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 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
吐纳之术被太极拳直接吸收。〈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其 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重,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 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所谓“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按,谓 抑按皮肉。乔,谓捷举手足”。庄子描述导引说:“吹嘘呼吸,吐故 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晋代李颐注谓:“导气令和,引体 令柔”。说明导引实际上是呼吸配合动作,活动全身,疏通经络的 健身运动,包括引体、导气、按摩、存想等内容。太极拳正是吸收 了这一特点,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所谓“拳式呼吸”,但是这种配 合又不完全等同于导引动作,有太极拳自身的特点。中医认为:经 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发源于脏腑,布流于四肢百骸,脏腑经 络气血失和,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太极拳与之结合要求“以 气运身”、“以窍运身”、“气遍身躯”;通过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旋腰转脊,螺旋缠绕,意想劲力传递,循经而动,劲贯窍穴,布流 周身,通任、督练带、冲脉,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 作用。“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医理, 被太极拳吸收为“形神皆备”、“内外皆修”、“以意导动”的要求。 〈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形即外形身体, 神为精神心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理根于此,首重
意,讲求“意在蓄神”,“形诸神明”,重“意”、“神”内在的练习 与外形的统一,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合中医健身之理,“故能 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太极十三势歌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 延年不老春”。太极拳的健身性理根于传统医理,又合现代科学 (后述),可以说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健身功能,这构成了太极 拳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创造之初是根植在传统哲学、医学、拳学以及众多的古 典文化基础上,沿着哲学全面而深刻的渗透,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 思想,同时兼揉并蓄古代医学、兵学、美学等,逐渐形成了融拳、 哲、医三理于一身,具有技击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 目。
3. 判辨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太极拳?怎样的动作才对?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起 码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 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 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 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举例 来说,对付冲拳有多种方法,有的躲闪不接触,有的以横力拍击, %的以直力阻击,而真正的太极拳则是迎对方的来力而不与其对击 (对击的结果是大力胜),反而接对方来力向己身“帮助”对方“打 己”,同时顺来力划弧(越小越好)改变对方的击打路线,化解来 力,再借对方的力和自己的劲还给对方,将其击倒或击出,这正是 太极拳“任他巨力来打我,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征,不可否 认这种方法最好也最难,由此导出了太极拳的一系列练拳要求,外 型要符合技击要求如前边讲的冲拳、弓步;内在要通过用意,放 松,慢练以及身型,运动要求练习“听劲”(判断力的大小,方向, 变化),“发劲”(出力的过程,大小,相合)的功夫,实现太极拳 的技击性。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
^^
深刻的哲理(前已有述),这种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导层次,融 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 合、动静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有人称懂得阴阳能分出虚实 就是太极拳,所以每动都要在此理指导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 理论层次和全面程度上都显得突出。第三个特征就是明显的健身 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理根于传统医学,又符 合现代科学,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所称的“若问用意终 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一点。
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 时又符合太极拳一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 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 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虽然我们分而述之,实为一体,如 同一棵树上的三个果,这是辨别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浏览5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