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传真


七、拳谱是大家公认的练拳的准绳,是前辈名家经验 的总结|太极拳理传真





我们学不好拳,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实践 中贯彻拳谱上的理论,或者误解了某些理论。至于一



? 83 ? 越拳要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一条规 则,拳谱上找不到根据。如果真是重要,早写进拳谱 去了。既然拳谱上没有,就不知是哪一位主观先生将 哪一家的拳法,硬塞进太极拳中来了。这一条“规 则“很富有迷人的特性,因为表面上看来,它貌似 “严格,道理也很“充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偏爱, 才成了不成文的“拳法”。



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从任何一方,都可 以走弧形,运转自由的。如果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不 可忽高忽低,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 内。这岂不是自己画地为牢么?这样就既违背了太极 拳的圆象,有悖于拳理,也违背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 的原则。



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如果只在 一个高度下练拳,连上下伸缩的余地都没有,弹性丧 失殆尽,还怎么可能轻灵呢?太极拳以虚无(空无所 有)、变化无穷为最高的境界,岂可自己限制自己的行 动自由?何况还有人观察到,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 有不少人都导致了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是 违反了自然松柔的恶果!



人,应该灵活;拳,更应该灵活。但都只有靠关 节灵活才能实现,哪有关节不灵活而拳还能灵活的呢!



? 84?



独怪现在有的拳师,还将这一条拳谱上并无依据 的“拳法”,当成看家本领,甚至做出不肯轻易传人的 样子,弄得神秘而且玄乎哉。其实也不过说明他没有 认真读拳谱,学拳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罢了。



按雅轩老师传杨式太极拳,练拳架有上起下沉。初 练时,起沉的弧度还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总 之,一趟拳都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每一式,前 半上起(吸气),后半下沉(呼气)。而且身体的下沉, 是由内气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在下沉时开 裆(也称圆裆),劲沉脚底,脚与地面接触紧密,即劲 与地相通。这样练出来的功夫,轻松自然,发劲时,腿、 脚的弹性很强,既快且猛,干净利落,威力比前者大 得多,对方也更不易招架,有“发劲人不知”之妙,被 击者有惊恐万状、如坠悬崖之感。



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 离了自然之道。后者的下沉发劲,是直力产生的弹力, 或称反座力,只要思想上~动念,即可在下沉中完成 了发劲的动作,快极了,也自然极了。太极拳以自然 为法,这才是太极拳发劲的真谛。



再以搂膝拗步为例,大多数人都是后脚向前蹬形 成弓箭步的。因为按我们的常识和主观想法,都会认 为,只有后脚向前蹬,才会形成弓箭步。这是横力。但



是,太极拳不是常识,要丢掉“习惯势力”,学会在自 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 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



先前有人告诉我,弓步的形成,是向前蹬中有沉 劲,有时又说是沉劲中有蹬劲,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究 竟,我问了好几次:究竟是以蹬为主呢?或是以沉为 主?他一时说以蹬为主,蹬中有沉;一时又说以沉为 主,沉中有蹬,前后矛盾,等于不说。我才知道,他 和我一样不明白。



这才写信去问雅轩老师,他来信说:“你问的什么 蹬中沉、沉中照,弄不清楚,干脆到成都来吧。”



我到了他家里,一边比划搂膝拗步,一边发问: “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 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 怪你不长功夫呢! ”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 后腰部,做了一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 弓箭步了吗! "然后他又反复地做了两次示范动作给我 看,这才终于弄明白了。



从学拳至今,已过去了 13年,原来这13年,只 练了两只手,腰胯和脚上的太极拳,还没有开始呢!



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 前推J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



? 86 ?



这一生中,向师友请教的问题,可以说多如牛毛, 可唯独对于这一问,我最为满意.因为何出了一条 “新的拳法”来。这正是不少人长期以来自以为是,其 实似是而非而又执迷不悟的地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应该认真思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至今还在凭常识和 主观练拳的人,该转向了。



雅轩老师只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 推”。为提高太极拳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既是他 的创见,也是他的改革,比那些成天在缩短套路上用 心的人,在认识上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了。



我为老师简朴的语言作注,为他宣扬真理,也是 为遭到禁锢已久的脚上的关节,呼吁解放,还它们自 由!





浏览3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