按武延绪撰李公兄弟“家传”,亦谓河南陈某善是术, 得宋张三丰之传。莱绪、延绪幼受读于禹襄,禹襄较亦畲为前,卒岁月虽 不可考,行略作于李公兄弟家传之前,则可以断言。《太极拳考信录》成 于1936年。谓莱绪此文作于近年,亦不求其端,不考其实之说。予推定 亦畲、莱绪、延绪三人同说,皆闻自禹襄。徐氏指莱绪之说与亦畲背驰, 盖据廉让堂与郝和藏本后改之序,而未见马印书抄本小序也。禄禅出身 僮仆,无能臆造张三丰。禹襄fl?贡生,博览书史,若太极拳之附会张三 丰,不出于禹襄,禄禅、亦畲、莱绪、延绪之说岂能尽同。亦畲、启轩昆季, 皆有声庠序,俱学拳于禹襄。启轩精考订,弟兄切磋拳艺,故亦畲始取禹 襄附会之说,而终改之。莱绪、延绪闻之其祖,不明附会,乃以之入禹襄 行略及李公兄弟家传。永年西乡何营村文生陈秀峰,禄禅子班侯门人 也。其太极拳谱全文之首有曰:“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 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予断此为禹襄初文以授禄禅者。后来杨氏传 流北京之谱不一其处,无在谱首者,皆书后人改移。



予于1930年,在北平厂肆得王宗岳《阴符枪谱》与杨氏《太极拳谱》 合抄本。后一年,赴温县访求太极拳史料,除《打手歌》夕卜,余皆不见于陈 沟、赵堡镇。遂转而研究杨氏此谱来历。最初觅得同治河南省旧图之有 陆路官道者,以寻禄禅往来永年温县之迹。考得禄禅往来,毋须绕道黄 河之南,故断此谱必非得于汴洛。陈沟、赵堡、王坊垮三处复无王宗岳传



拳之说,遂测想此谱在北平发见,或流传其地后,为杨氏所得;又以杨系 ] 太极拳诸书附会为内家拳,从练法、打法、名色拳称之异,断谱中张三丰 j 遗论,系标取内家拳文献而来。以其中一篇标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论》,: 故断张三丰遗论之文出于王宗岳手。其后李福荫《廉让堂本太极拳谱》、I 徐震《太极拳谱理董》、《太极拳谱辨伪合编》及《太极拳考信录》出版,并 j 获交郝少如得睹其祖郝和所藏李亦畲写本太极拳谱,其父月如违录本 j 有亦畲跋之太极拳谱,并参证马印书抄自姨丈亦畲太极拳谱,以及在温 I 县调查所得,始能会通此谱来历、授受、衍变、附会之由来,旧说亦赖以] 订正。然前后费时已廿余载,跋涉凡几千里矣。求知虽难,而辟伪存真之I 愿终得而偿,今取旧作短文,略加修订,以就正于研究此谱者。



《太极拳考信录》云,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于“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下,w 继以后传至河南陈家沟,此明明王传陈,非陈传王也。又云,李亦畲言王 传于陈,岂能臆造,自必闻之其舅武禹襄。武氏亦岂能臆造,则必闻之陈 清萍;杨禄禅亦必闻此说于陈沟。故于王宗岳为太极拳先师之说无异 议。按王宗岳为太极拳先师之说,予从无异议。所异议者,太极拳始自宋 张三丰及王传陈耳。1930年,予辨内家拳、太极拳皆非张三丰创始之说 出,同年出版之徐氏《国技论略》犹主张所谓太极拳者,创自武当丹士张 三丰也。1922年《山东国术半月刊》周年纪念号发表徐氏函一通,谓予 于考据一道,虽略有所解,亦非新轮老手,故鲁莽灭裂,每至出于武断, 观彼所作之《少林武当考》及《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后附录之“太极拳源 流考”一篇可以概见。在旧社会,予之“鲁莽灭裂”,几不免于招祸。否定 达摩为少林武术之祖,当时翕然无异说;否定张三丰为太极拳之祖,当 时险道不测,虽有自知之明,而不能勇于自制,徐氏可谓旁观者清矣。予 祖贫农,家遗田亩,二叔兼业理发,苟活于农村之间。父业缝工,转徙来 沪,娶吾母年逾而立。予十余龄失学,考据一道,初未敢望,徐氏谓予略 有所解,诚哉其言!然武断张三丰非太极拳之祖,徐氏阐之于《太极拳考 信录》,今成为信史,武断而有所本故也。今再就徐氏王传于陈之说辨 之,以奉教于高明,请恕其不自量。



