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成套拳式,在习惯上,叫做“架子”。盘架子就是 打拳的意思。由干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武术,不但 流传下来的式子有好几种,而且同一种式子,由同一位老师传 授,到造诣较深的时候,各个人也不会在式子的“神似”上或 者“形似”上完全一致。这同学习书法一样,初学时,对于任 何字体总是力求形似,到后来有了形似的底子,再根据自己的 心得和爱好专在神似上求发展,日久自然要变样了。盘架子也 是如此。其次,太极拳的架子,还可以根据学拳人自己身体的 强弱或者要求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一种架子都可以 分作大中小三种姿势来练:大架子可以往小里练,也可以把架 子练得更大些;小架子可以往大里练,也可以把架子练得g小 些。总之,要先往大里练,然后再往小里练,“十三势行功心 解”里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盘架子也不能例外,但架 子的大小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关,架子较大运动量也较大,架子 较小运动量也较小,故七面所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对身体 较弱的练拳人来说,是并不相宜的,在初学时,务须量力而行, 不可勉强。
盘架子本来也是一种练习技击的东西,所以在某些书里提 到拳式上的用法,本章以说明太极拳的运动方法为主,所以 、‘
面所说的法则只是根据健身运动的要求而写的。其实,太极拳 的技击功夫和健身效果,原是同一个方法下的两个产物,如果 在意识上把每一个动作都看做技击方法,当然可以增进技击功 夫,但同时也并不会减低它的健身效果。如果意识作用专注在 健身方面,自然可以得到更显著或者更充分的健身效果;但在 无形中也有培养技击基础的作用,不过在没有研究技击方法以 前,并不是人人都能运用这种基础的。
以上是初学太极拳者首先应当认识清楚的两个要点。下面 根据作者的见解,分做三个阶段,来说明盘架子的法则。
第一阶段
初学太极拳者,不问他先前有没有练过其他武术,在最初 的阶段里,最好不要把太极拳的种种要点一下子就全部吸收到 各个拳式或者整套架子里去,免得顾此失彼,反而收获不大,所 以作者只提出下面四个要点,作为盘架子的初期法则。
(一)轻:拳论中所说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是太 极拳已经练熟以后的标准,初学者应当先从“轻”字入手,不 必急于求“灵”。根据经验:凡是练过其他武术者,虽然身手比 较灵活,但因为在动作上已经用惯大力,大多是灵有余而轻不 足。至于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也多半是学灵容易而 学轻较难。作者初学太极拳时心里想着“打拳必须用力”的想 法,总是注意灵而不注意轻。后来明白了太极拳的待点,才把 这个想法扭转过来。须知太极拳的练法,主要是从精神上去养 成感觉灵敏,并不是专从动作上去追求身手灵活。前者用力少 而后者用力多。用力过大对敏感有一定影响(例如两臂相击,用 力握拳,可以减少痛感)。因此,在初学时,应当先在用力越少
越好的轻字上多下功夫,不妨把动作的灵活放在次要地位,等 到“轻”字有了基础再去练“灵”字,决不嫌晚。拳论中所说 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虽然不是完全从 “轻”宇巾得来,但“轻”字是练成这种灵敏功夫的入门阶梯. 同时还应当知道:练好轻动作只是为以后练功打下基础(不要 把基础当做目的 >,一则可以在动作的轻重上,减少注意而听任 自然,二则在兼练沉着功夫的时候也不致妄动拙劲而误入歧途。
(二)慢: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动作要慢,但是不是越慢越 好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拳论里既说“一举动,周 身倶要轻灵”,又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见太极拳 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在“十三势行功心解”里还说“精神能 提得起,则迟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也可 证明太极拳是要求灵活而反对滞重的。