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传真


六、手要松,脚尤其要松|太极拳理传真





如果学者真能实践前述少 用力的原则,手上要松,并不很难,不过时间早迟而 已。遗憾的是,很多人手在练拳,脚并没有练拳,甚 至练了几十年,脚上还是虚实不分,毫无灵活的迹象, 硬如木桩一般。脚上的松柔,与会不会开裆沉气,关 系极大。倘练拳架时,步子大一些,做到以沉劲为主, 每式有起有沉,则两脚自会达到相当的松柔。



有人主张练习站桩以增长腿力,也有人反对,说 来都各有各的理由。我以为站桩也和拳法一样,有用 力与不用力之别。用力就鼓了劲,是外家拳的桩,桩 成则稳,动步则浮,这种桩练太极拳就不相宜;不用 力的桩,如三圆式等练气功的桩步,则明显的与太极 拳追求松、静的原理并无矛盾,而且一还直接或间接地 对太极拳功夫有所促进。这与用太极拳架的单式站立, 以检查全身各部是否如法,道理完全相同。关键不在 站桩的形式,而是看我们在思想上如何想法了。一趟 太极拳,都是在两脚弯曲而又灵活有弹性的情况下练 完的。可以说,一趟拳都是在练桩步,不过不是立地 生根的桩步,而是灵活的桩步。总之,两脚要练成像 弹力极强的两个弹簧,而且还要进退随意,灵活多变, 才是对的。



分清虚实 太极分阴阳,阴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就是分虚实。太极是圆象,它如环无端,周流不断。这 就是练太极拳必须以腰为轴、走弧线和处处都要分清 虚实的理论根据。虽说“一处有一处虚实”,但初学者 更应注意到“处处总此一虚实”,注意脚下要分清虚实。 不论进步、退步,都必须做到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 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 将重心的渐变,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细致、越清楚越 好。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不断流变,这才是分清 虚实了。不是一脚虚、一脚实就叫分清虚实了。不遇 明师,或粗心的学者,都不易做到恰到好处的。



此外,如练提手上式时,右脚为虚脚。练白鹤亮 翅、高探马时,左脚为虚脚。此时之虚脚,雅轩老师 要求做到鸡蛋压不破,蚂蚁也压不死,方才合格。这 就比一般练拳者严格、细致得多了。举一反三,到处 都是非常精细的。这也是太极拳的动作,乍看起来平 凡容易,其实相当难学的原因之一。



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 赋的。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但只有武术家才将 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拳种之多,成 百上千,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 方法而已。



关节以灵活为贵,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



奇怪的是,对手上的关节可以充分的“自由”活 动,唯恐它们不够灵活,想尽一切办法去训练,增加 它们的灵活性;而对脚上的关节,却人为地加以限制, 唯恐它们能“自由”活动!



在太极拳著作中,很多人都主张一趟拳架,只能 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就使得脚上六 个大关节,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以致于不 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这样练法,容易增长腿脚 的硬力,但一定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发劲时只会后 脚向前蹬,是做作出来的,因而动作速度不够快,效 果很难令人满意。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而且 还以某些著作,作为这样练的理论根据。真是习以为



常,不以为病。说穿了,这就正是很多人练了很多年 还不会发劲或者发劲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主张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人,大约是认为:只有 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有利于气沉丹田,根基稳定; 或者还认为,这是学功夫的人,在得到功夫以前,应 该先吃的苦,是培养耐力,等等。须知气沉丹田,是 自然的,不是死死压住,而根基的稳定.是灵活的稳 定,是全身松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稳定,不是死死压 住的稳定,如果以压求沉、求稳,就只能使下肢丧失 弹性。这样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观,认识理解也失之肤 浅。关节以灵活为用。脚上之所以要生几个关节,正 是为了要给我们带来灵活方便,不知是多少万年进化 的成果,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值得骄傲的地方。哪 有故意限制它们的灵活性,只准压死作横向运动而不 准上下有弹性活动的道理?无奈很多人都不爱动脑筋, 习惯于人云亦云,还认为这是“祖传秘方:如果真是 祖传,也应认识到祖先和我们一样,也有犯错误的时 候,重要的倒是我们现在应该给后辈尽量少留下一些 错误的“祖传秘方。





浏览4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