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全书


一、(八)论虚实|太极拳全书





太极拳中讲究阴阳之理,具体操作首重虚实,即所有动作都要 分清虚实,传统太极拳十分重视虚实的问题,陈鑫说:“开合,虚 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十三势行功歌》中云:“变化虚实需留 意《研手法〈二>》中有“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有一虚一实”;陈复元太极拳论中有谈虚实:“太极拳动静瞬 间,无不有虚实,倘虚实不分必犯抽脚拔腿之弊,精而求之,则一 处自有一处虚实”;《太极拳十要》讲:“太极拳拳术,以分虚实为 第一要义”,可见,虚实分明的重要性。



1. 虚实的含义



通常所讲的虚实多以身体重量为依据,说虚实,其实不仅仅如 此,意识、劲力、气息等方面都可以成为虚实变化的因素,并不一 定专指体重而言,虚实的含义很广,是阴阳概念的具体化,这里我 们着重阐述身体各部位以体重转移和运动为基准的虚实问题。



按照身体部位可以分为下肢虚实(以腿为主),上肢虚实(以 手为主),上下肢虚实(手足配合为主),躯干虚实(以两胸腰为 主)。



(1) 下肢腿的虚实



通常以腿承担体重多为实,负担少者为虚。个别步型如开立 步,正马步时两腿之间平均分担体重,但是往往配合上肢的虚,形 成上虚下实,下实叫双沉,就整体而言仍为虚实分清。另一方面, 又指腿承重由轻到重,过渡的变化,即由虚到实的过程。



(2) 上肢手的虚实



手的虚实,一方面指手伸出时,从起点至终点时,用劲由轻渐 重,由虚变实的虚实变化,实指用力的变化;另一方面指两手运动 有主次、轻重之分,而且这种虚实是变化的。



(3) 上下肢手足的虚实



这主要指上下肢的配合关系,通常一侧手实则相对一侧其足 虚,以分清虚实,拳理称“上下相随的分虚实”,这种虚实关系不 固定,因势而变。



(4) 躯干胸腰的虚实



胸腰的含沉劲力变化也要分出虚实,特别是两腰眼(肾)的抽 提变化,分出一虚一实,带动上下肢及全身运动。



2. 虚实变化的规律



(1) 虚实分清



凡动皆要明确重心的移向,分配多少,劲力变化轻重,运动主 次部位等,从而划分开虚实关系。初学时,虚实的比例要大些,以 大虚大实为主,逐渐缩小虚实比例,以求得虚实变换。



(2) 虚实互包



既要分清虚实,又要在虚中含实,实中有虚,做到实非全实, 虚非全虚。例如:弓步前腿为实,但是并不是100%的承重,后腿 为虚,仍要承担部分重量,再如金鸡独立,一腿提起为虚可同侧手 则为实,可谓虚中含实。



(3) 虚实漸变



虚实是相互转换变化的,在虚实互变中,要求由少渐多,由轻 渐重逐渐变化,而不是突变。例如实足到虚足的变化。



3. 虚实的作用



(1) 轻灵不滞



通过虚实变化,避免双重,所谓双重有多种说法,主要指在练 拳或推手中,双手或双足不分虚实填实滞住,与人推手表现为对 —136 —



顶,自己练习表现为滞重,而分清虚实,则由于重心偏移产生的偏 心力矩作为动力源泉,就象一个钟摆,只要一动起来,就自动运动 一样,这样机能节省,动作在重心倒换趋动下,运动自如,轻灵不 滞,表现出太极拳轻灵自如,连绵不断的特点。在技击上,避免顶 抗毛病,因为真正掌握了虚实,实质做到了“知己”,能感知自己 重心所在,劲力方向大小,从而使自己立于平衡状态,受到对方来 力,能通过虚实变化,一方面化解对方的来力,让对方始终摸不到 我的“实”处,同时,我则尽力找对方实,做到“知彼”控制对方 重心,劲力最终,制敌于败地。



(2) 均衡发展



虚实变化使身体各部位交替承重,均衡得到锻炼,促进全身的 肌肉、关节、组织器官发展,以利于人体全面健康。





浏览4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