虽然在行功心解的后段 另有“运劲如抽丝” 一语,可以作为动作要慢的根据,但原意 是教人用劲要同抽丝一般的绵绵不绝,不可用又脆又快的断劲; 如果作为越慢越好来解释,那么,与上面所引的几句话就无法 相通了。根据作者的体会:太极拳的动作应当比一般武术都慢, 那是毫无疑义的,尤其在初学的阶段,更须刻意求慢,也可以 说是越慢越好。这样的练法,一则对于体弱的人更为相宜,二 则可以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三则在初练时先养成 了慢动作的习惯,日后愈练愈灵活,仍可在动作上保持一定的 慢速度,不致越练越快而违反原则。可见慢同轻一样都是一种 基础功夫,在基础上应当去建筑一些什么东西,那当然是另一 回事了,至于造诣较深者专练动中求静的功夫时,动作虽然应 当由灵活而归于淳朴,但在速度上仍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刻意 求慢,因为此时的意识只在求静而不在求慢.与初练时的求慢 而慢,也是不一样的。
468
(三) 圆:在太极拳里,任何一个动作,都要走弧线,不许 走直线,即使到了功夫很深的时候,还是非走弧线不可。不过 在初练时,要求姿势开展,同时在动作上又要刻意求慢,所以 有必要把弧线走得更为圆大,以适应姿势和动作的要求。日后 功夫较深,姿势逐渐紧凑,弧线相应缩短,当然也不需要把圆 圈走得太大了。但在线路上,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动作,还是应 当保持固有的弧线,不可改变。目前有些教师为了便利初学起 见,把每一个式子都拆成较多的小动作,以致在整个动作上看 不出弧线来。须知这只是一种教授方法,并不是太极拳的动作 可以不走弧线。因此,在这种教法下学会拳套以后,仍须把拆 开的动作联合起来,改成弧线动作,进行练习,以抹去各个动 作间的断续痕迹(即是拳论中所说的“无使有断续处”),方可 在学习上告一段落。圆形动作虽然并不难做,但要做到很自然、 很适当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与全身动作都有密切关系, 不可能很快的就练到这种境地。所以对于初学者只要求在手的 动作上尽先养成走弧线的习惯,日后全身动作相互配合,自然 能把圆形动作做得更为圆满的。太极拳讲究“动中有静,静中 有动”,动静转变和相互循环,则是以圆形动作作为阶梯,可见 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希望初学太极拳者,-.开始就在“圆”字 上认真下功夫,去体会它的作用,不要只在形式上依样画葫芦 就算完事了。
(四) 勾:上面所说的,第一点^ —轻是动作上的力量问题, 第二点——慢是动作上的速度问题,第三点——圆是动作上的 线路问题,现在在第四点里还要提出一个动作的匀度问题。所 谓动作的匀度者,就是说:手的动作,不论速度较快或者较慢 都应当用相应的“等速运动”去完成它的动作过程。例如我们 平时一出手,很快的就从起点伸到了终点,由于动作过程需时
极短,我们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掌握它的“等速运动”。但太 极拳是走慢动作的,在初学时,即使很注意,我们在动作的过 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快慢不匀的毛病,或者在每一个式子里动 作有快有慢,或者在整套架子里,前后快慢参差不齐。前面已 经说过,练太极拳应当用意识去支配动作,但是这一法则,一 般说来,是较难掌握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在动作的匀度 上去运用我们的意识,为日后进一步掌握这个法则打下有利的 基础。练习匀度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每次出手应当把动作 的过程看做是各个“点”相接而成(即如虚线……的样子),不 要把它看做只有起止两点的一条实线,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 动作,在无形中,有按“点”进行的意味,久练之后,养成习 惯,手的动作也自然能够在任何速度上都不会失去应有的匀度 了。当然,在功夫较深的时候,我们的动作还要讲究虚实变化, 虽然在动作的快慢上并不要求严格一致,但在出手上,不论动 作快慢,仍须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即按“点”进行),否则, 就是违反了“运劲如抽丝”的要求,而且在动作上还要发生浮 滑的毛病。
