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动是反映太极拳为内功拳的重要标志,拳家有“内不动,外 不发”之说,更有丹田内转要求,充分说明内动的重要性。
1. 内动含义
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所谓“内动”是指内意、内脏、深层肌 纤维及由身体重心隐藏的运动。
(1) 内意动
太极拳强调在做动作时,始意动然后才身动。这方面在用意中 已有讲述。
(2) 内脏动
指运动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肌肉的收缩促使内脏器官适度 地运动,如肠胃的节律性蠕动。
(3) 内劲动
指近身体端的深层次肌肉由内向外的依次用力出入运动。
2. 内动练法
(1) 以丹田为中心练
丹田泛指腰腹部位。以丹田为中心,凡动结合腹式深呼吸,使 腹部的膈肌升降和胸部的肺呼吸协调运动,促使胸腹内的脏器节律 性运动,即所谓“内脏动”。
(2) 根节催动练
凡由身体近端向外运动,则要求由运动肢体的根部催动而出, 反则向内吸而收口,即“内劲动”。
如手从腰间向前伸出时,先由身体的根节催动腰,腰再作为上 半身根节催动肩,肩作为胳膊的根节催到肘;由肘再到手,这一过 程由意识指挥,隐于内,从外形不易看出,、实为内劲动。收手的 作用力顺序方向相反。 ^
3. 内动作用
从健身角度看,大大促进内脏及深层次肌肉的锻炼,起到壮内 作用。从技击上看,一个是劲力充足,增大力度;一个是发力变化 时往往由于隐于内,而不易被对方察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从而百战不殆。
(五)论内劲
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综观太极拳的各种要求,练习其最终落脚 点就是劲,通过练劲而健身。防身,实现太极拳的其他功能,仅拳 论中直接提到劲的论述有:《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悟懂劲,由 懂劲而阶及神明”,“虚领顶劲”“懂劲后,愈练愈精”;《十三势》 中“始而意动,即而劲动”;《十三功行动心解》“运劲如百炼钢”。、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宜曲蓄而有余”;《走架打手行动要 言》中“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 腰”,“劲由内换”等等。
——126 一
太极拳练劲的过程正是健身、技击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劲 的本质。
1. 内劲含义
其实内劲并不神秘,内劲也是一种力。其产生的物质基础仍不 能脱离肌肉的收缩,但是其练习过程和作用特点确与一般的力有区 别,故称之为内劲。所谓太极拳中的内劲是指在意识的指挥下,通 过太极拳一系列特殊的练习形式,以充分调动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 力,最大限度提高肌肉弹性为基础的,由体内高度和谐而发出的一 种灵活多变的力。太极拳的内劲就像长了“眼睛”,带了 “耳朵”, 能够看出对方来力的意图,听出对方的虚实,极其灵活多变,又能 瞬间产生巨大的合力(一部分由人借来)、击敌于败地。
2. 内劲的主要练法
(1) 用意贯力
在太极拳中用意贯注于身体每个部位,特别是常用的发力点, 这是练内劲首要条件,这种用意贯力重在想、练的是神经指挥肌肉 的能力,并不是真实的肌肉收缩用力,可谓形松意紧。
(2) 柔缓练劲
以柔缓为主的练习过程,实质上通过较长时间肌肉适度用力, 以缠绕绞旋的方式,练习肌肉良好的伸缩性,提高弹性,正所谓极 柔软而极坚刚,这是产生内劲的物质基础。
(3) 贯串通劲
内劲要通过身体各部分高度和谐用力才能产生,其中重要的要 周身节节贯串,由下向上,由内向外,形成合力,而所谓由脚而 腿,由腿而腰,由腰而手,由手而形于手指。明确发力过程,练出 整劲,这是产生内劲的保证。
(4) 快速发劲
内劲并不能永远内含不露,如果要练出一定技击作用,还要在 运劲充足条件下适当发出内劲,适应应用需要。总之,这些方法要
综合使用,才能练出灵活多变的内劲。
3. 内劲的作用
求内劲的过程正是使练拳处于良好健身状态,比如为了练出弹 簧性的劲,必须首先由松入手,这个松以及相应的身型状态,恰恰 正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等机能的要求,无疑利于健康。在技击防身 上讲,太极拳是懂劲的功夫,所谓力不打法,法不打功,这个功实 质上就是劲,所以练劲是技击的核心要素。总之,练劲不是仅仅出 于技击思想,实际上是抓住了称为拳的太极本质,由此才能充分实 现太极拳各项价值。
浏览1,6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