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全书


二、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几个优点





(―)以柔济刚:太极拳所以重柔轻刚,不仅仅是为了柔能 克刚的道理,主要是怕人在技击上犯了“双重”的毛病。有人



140



认为“两腿同时用力支持身体”就是“双重”,以致在拳趟中取 消了骑马式,这是不对的甚至害人不浅。拳趟中用不用骑马 式虽可由各人的要求来决定。但是把骑马式作为双重来解释,就 难免要误人不浅了。所谓双重,是说与人交手时,既不肯用人 刚我柔的走劲去引使对方落空,又不会趁势用“粘劲”去取得 我顺人背的优势,只知道遇人用力我也用力,见人抢先我也抢 先,结果是力小输给力大的,手慢输给手快的,这并不是对方 武艺高强,而是自讨苦吃。王宗岳太极拳论对于这-点说得非 常明白,原可由学者自己去领悟,但恐双重之说误解越来越深, 所以趁此机会略为解释。双重的毛病,简单说来,就是只知用 刚不知用柔的毛病。须知两人交手都用刚劲,劲小者必受制于 劲大者,或者两败倶伤。太极拳处处讲柔化,首先在避免这种 不必要的或者不利于自己的冲突。但是在交手时,如果只知退 避而不会进击,就与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的道理不相符合了。太 极拳之所以称为太极,主要在说明它的用劲是柔中有刚、刚中 有柔,相当于太极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意义。曾听人说:专 练柔化者不会发人(就是没有“发劲”的意思),这是错把 “柔”与“发”分为两件事,并未懂得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的道 理。太极拳的动作必须走弧线,就是为增进动作中的由柔转刚 和由刚转柔的便利而制定的。在运用时,刚柔循环,无端可寻, 它与一般直线击法的出入分明,绝不相同。也许有人要问..手 快打手慢,大力打小力,不是更为干脆,何必要走迂缓的弧线 呢?要知道-个人只相信自己的手快力大,绝不估计他人的更 快更大而轻易出手,显然是从主观出发的冒险行动。他可以侥 幸得胜,也可以一败涂地,在安全上是毫无保障的。太极拳处 处用柔劲,首先在避免冲突中的无谓牺牲,以免一出手就遭到 失败的危险,同时可以从柔化中去了解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



根据已经获得的优势而立即还击;如不当还击,也不致失手误 伤。至于走弧线,粗粗看来,似乎比走直线为慢,但弧线动作 可以随处转变,有时更比走直线为快,所谓“后发先至”就是 从这当中得来的。这神“刚柔相济、攻守咸宜”的技击方法,是 太极拳的基本优点所在,学习者应当特别注意。



(二) 以静待动:太极拳的柔化方法虽然有攻守咸宜和保障 安全的优点,如果用得不得其时或者不得其点,未能掌握对方 的动向,还是难以得到充分效果的。因此,在应用时还须依靠 “以静待动”的素养。根据前面的说法,可以想见太极拳的击人, 并不主张采用“先下手为强”的主观手法,而是在听出(这是 交手时的感觉,术语叫做听劲,是用身手的感觉去听对方的劲 路)对方真正动向以后,用“后发先至”的还击方法。这种击 法首先要求本人自己极度镇静,听任对方争先出手和出劲,不 可着慌,必须等他发出劲来,方可还手。如来势较猛可用化劲 引使落空,榍采二劲就可择一而用。如不要他近身,也可乘他 未至而用棚劲截之。或者乘对方第一劲已过第二劲尚未发动的 空隙而发劲击之。总之,要在对方不及转变或者陷入劣势的时 候,给以迅速的打击。打手歌中所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 动,己先动”,就是指“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而言。这一优 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待机而动,容易击中 对方;-是万-击不中时,由于对方已处于被动地位,也不致 受到对方的还击^



(三) 以小制大:这是太极拳根据力学原理,利用一种动作 (技击上叫做“着”)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劲或者减少我 的劲(从有劲突然变为无劲,术语叫做“空劲”,目的在使对方 落空,外界所传说的:空劲打人,在太极拳中是没有这种劲 的),使对方重心动摇,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



442



利的方位,然后趁势打击,绝对不用硬打硬进的手法。拳论中 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并不是夸大,因为在对方重心极度不稳 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拨就会跌倒,原无需用很多力量。有时只 要大声一喝,也能使对方因受惊而随势跌倒。因为人身也是物 体,不能不受重心的影响,而人是能自动的,乘他自动而加以 打击,他就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失去重心。这里面都有力学的 根据,可以证明小力制大力的可能性,绝不是这门拳术另有其 它神秘作用。体弱力薄的人如欲懂得一些技击上的道理,学习 太极拳也最为相宜。



(四)以退为进:太极拳的用劲虽然千变万化,但总的说来, 只有两个大字:一个是“走”字,一个是“粘”字(参阅附录 的“太极拳论”)。走是柔化对方以保障自己安全的方法;粘是 柔化以后乘机贴进以控制对方变动的方法。这两个方法,在应 用时实在是一个方法的两面,学习者必须懂得“走即是粘,粘 即是走”(语见“太极拳论”)的道理,方能尽其妙用。同时,做 动作还要养成走弧线的习惯,须知“由走转粘和由粘转走”都 是以圆形动作为基础,功夫越深,在应用时,弧线也就走得越 短,甚至只有弧线的意味而很难看出弧线的动作。这种“曲中 求直”(语见“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方法,粗看起来,好似迂 缓,但实际上则是“后发先至”的主要关键所在。至于走与粘 所以要循环运用,简单说来,只是教人在交手时,先要顺着来 劲的方向,用“走”法引使落空,以避免冲突(即是避免损 伤),然后再顺着走化以后的余势,随即用粘法遏制对方的转变, 以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此时,如果对方还想勉强挣扎,便可 越粘越紧,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若再趁势发劲,对方在劣势 下无法还手,很难逃避打击。如果我的粘法遏制不住对方,便 不可冒昧发劲,应当放任对方转变,并继续用走用粘,去造成 优势,方可发动打击。当然,功夫较高的技击家,只要用一次 走粘便能把对方击中。但在练功时,应在循环运用上去力求熟 练,以养成“以退为进”的习惯,方能在应用时得到有胜无败 和虽败不伤的保障。这与硬打硬进缺乏安全保障的方法来比,就 不难看出以退为进的方法,确是技击上一个极大的优点。



本章主要在说明太极拳的性能和趣味所在,并不打算把它 夸大为万能的武术,因为柔性武术偏于修养的作用,在发展肌 肉和锻炼外壮功夫方面是不能与刚性武术相比拟的。





浏览9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