以上四点,都与太极拳的基础有关,所以作者都列为第一 阶段的练习法则。但各人的情况不同,仍可由各人自己斟酌,分 点进行,不一定要四点同时贯彻。不过在没有打下一些基础以 前,最好不要开始第二阶段的练习方法,因为循序渐进的练习 可以获得更大的效果。
第二阶段
在上一阶段里,提到在练习时,做每一动作都应注意轻、慢、 圆、勻四个要点,主要是为了打好基础,这对盘架子来说,还
470
只能算做准备功夫。根据经验:这种准备功夫越是练得好的,也 往往会在动作上显得格外拘谨,这是必经的阶段,我们不可嫌 它呆板而看做毛病。同时,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在第二 阶段里提出另外几个要点,作为练习的进一步目标。假如说,我 们在第一阶段里对动作的要求要作到“端正”,那么在第二阶段 里就应当练得“流利”。须知在动作端正的基础上加上流利,对 任何一个动作都不会失掉规矩,但如果先练流利,后练端正,在 成就上就难免事倍功半。下面就是本阶段的四个要点:
(―)灵活:太极拳以慢动作为基础,它所要求的灵活,不 但在动作上有一定的限度,即在精神上也要注意含蓄,不可尽 情暴露以显示过度的灵活。其次,太极拳虽然以敏感为重,但 在本阶段里,还应当先从动作的形象上去求得灵活,如把灵活 与敏感并为一谈,对初学者来说,反而要无所适从。因此作者 在这里只要求初学者注意下面三点:①如果原来的架子已经练 得了,那么,应当酌量收小一些,使与紧凑的要求相符 合;.(1)4速度上,不要再刻意求慢,应当使手的动作比较自由 或者稍稍放快;③动作时,不要只动四肢不动腰肢,而且要使 腰肢居于支配的地位(即拳论所谓“主宰于腰”)。换句话说,就 是用腰的动作去带动手足的动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特 别注意。初学者根据上述三点进行练习,在与原来的拘谨不相 抵触的情况下,得到很自然的调和,就可以符合太极拳所需要 的灵活了。
(二)松净:这一要点,简单说来,就是全身处处放松毫无 牵掣的意思。它与上面所说的轻和灵当然有密切关系。初学者 也有一开头就从“松”字上去下功夫的,虽然并不矛盾,不过 仅仅为了求轻灵而先去求松净,未免把松净的作用看小了;而 且在初学时先练“松”,如果过分强化了松的作用,也会因为动
作的太轻松而影响丫动作的慢速度,甚至流入浮滑,所以初学 者还是按部就班的好。在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景象, 越是不想用力手脚就越发僵,索性随它去,反倒自然得多。这 是情绪紧张不紧张的问题,只要情绪不紧张,自然能把肌肉放 松,“十三势行功心解”里所说的“神舒”“体静”,就指出了这 里面的因果关系。至于练习松净的方法,首先应当在情绪上做 到放任自然,其次,在身体上也不但要松项松腰,而且,全身 处处都应放松,使之互相配合,毫无牵掣,方能符合松净的要 求,发挥松净的作用。须知太极拳的动作,并不是只停留在 “轻灵”二字上,必须进一步走入沉着阶段,方能在不断的运用 中,提高气沉丹田的主要功夫。所谓沉着,也并不是单单在动 作上多加一些力量就算对了,主要在通过全身松净,以求得动 作上的自然沉重。根据上面的道理,可见松净的作用,主要在 求得沉着,不是在求得轻灵,所以作者把它放在轻灵以后来讲。 关于全身都要松净一点,也曾有人说过腹部不妨紧张的话,根 据“气沉丹田”来看是对的,不过拳论中还有“气宜鼓荡”一 语,可见在动作时腹部应当有紧有松,并不是一直紧张的,恐 怕初学者有所误会,特再补充几句。
(三)完整:上篇第三章讲到“和谐”的特点时,作者已经 把动作上的高度完整性有所说明,这里不再重复,现在所提出 的完整二字,不过是一般的要求,只希望在动作的形象方面做 到完整一体,至于呼吸方面和意识方面的内部配合,不妨留到 下一阶段再去练习。在初学时,我们对于慢动作大多很重视,但 在刻意求慢的偏重下,往往不能兼顾到动作的完整性3即使练 拳已经多年,也有人在盘架子时,仍难免有手和脚快慢不一的 地方。最显著的,如脚已落步而手还在慢慢的运动,看起来,总 是慢有余而完整不足。这与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
完整一气”(上文还有“形于手指”各句应当合起来看)和“十 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要 求,都是不相符合的。另外,行功心解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 劲如抽丝”也暗示着手与脚的动作应当快慢相称的意思。因此, 我们在本阶段里,必须在形象上,尽可能地做到手和脚的同起 同止,以符合完整一气的要求(腰部动作的配合,已在第一点 里说过,此处只着重在手足方面)。