清萍之太极拳传于赵堡王埼土当,予在陈沟时,三处拳家均相过从, 访问王谱,了不可得。武氏之谱非得诸清萍。谓王传于陈,武氏必闻之清 萍,其证何在?此亦畲之说不足为据者一也。太极拳谱武氏得于舞阳县 盐店,非亲得诸王宗岳,亦非得诸陈清萍,有亦畲跋可证。武氏初未闻之 王宗岳,亦未闻之陈清萍,明明为亦畲写小序时臆测之辞,而徐氏信之, 此其说之不足为据者二也。杨氏谱得于武氏,王传于陈,谓禄禅亦必闻 此说于陈沟。以武、杨传谱一事观之,不如谓杨闻于武反有佐证。徐氏悬 揣其闻于陈沟,陈沟无王谱,亦无王传于陈之说,此其说之不足据者三 也。陈沟不见王谱,仅见四句及六句之《打手歌》各一首,前文已辨之,兹 从略。陈长兴生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太极拳为其父秉旺所传,陈 氏家谱有题记可考。苟予所断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及其后宗岳居汴 洛时得太极拳之传,若别无他让推翻予说,则王传于陈更不足信矣。陈 沟(?)堂本,附陈鑫笔记一则,谓蒋发乾隆时人,其九世祖陈奏庭为康熙 时人,戒村人不得再言蒋发为奏庭之师。予在陈沟时,见陈氏宗祠有遗 像一幅,旁立持偃月刀者,村人云即蒋发。并云蒋为李际遇部将。果如村 人所言,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陈鑫言蒋发乾隆时人,反不合于画 像。杨系太极拳书谓蒋发为陈长兴师,不合于陈氏家谱题记。《太极考信 录》据其师郝月如之说,云太极拳系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氏。依徐氏 逻辑言之,其说必月如闻诸其父郝和,郝和闻诸其师亦畲,亦畲闻诸舅 父武禹襄,禹襄闻诸其师陈清萍。赵堡、王坊垮无王谱之传,谓禹襄闻诸 清萍无证;谓清萍闻诸王宗岳,谓清萍闻诸其师,其师闻诸王宗岳则更 无证。则月如所言当出编造,以为王传于陈作根据耳。予对史料,无论口 传,必考订定其取舍。如杨系太极拳书言,耿信、纪信为陈长兴子。陈氏 家谱,长兴有子五人,长曰耕芝,二曰耕田,三曰耕森,四曰耕云,五曰耕 礼。家谱注耕云为拳手,故断“耿信”为“耕云”之误。陈季段为有恒子。家 谱注季段为神手,故断“纪信"为“季姓”之误,非长兴子。长兴及长兴之 子若孙,三代与李氏为姻亲,禄禅十龄左右被鬻至陈沟,故不取李百魁 同去之说,推定其为长兴弟子不误。杨班侯殁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 寿五十六岁。或言班侯六十岁,犹有踏雪无痕功夫,且为亲目所见,将谁 信之。至于王宗岳,徐氏《国技论略》初言宗岳传温州陈州同,又授河南 蒋发,蒋发传陈家沟陈长兴,是以宗岳为明嘉靖间人,兼为内家拳先师 矣。《太极拳考信录》始依予《王宗岳考》一文改订前说。然于宗岳之授蒋 发,蒋发传陈,犹持旧论,谓据陈鑫之说。陈只言蒋发为乾隆时人,不言 宗岳授蒋发,蒋发传陈也。谓据许宠厚之说,许虽言王宗岳传河南蒋发, 蒋发传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即或其言闻诸杨氏,若杨氏闻诸陈沟,何以 陈沟只言蒋发为乾隆时人,不言宗岳授蒋发,蒋发传陈长兴。谓据郝月 如之说,则月如虽言宗岳传蒋,即或其言闻诸郝和,郝和闻诸李亦畲,亦 畲闻诸武禹襄,禹襄未亲见王宗岳及蒋发。这就使陈沟传说有蒋发其 人,乃禹襄得谱于舞阳后编造。况武、李太极拳著作无一言及蒋发。李亦 畲小序何以在“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下,不接说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 兴,而接说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呼?自许宠厚之说出,始十口相传。 苟徐氏信此无以立证之十口相传,或持“事虽无考,理不外是”之论,予 复何说。



郝和藏本首题“太极拳小序”,末题“光绪辛巳仲秋念六日亦畲氏谨 识气较廉让堂本末题晚一年,从知郝和藏本乃最后定本。亦畲亲写三 本,一本自留,余二本交启轩,郝和。





浏览5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