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十、缠丝劲运转的经络路线|太极拳研究





根据《陈氏太极拳汇宗》陈鑫著作部分,手与腿的缠丝劲 有顺和逆之分,凡是顺缠劲都是从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 逆缠劲都是从背侧腰隙开始,并且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 穴位。作者试验了陈鑫提供的练法,认为顺缠从腹侧腰隙开 始,逆缠从背侧腰隙开始,是对腰隙锻炼较为全面的方法,是 可以采取的(一般练法腰隙的抽换只从两腹侧开始)。但是经 络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为太极拳缠丝劲的练法是要 “行气运劲无微不到”,气血流转贯注,对三阴三阳的经络系 统,无所偏倚。如果注意了运转经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 求剑之弊。



为了介绍一种新的练法,供爱好太极拳而又通晓经络学 说者的研究和参考,故仍将陈鑫的主张归纳如下。



手顺缠劲:(从实腿的腹侧腰隙起,里往外缠为顺缠)



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达肩井,向肩颛;下 行至青灵、少海,经上廉、下廉,达阳池,注五指,或由阳池向大 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里转小指肚,依次贯注于无名指、 中指、食指、大指肚。指向前合,劲贯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逢 虚腿一面的手顺缠时,内劲也由实腿的腰隙起,斜行至虚腿一 面的日月而运转。



手逆缠劲:(从实腿的背侧腰隙起,外往里缠为逆缠)



内劲由实腿的背侧腰隙起,上循背后膏肓、魄户、附分逆 行而上至肩颗,经消源、清冷渊,达少海,向上廉,经支沟、阳 池,至大指掌,分注五指肚。逢虚腿一面的手逆缠时,内劲仍由 实腿的背后腰隙起,斜行至虚腿一面的背侧;随即上行至膏肓 而运转。



手的顺缠、逆缠,有一顺一逆(右顺左逆和左顺右逆)、双 顺、双逆之分,错综复杂,因势而异。左右手同时运行,不分先 后。



运转时须以意轻轻运行,不可着力,不可使气,着力使气 则犯硬,甚至有流弊。动作越轻缓越好,能轻缓可以揣摩所运 之劲从何处而起,到何处而止,柔顺中正,呼吸不促,气血通行 无滞。



成势时,手臂微向前合,微屈不直;不可过,过则无蓄势, 不能滔滔不绝,气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屈,太屈为不 及,不及则手臂成直角无劲挪。内劲须得其中,姿势也须得其 中。



手在运转时,中指领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节骈 并,指尖向手背微弯,劲由掌根透于指尖,指方有劲。运转时小 指拥无名指,无名指拥中指,中指拥食指。大指尖亦微向后弯, 虎口要圆。



腿顺缠劲:(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



内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 !下斜缠至足跟(大钟穴),分注五趾肚。



: 腿逆缠劲:足平实踏地,足趾与足跟用意沉住,中间涌泉



j穴要虚,随着下缠劲,其劲如缠入地下,使有盘根错节之意;膝 :以上两大股用精神贯注,有腾挪之意,则桩步愈练愈稳固而又 轻灵善变。



手足一齐运动,中间胸腹随之运转,不分先后,必如此运, 方能一气贯通,上下相随。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



(七)通三关 太极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与静坐功、气功的身法



是一致的。练太极拳时,脊柱节节松沉,随着动作的开合,会阴



间的裆劲有上翻之意,百会穴虚领顶劲,而气往下沉,内气沿



任督二脉自然流转,用功日久后,可使任脉和督脉自然接通。 因此,气功中的“通三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在太极



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通三关”应从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着意追求。通了“三 关”,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觉。但不必妄求,否则极易发生流 弊。在陈式太极拳中,“通三关”的练法举例也有特定的姿势。 在这种拳式中,任督二脉可以用意交互运接。试举陈鑫阐明的 “闪通背”一式来加以说明,供大家参考。当头与肩往下栽时, 臀部往上一挑,则督脉由会阴起,从长强穴逆行而上,过百会 以至人中,任晖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会阴,是引阳入阴,绕 行一周。右手从裆下向上引时,任脉即从会阴起,由丹田逆行 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接住,从人中 逆行过前顶后顶,由哑门、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入会阴, 是由阴附阳,绕行又一圈。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后,右手从下上 引,则督脉又自会阴经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穴,其时 督脉上运已半圈;待下一势以掩手肱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 至人中,任脉接住,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复入会阴,是已经绕 行三周。闪通背一势,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



(八)一身备五弓



在陈、武两式太极拳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 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向无文字记载,今试综合说明其具体 操作方法如后。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 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静如山岳,动若江 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仅在陈式中见有“身似弓身劲如 箭”的记载。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①始终以意贯注,中定 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往后撑。阍门(颈椎第一节)和 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吸之势(武式的 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颈椎为弓梢之一,较陈式主张的阍门穴 的调节动度为小)。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 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 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 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足弓备,则膝节有 力而微前挺,不可过足尖,胯骨松沉而后撑,臀部与足跟齐,臀



; ① 命门:张隐庵曰:“督脉循阴器之下,从后臀贯脊在十四椎之间。从命门



j 而入内属肾,盖命门乃督脉所入之门,故越人以右肾名为'命门',谓督脉主阳而 ]? 右肾属火也。两肾中间之命门穴,在十四椎下,前与脐平对。”《类经附翼》:“真阴



真阳皆藏于肾。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 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 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明末医家赵养揆《医贯》:“命门为十二 「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 j不行矣”;命门“上行夹脊注脑中为髓海,内注五脏六腑。”



T.



部之劲要贯到足跟,足跟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 相随。“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 匀称;这样就能做到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易以腰为轴,上于两臂! 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每站一式,须 检查是否五弓俱备,是否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



五弓合一是内外整体劲练法的一种。练拳或推手,一动势如 能时时处处五弓俱备,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





浏览5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