(四)连贯:这一要点在上篇第三章里已有说明,这里不再 解释。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在初学时,不可为了追求连贯而 把动作的速度随意改快。须知连贯与圆动作最有关系,如果在 速度上不加控制,难免不发生过于圆活的毛病,反而要影响其 他要点(也包括第三阶段的要点)的适当完成和预期效果,学 习者不可不知。
第三阶段
上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在动作方面打下完善而巩固的基础, 按照拳论所指示的程序,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一个阶段。 本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下面所提出的几个要点,都是“由懂 劲而阶及神明”的必要法则。虽然拳论所说是以技击为主,但 太极拳的练法重意不重力,吴先生也曾说过“懂劲后的阶及神 明,并不完全依靠推手,还须从盘架子的高度功夫里去不断培 养”,可见太极拳的最后阶段是健身与技击可分而又不可分的一 个阶段,凡是与技击有关的道理,也就是与健康有关的道理,学 习者参考拳论时,应当有这样的看法。
(一)分虚实:在上两个阶段里,我们的动作,受着慢和勻 的约束,同时又要照顾其他要点,虽然在第二阶段里可以练得
比较活泼些。但为了打好基础,总还是拘束较多而自由较冰'现 在基础已经打好,我们就应当用另一种方法来进行练习,目的 在解除复杂的注意而代之以简单的注意。在动作上要求分虚实, 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提出的一个法则,因此,我们在练习时, 对于前阶段所应注意的各点可以完全放开(只是不加注意,并 不是改变动作),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虚实上去。所谓分虚 实,首先要注意手上的虚实:在手伸出时,从起点到终点,应 当看作由虚而实,这时,手掌就需要由含蓄而逐渐舒张,到终 点时,再微微凸掌,以表示“实”的极点(术语叫做阳极);在 收回时,就应当看作由实而虚(术语叫做阳极而阴生),这时, 手掌就需要由舒张而渐渐地复归于含蓄。在握拳的动作里,也 是出拳时逐渐由松而紧,收拳时逐渐由紧而松,并不是只松不 紧(专练虚静功夫者不在此限)或者只紧不松。其次,在身体 和腰腿等方面,也要与手的虚实相配合,例如:含胸总是随着 手的收回而逐渐扩大;弓步和坐腰坐腿也需要与手的速度相适 应。又,在落步时应当脚跟先着地,然后随着手的接近终点而 全脚徐徐踏实;收步时,也要借着踏脚的余力,趁势缓缓收回, 以与手的虚实相呼应。这一要点与下面所说的“调呼吸”极有 关系,我们可以从下一要点里看出它的重要作用,此处不再多 说。
(二)调呼吸:太极拳在技击上专讲柔化,不以气力胜人, 故在修炼上也纯以养气为主。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 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绝对不用强制方法。在上两个阶段里,我 们虽然没有谈到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但太极拳的动作要慢要匀, 所以在无形中,已经具有防止呼吸粗浅短促的作用,也不难在 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呼吸匀细深长的习惯。呼吸能匀细,不 但与调息养气有关,并且是“宁神一志”的辅助方法;呼吸能
474
深长,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对于血液循环 和其他内脏机能,也能够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学习太极 拳者,应当把呼吸看作更为重要的一种动作,方能在运动中得 到更多的效果。现在所提出的“调呼吸”,是功夫较深时的呼吸 运动,因为上面所说的匀细深长,在太极拳里,还只是自然呼 吸的一种标准,而不是一种呼吸的运动,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 们必须利用动作去影响呼吸,使呼吸也成为一个运动,方能在 完整的运动中取得更尚的健身效果。在练拳时,我们的动作有 大有小,而呼吸则要匀要长,如有些人所说:每一个_疗同每 一个呼吸都要取得一致,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因此, 我们只要求在每一个里,尽可能地用动作的虚实转变去配 合呼吸的自然循环,士 是说在每一个式子里,我们应当尽量 寻找机会做好下述的呼吸运动:手的动作由虚而实的时候,我 们的呼气也要用同样的意识和同样的速度去配合它,在手到终 点微微突掌的时候恰好把气呼足,同时脐下腹部也微微紧张;反 之,手的动作由实而虚的时候,我们的吸气也要用同样的意识 和同样的速度去配合它,在动作静止的时候,恰好把气吸足,同 时脐上腹部也微微收缩。