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架真诠


一、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双重”|太极拳练架真诠





我们翻开《太极拳论》,不难发现阴阳的理论始终贯穿于 其中。阴阳到底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先不要急 于分配和规定,否则就会像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也找不到 方向。记得朱熹有一首著名的治学诗,诗曰:“半亩方塘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不妨遵朱老夫子之意,静下心来精读一些古代哲学著作或 中医专著,仔细揣摩其中的意义,渐渐格物致知,认识到阴阳 是一种学说,而且这种学说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天地万物发展变 化的一切规律之中。因此,《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太极图主要由黑白两色的阴阳鱼组成,然而对于此图千 万不可以其图而论形,透过图形深入地研究其中隐喻的内涵, 则不难看出太极之中涵阴抱阳、阴阳变化而生万象。同样, 阴阳之理贯串在太极拳之中。从而组成了阴阳变化无穷的太 极拳法。



在深入地探讨阴阳学说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太极拳中的 阴阳属性。如刚为阳,柔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开者为阳, 合者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而在每一阴或阳的特有属性当 中,却又有着相反的属性存在。因此刚中能有柔,柔中又可有 刚的性质。就人体为例,人的上臂为阳,下肢为阴。而上臂的 内侧又是阴,外侧又可归为阳;腹为阴,背为阳;上为阳,下 为阴……如此展开,阴阳则无限可分。




因此,在太极拳中从整体可以分为四肢躯干,而四肢躯干



又有上下、内外、左右之分……这样越分越小,则成为无数个 点。但即便是同一处,也同样存在着阴阳的变化。这也就是吴 图南先生常说的“处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阴阳在自然界中是要保持平衡的,这样自然界才能存在, 然而这种平衡又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正因为有了这种阴 阳的动态平衡,自然万物方能具有蓬勃的生机,这大概就是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含义吧。然而这种动态的平衡, 恰恰体现在其相互消长之中,这就像同一个天体存在着白天 和黑夜的相互转换一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先哲们 就对此作了详细的观察,并作了简明的总结。《素问?金匮真 言论》中有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 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 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我们根据 自然的变化,不难领悟在太极图中阴阳鱼黑白两色的弧线变 化中,实际还隐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 相互转化的诸多哲理。



在修炼太极拳的同时,搞清楚太极学说所包含的一些哲理 是非常重要的。在练拳的同时掌握这些理性认识,对于太极拳 的修炼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其中的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等 要点,则大有裨益。否则会局限于太极拳动作的线路变化之 中,并易被人引入歧途。



我们知道,在阴阳变化时,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这 个转变焦点古人称之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的意 思,与吴图南先生所解释太极的“太极之意,乃不可极而极 之”的“极”字含义相同,先生的“极”字,与“重阳必阴” 的“重”字同样是说明了阴阳转化的焦点。乃是说明“阴”的 一方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阳的方面发展,与其相反,“阳”




的一方发展到极点,又能转向“阴”的方面发展。如同一年 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中阴阳的往复循环变化一样。






王宗岳老先生所提出的“双重则滞”,顾名思义是假如阴 阳出现了只有一方存在,而另一方就相对地消失的情况,阴 阳平衡的动态平衡即随之丧失。这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古 人称之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情况的出现则预示着 事物将走向消亡。更为明确地讲,一切事物如果“阴上加阴” “阳上重阳”,没有阴阳的转换、变化,则动态中的平衡被摧 毁,如此从养生而论则病,从武事而论则殆,又何言性命双 修哉。



具体在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上下没有虚实、动静、开合、 刚柔等变化,则全身各处“不顺遂” “不通畅”,有间断而不 能节节贯穿,从而出现“孤阳无阴”或“独阴无阳”的状态。 由于忽视了这一点,没有真正搞清楚“双重”的实质内涵, 不讲究刚柔相济,不讲动静开合,甚至连先辈“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的训导也遗忘了。我们大家比较清楚的是太极拳 一定要避免用僵直的本力,但往往忽视了与其相反的一方面, 是懈软无力,从而出现了一些太极拳家在教初学太极拳者时, 或著书立说之时,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大松大柔”,或大谈所 谓的“松柔大师”,而忽视了前人“刚柔相济”与“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之遗训,出现了如今很多年轻人打“老人拳”的 怪现象。



在推手应用之时,我们更要明确其重要性。两人接手听 劲,彼此一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那么怎样才能在双方的 变化中掌握主动权呢?先人的遗训是在双方搭手后要粘、连、 黏、随,听明彼劲,舍己从人,发、拿、打、化,顺势而为。 至于功夫既久而至高深境界,以气对待,随心所欲,自然可 到达“气分阴阳,机先动静”的敏感程度。相反,所有的顶、




丢、瘪、抗,在不断的深入认识中体会到,其中不是“有阳 无阴”,就是“有阴无阳”,这种情况实际上全可归为“双重” 之列。





浏览3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