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养生


三、两腿屈膝下蹲|太极拳养生





同时沉肩垂 肘;两手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舒 指展掌;目视前下方。动作时呼气; 用意行气沉于丹田。(图6-22)



(8)重心移向左腿,右脚跟提 起,上体微向右转;两手臂边抱边 开,两手略低于肩,相距宽于肩;目 视右前方。手臂要有“开中寓合” “合中寓开”的意识,产生搠的内劲。 (图 6-23)



(9)右脚向前迈半步,脚跟着 地,脚尖翘起,右膝微屈;同时两手 臂微屈向右胸前相合,右手指尖同鼻



高,左掌在右肘内下方;目视右掌方向。如同右琵琶式,此为 “虚步桩”右势”。(图6-24)






太H "生



3 ~~ ~



左右势反复交替进行练习,收势时,还原成两脚平行开立 与肩同宽,身体中正自然,两手臂松垂,指尖轻附两腿外侧; 目视前方。(图 6-25、6-26、6-27 )






图 6-25图 6-25图 6-26图 6-26图 6-27图 6-27



图 6-25



图 6-25



图 6-26



图 6-26



图 6-27



图 6-27



【要求】头颈端正,下颌微收,沉肩垂肘,含胸舒背,上 体中正,松腹敛臀。前掌与前脚尖、鼻尖三尖相对;肩、肘、 手与胯、膝、足均一一相合。精神集中,用意领气,吸气贴于 脊背;呼气沉于丹田,意气运转须转换灵活。周身务求自然舒 松,不用拙力,两腋虚空,两臂用意内合。



【目的】每次练习不论时间长短,均要持之以恒,领悟意、 气、形的协调配合;气贴背,敛人脊骨,力由脊发,步随身 换。久练之后,对周身内劲及腰腿功夫的增长,都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此功法含有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前进、后退、左顾、右



iRfM £KB?KB3HjKB^



盼、中定以及攻守等势,所以在太极拳桩功练习中极为重要, 亦称太极拳的“技击桩”。此势定为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中两 人搭手的“预备”姿势。



第三节太极拳步法的操代要来



步法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没有步法就没有根 基。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即腿部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 劲力发动的根源。腿部姿势的好坏关系到全身姿势是否正确、 动作是否稳健、呼吸是否顺遂和劲力是否完整。“脚打七分手 打三”,说明腿脚比手臂的作用重要得多。所以太极拳锻炼时 应注意把劲沉于脚底,凡胯的进与退、左右的旋转都必须用脚 底的蹬地劲,以及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 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再通过两胯传到全身,实质也是节 节贯穿。以野马分鬃为例,力的传导通过脚一膝一腰一躯干一 肩一肘一手,这样练习越久,身体越来越放松、轻灵顺达。打 太极拳还要求两腿进退转换虚实分明、稳健轻灵。除此之外, 对太极拳做进步与退步的专门练习时,要求先采用高架,两手 交叉扶腹或双手背于腰后,落脚在运动直线的45。夹角处。随 着动作的熟练,可慢慢采用低架,同时迈步要如猫行,做到轻 灵、缓慢、柔和、匀速。



步法操作与身法操作其实有紧密的联系,由步法的连贯上 升到腰脊的连贯是太极拳操作的整体需要。当劲起于脚跟,通 过踝关节,环绕着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旋转上升, 环绕大腿到胯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是谓下半身的节



太极■内生



节贯串。这说明所谓贯串,不仅在关节上动,而且应使整个腿 环绕上升而动。若不经过大小腿而单由踝、膝、胯等关节动, 则属于由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动,这是一种“零断劲”。因此, 只要经过大小腿而上升的劲,才是真正的“贯串劲”。



主要步法:



(1)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见搬拦捶)



(2 )退步:前脚后退一步。(见倒卷肱)



(3 )撤步:前脚或后脚后退半步。(见退步跨虎)



(4)进步:两脚连续前移各一步。(见进步搬拦捶)



(5)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见手挥琵琶)



(6)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见云手)



(7)盖步:一脚向支撑脚前横落。(见转身拍脚)



(8)摆步:上步落脚时脚尖外摆,与后脚成八字形。(见 进步搬拦捶、转身摆莲)



(9)扣步:上步落脚时脚尖内扣,与后脚成八字形。(见 转身大捋)□



(10)碾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 作轴,脚跟外展。(见转身推掌)





浏览6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