上面所说的腹部一张一缩,就是太极 拳的“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呼吸运动”,拳论里叫做“气宜鼓荡”。 只要照样练习,无须故意用力,日久自然能够得到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的功夫。这样的调呼吸,当然是比较难做,所以 在初学时,我们盘一趟架子,只能有很少的几个式子,做得比 较自然,经过稍长的时候,或者先在单式动作里试做一个时期, 自然能够逐渐进步。只要在每一趟架子里,能够有三分之一或 者四分之一的式子做得很合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运动效果,也 无须提出过高的要求,一定要在每一趟架子里做到个个式子都 能调呼吸。如果一时学不好,也不要勉强,以免影响自然呼吸。
(三) 用意识:在学习拳式的时候,虽然我们也是用意识去 完成动作,但那时所用的意识,只能注重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 不可能有更多的注意力把我们的动作加以运用。因此,现在所 提出的“用意识”,当然要求较高,它主要在根据太极拳“用意 不用力”的法则,把我们的想象作用运用到动作中去;其次,也 给我们练习平淡无奇的拳术动作,增加许多趣味,下面分做两 点来说明它的要求:①在运动时,应当用意越多而用力越少,使 动作的意味更加浓厚,譬如动作要轻灵。我们的一举手或者一 投足,都应当把动作的过程看做无数的一举,处处用意识紧密 引导,即使是极轻微的一动一静也不能例外。照这样继续不断 的利用想象力,使动作越练越细致,自然能够提高我们的轻灵 功夫。如要练沉着功夫,我们也应当在运动上作“使劲沉着”的 想象,不是用更多的力气去增加手臂的力量。其他动作可以照 此类推。②我们对于每一个动作的一虚一实或者一张一弛,都 需要把它的技击作用或者健身作用,用意识去想象它,甚至在 想象中加以夸大。由于我们的肌肉活动经常在这种心理作用的 影响下,根据心理作用能够支配生理作用的理论,我们的运动 效果,也自然能够在无形中有所提高。
(四) 求虚静:这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所以叫做 “求虚静”,是太极拳中较为难练的一种功夫。在上一个法则里, 我们的运动,虽然以运用意识为主,但我们所作的想象,完全 在发挥动作的作用,在动作的本质上,还是以能动为主,不是 以能静为主 拿技击功夫来说,仍是动中求胜,不是静中求胜, 这对于太极拳的“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最高阶段还有 一定距离,所以在技击上和修炼上都把“求虚静”作为最后的 一个法则。求虚静虽然也要用意识,但由于要求的不同,它首 先就把各种想象归纳为一个想象,也就是把各式各样的动作,不
管它的形象和内容都只看作是一动和一静的现象,然后根据这 个现象,再专心一意的作由动而静或者由实而虚(动为实,静 为虚)的想象,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一点上,去影响所 做的动作。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动作上越练越纯静(即是在意 不在形的景象),同时,我们的精神,也自然能够在这样的运动 中,得到更为宁静的养息。这种练法,对治疗神经衰弱和高血 压最为相宜,但在练习时除摒除杂念以外,最好能选择一个清 静的环境独自用功,以避免打扰。又,上面所说的分虚实、调 呼吸以及其他想象等等,在练习求虚静的法则时,都应当拋开 不管,不要再去注意,以免分心。
以上所列举的各项练法,只是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经验作了 简单的介绍,很可能有许多地方与别人的途径不尽相同,同时, 也很可能有许多地方还没有说清。例如:练习轻灵,不可能在 同一个动作里兼作沉着的想象,我们可以在一趟架子里专练轻 灵或者专练沉着,最好是在由实而虚的动作里注意轻灵,在由 虚而实的动作里注意沉着,这一点在上面就没有说到。另外,对 于握拳应当随着动作的虚实而松紧一点,也只是举了伸拳的例 子,没有把“撇身捶”在屈臂时微微握紧拳头的例子(因为 “撇身捶”是用弓步的)附带说明。诸如此类,虽然都是不够详 尽的地方,但在读者仔细研究之下,还是不难举一反三的。
浏览8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