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十一、内劲|太极拳研究





顾名思义,内劲是蕴于内的一种劲。内劲这一名称,开始 见于陈鑫的拳论,他对内劲的实质和运行作了解释。杨澄甫在 《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内劲,他认为用时显有力,不用时无 力的,是外面的浮劲,最易被引动,而太极拳所需要的是内劲, 不是浮劲。关于太极拳内劲,陈鑫认为是这样的:以意行气,轻 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 四梢(两手尖、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 渐产生一种棉软而又沉重,卜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 夫越深,内劲的员量越高。杨澄甫也说:“若不用力而用意,意 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 停滞,久久练习,则是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云'极柔软,然 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里裹铁,分量极 沉。”这种内劲是轻沉兼备,不柔不刚,急应缓随,虚实变化极 为灵活。武禹襄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 钢,无坚不摧”,指的也是内劲的锻炼。



太极拳的圆形动作是螺旋形地完成的,其内劲是潜移默 化地在螺旋式地旋转的,像水银似地流动,极为快速,在外形



? 84 ?



上看,极为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着而不涉于呆滞,富有缠绵 曲折的意趣。推手时如果没有这种内劲,是不可能将对方引之 使来,不得不来;放之使去,不得不去的。郝少如曾说:“内劲初 F *



无定向,随人所动始有定向;如果内劲预先有往左往右、往上 往下、往前往后之形,即犯偏沉之病」'这是说内劲须因敌变化 中正不偏;太极拳家所以把这种劲称为内劲,正是由于劲蓄于 内,不露于外,刚柔混于无迹。



太极拳之所以需要有这种内劲,是和推手的实践有关。推 手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浑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 能极坚刚”、“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内劲,就很难引动对 方,放劲干脆,相反的容易被对方所引动。没有充足的内劲,出 手没有威力,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好,想引动对方不能起作 用,想化动对方劲又容易被压扁而身法被破坏。陈鑫指出:“气 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 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 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他又说到内劲是无定 向而又有定向的,内劲是“至柔至刚”、“刚柔兼至而浑于无 迹气灵活善变的,“善变无形并无穷,无穷功夫在百练,不疾而 速得真宰,如此方称太极拳气沾连粘随的缠丝劲是推手的灵 魂,但必须有内劲作为统帅,方能起到“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 法为万"的作用。



学习太极拳后,以意轻轻运动身肢,逐渐祛除僵劲,用功 日久,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手臂也渐觉绵软膨胀,以至不 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这是开始换劲的阶 段暹“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加功夫,手前按时指尖觉 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内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中似有气流在灵 活快速地缠绕,才算开始打通了“运劲无微不到”的大门O



至于内劲运转时的轻重、刚柔、快慢、虚实,应该是忽隐忽: 现的,要靠练者细心体会,灵活运用。每势的起承转合(发势为i 起、接笋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做得怎样,是否做到了着 着贯串(势与势间,似停非停之际,内劲渐充,精神团聚,下势" 自生,谓之着着贯串),节节松开(周身骨节松开,虚虚对准笼j 住,以意贯气于其中,自然周身劲整而灵活,谓之节节松开),j 以及是否做到了处处合住(合者,一势既成,合其全体之神,四 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合住)等等,这不但要求认真揣摩, 并且要多作观摩,多请教有经验的人,才能进步较快,而不致: 在锻炼过程中走弯路,甚至发生流弊。





浏览3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