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全书


一、学练完整太极拳系的阶段|太极拳全书





按完整的太极拳内容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相关联系可以分为:



1. 功法学练阶段



包括必要的基本功如柔功,素质和特殊功法如站桩功、意功、 劲功等。这个阶段主要是为学练太极拳以后内容打基础,即从心理 方面和生理方面做准备,通过具体的练习内容,通常由桩功开始, 获得必要的身心能力,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



2. 套路学练阶段



包括徒手、器械两类套路。一般要先练徒手套路后练习器械套 路。这个阶段目前已成为习练太极拳的主体内容,许多拳家都认为 盘架子(练套路)十分重要,这本身就是基本功,就是桩功(活 桩),拳论也称“走架(练套路)就是打手(实战)”,这将是练习 以后内容的重要基础。



3,.推手学练阶段



包括定步、活步、自由步。以及单推手、双推手。这个阶段用 来检查套路练习的正确与否,掌握“知彼”功夫,实现太极拳 “用”的功能。



4. 散手学练阶段



包括太极拳特有的散手方法,以及其它功夫如点穴、抓闭等技 法。这个阶段是建立在以上各个阶段基础上,否则,难以掌握太极 拳的散手方法和特点。 ,



以上各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不能完全割离开,可以有交叉。



例如,功法阶段,并非开始练习后,在其它阶段不用练了,事实上 需要功贯始终,每个阶段都应练习功法,再如推手与套路阶段可以 相互交叉,边练套路边练推手,互相参证,提高拳艺。总之,以上 各阶段既独立又交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



(二)掌握太极拳套路的三步功夫



太极拳的每一个大阶段,都有相应的学练步骤、功夫程度、技 术要求、注意要点等,这里我们就套路阶段(以拳术为主,即传统 太极拳所称的“盘架子”)做一阐述。



我们根据太极拳技术要素和人体掌握动作的生理特点,划分为 三个步骤,或称三步功夫:外型求正、内意求劲、内外求合。



1 .外型求正?



所谓外型求正,是指以追求动作外型规格正确为主的练习时 期。



传统太极拳称之为“着熟”、“拳架”、“先姿势”阶段。



这个阶段,重点掌握身型要求如中正、头顶、项竖、沉肩、坠 肘等。手脚所处位置角度,动作过程的轨迹方向等的正确性。



初学时,由于人体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广泛扩散,处于泛化阶 段,内抑制不够,动作表象比较模糊,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身型等多 项要求,所以要简化要求,初步掌握正确外型即可,如对身型要 求,只要能做到头正不左右歪斜即可。这个时期往往表现为动作僵 硬,上下不协调,更难以谈内外配合,这需要一方面有功法阶段基 础,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求成,力求每一个动作姿势的正确,一个一 个动作的学习,通常采用“先操后拳”的方法,就是象做广播体操 一样,摆动作,先不考虑劲力、呼吸、内意的要求,只要动作外型 基本正确就可以。



这个时期要注意:



(1) 慢



这包括学习动作要慢,一个一个动作的学习,不能贪多求快; 做动作速度慢,尤其是没有基础或没经过基本功练习的初学者,更 应该慢,这不仅仅因为太极拳动作本身要求慢,更是为了正确掌握 动作要求。有时为了正确感知动作的时空感,甚至可以慢而停,当 然,这只是从掌握动作的需要上讲,并不一定盲目求慢,随着练习 程度的提高,逐渐要做到慢而不滞呆为度。



(2) 轻



这是指做动作的力量。这个时期要刻意减轻做动作的力量,如 两臂上举,不要用大力硬举,而是努力减小用力,轻轻举起,以刚 好能举起臂为度,以求得“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要求,从而 去僵以求柔,即使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开始时也要从轻入手, 从不用力开始,克服用拙力、紧张、生硬的毛病。



(3) 圆



这是指动作的造型及运动轨迹。每一个动作要力求气势饱满减 少棱角,成“圆势”,这其中寓含着正,即身体的中正,以及“外 三舍”(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的要求。这个过程通常要由方 而圆,不断提高,最终要“圆太极拳动作绝大部分运行“非圆 即弧”,初学时,可以“先求开展”将弧度加大,弧线放长,然后 逐渐“再求紧凑”,由大变小,做到圆满。



2,内意求劲 -



所谓内意求劲,是指在外型正确的基础上,着重开始追求内意 的变化、劲力的贯通。这个时期传统太极拳称之为“懂劲”。这个 阶段,重点通过掌握连贯的动作节奏、松柔的动作用力等,在内意 引导下,练就内劲。



经过第1步的练习,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开始分化,兴 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动作表象比较清晰,可以较正 确的完成动作,动作细节要领基本上做到,要进一步精确动作,运



—— 145 ——



用意识指挥动作,开始配合呼吸,锻炼内劲。



这个时期要注意:



(1) 连贯



这是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的要求,具体指单个动作要节节贯 串。



在第1步基础上,掌握了外型的要求,就要逐渐做到各个动作 前后贯串,一气呵成,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开始, 即使有时不得已出现了缺续,不连贯的拳势如明显的发力后,也要 用意气神相接,即要“势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具体每一个动作在完成过程中也要连贯一气,通常要做到: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 须完整一气”。身体的各个关节部位要节节贯串,形成周身合劲。



(2) 松柔



这是指动作力量。第一步要轻,这个时期已发展为松柔,在松 柔中寓含内刚,这种刚可以显于外,也可以藏于内,练成刚柔相济 的内劲。



通过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放松,减少主动与被动肌的抗阻,在松 腰松胯的一系列要求,使动作松沉,自然,逐渐产生支撑八方,刚 柔相济的劲力。



(3) 完整



这是指全身各部的配合关系。要求上下相随,完整一气,有六 合之说,《太极拳论》称“一动无有不动”,这里不仅仅是上下的配 合,而且有了内外的配合,形成全身的一致运动,但是,重点仍在 外型的配合与一致。



内外求合



所谓内外求合,就是使意、气、劲、形、神高度的统一。这个 时期,传统太极拳称之为“神明”阶段。这个时期,大脑皮质兴奋 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已能准确地完成动作,已进入动 —— 146 ——



作的自动化程度阶段。这个阶段,重点通过在动作力量上精细地分 虚实,调整呼吸,强调用意,实现内外高度的统一。



这个时期要注意:



(1) 用意识



这是统领太极拳的总纲。这时的用意已不再象第一步上的用 意,只注意记忆动作,注重动作对错,也不仅仅象第二步上多注意 动作要领规格,而是要用意侧重于技击方法的想象,以及极为精细 的虚实,动静的体会。



(2) 调呼吸



这是对呼吸的要求。这时要做到“气沉丹田”,“气宜鼓荡”, 即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呼吸,从而使动作与呼吸相配合。



(3) 求刚柔



这里对劲力的要求。这时通过极精细的虚实辨别,分清虚实, 着张有弛,松紧调配,练成刚柔之劲,做到刚柔相济。



以上每一步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是由于人体掌握技术的 生理特点,以及太极拳技术的要求,在各个步骤中要求的侧重点不 同而已,不管在哪一步里,都要尽力贯串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如 “心静用意”,“松静自然”,“虚领顶劲”等等,即使同一要领要求, 在不同时期又有所区别,如同讲用意,当初学时,只要记忆动作, 大体注意身体一些要求即可,随着程度加深,用意的内容程度逐渐 变化,以至意想劲力变化,技法运用,呼吸配合,复又回归“无意 之中有意”的自动化程度,拳中称为“一片神行”,可见,划分阶 段以及步骤不是绝对的,应该灵活掌握。





浏览5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